黃日暖
從沒有見過這么不怯場又這么能說會道的小學生。在2019年4月的一次走進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華南師大附小”)對“非遺進校園”的采訪中,五年級學生江吳悠、羅詩恩、熊奐雨對各自所學的中國圍棋、粵劇、木版年畫等非遺項目能夠娓娓道來,不僅僅是談內(nèi)容,也談到了為什么學,甚至談到了學的價值。
也從沒有見過這么多非遺項目在一所校園里集中展示又這么各具韻味。5月30日,在華南師大附小2019年“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爭做心懷感恩的好少年”傳承非遺文化體驗之“小手牽大手”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學校31個班級展示了31個不同的非遺文化主題創(chuàng)意設(shè)計,讓參與活動的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近距離、全方位地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非遺”,全稱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記者幾次走進華南師大附小,從不同層面切實感受到了這所學校非遺進校園特色的育人成效與示范效應。
“我們的學生就是非遺的‘種子。” 華南師大附小校長張錦庭說,“通過他們,我們的非遺傳承就不是空洞的,而是充滿活力與生命力的,我們致力打造的校園這座‘非遺博物館,就會變成行走的‘非遺博物館?!?/p>
非遺之約
作為一所堅守“博學于文,約之以禮”校訓的名校,華南師大附小向來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領(lǐng)域具有深厚的底蘊。在這豐富的文脈基礎(chǔ)之上,如何生長出面向新時代發(fā)展方向的美好教育之果?張錦庭帶領(lǐng)學校師生找到了一個全新的文化生長點,那就是“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遺”的普及。這深得各界人士認同,國強教育基金會會長羅勁榮就曾這樣評價:“非遺進校園本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像華南師大附小這樣大范圍、成系統(tǒng)、有規(guī)模地將非遺文化在全校深入鋪開,把‘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遺融入學校課程之中的大作為并不多見。”
的確,非遺進校園在許多學校都有開展,但是,把它作為課程系統(tǒng)化推進并深入融進校園文化設(shè)計之中,確實不多見。2017年任華南師大附小校長后,張錦庭在傳承學校文化理念的基礎(chǔ)上,提出美好教育理念,并把之前在廣州市先烈東小學任校長時就全面開展的“一班一特色”活動引入到華南師大附小,以非遺為切入點,提出了“一班一非遺”這一特色化的非遺進校園新實踐。
華南師大附小開展非遺進校園以來,記者曾多次到訪學校,融入非遺創(chuàng)意設(shè)計的班級文化與校園文化都讓人耳目一新。在非遺進校園家長開放日那天,三年級學生蒙盧小牛作為引導員,帶著記者走上五樓教室,然后有秩序地一層層往下參觀。她對于每一個非遺項目雖然不是非常熟悉,但是都略知一二,加上班級對于各自非遺特色的精心布置,介紹得有模有樣。“這么多非遺項目,你最喜歡哪一項?”“最喜歡的是傳統(tǒng)刺繡,雖然有點難。還喜歡廣東涼茶?!薄盀槭裁聪矚g廣東涼茶?。俊薄跋矚g喝茶啊。”面對非遺,孩子的視角是多樣而有趣的。二年級的黃積圻則喜歡木版年畫與龍舟說唱,黃積圻的爸爸非常支持這種讓孩子學習非遺的做法,認為“學到多深倒是其次,關(guān)鍵是從小接觸了,能給孩子種下文化的種子”。開放日那天,感受著師生們的熱情,望著家長們的笑臉,記者深刻認識到非遺讓家校合力育人粘合得緊緊的。
非遺之行
非遺之行,是在美好教育理念引領(lǐng)下進行的。“施行美好教育,方能成就教育美好。”張錦庭說。擔任華南師大附小校長以來,張錦庭積極倡導美好教育,促進了師生的共同成長。其中,非遺就是美好教育的重要支柱。在非遺之行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主角,每一次參與都展現(xiàn)了美好的精彩。
幾乎讓人插不進話的江吳悠喜歡圍棋,認為圍棋能夠帶來“綜合性的思考、計算與觀察”。
坐姿筆直的羅詩恩喜歡粵劇,尤其是《彩云追月》,從小就是戲劇迷的她認為粵劇、話劇、舞蹈等藝術(shù)“能夠鍛煉身段、眼神”。她也喜歡刺繡。
熊奐雨熱衷于木版年畫,剪貼、拼接、著色,“特別好玩”,認為可以訓練思維與想象力。
對于非遺項目,學生各有自己的“心頭好”。面對這么多的非遺項目,他們能夠自主選擇到自己真心喜歡的項目。
對于非遺,不僅學生喜歡,教師也在其中學有所得。教導室副主任黃潘文就說:“不僅學生,教師也可以通過參與管理非遺項目學習的過程更多地了解傳統(tǒng)文化。比如,我就跟著上過剪紙課,雖然并不精通?!?/p>
“其實,非遺項目在華南師大附小開設(shè)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其中,國學課列入課表已經(jīng)是第17個年頭了。還有粵劇,記得《唱臉譜》在2012年獲得過廣州市天河區(qū)聲樂藝術(shù)比賽一等獎?!薄冻樧V》指導教師曾文莉回憶道:“排演這個劇目是源于心底那份對國粹的敬意?!钡牵菚r候只是零敲碎打。“真正全面普及化、管理系統(tǒng)化、課程系列化地推行‘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遺,還是在張校長來了之后。”李向煒說。
普及化的非遺進校園,與偶一為之的非遺進校園,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尤其是在非遺傳承的對象上,從精英化轉(zhuǎn)向了大眾化,從個別學生轉(zhuǎn)向了全體學生。
在華南師大附小《美育??飞希荒昙?班班主任管寧曾這樣寫道:
一聽說會有有趣的非遺課程,這些一年級的孩子們?nèi)几吲d地蹦了起來,當他們得知要上的是陶藝課的時候就更開心了。在陶藝課上,孩子們都認真地聽著馬老師用心講解陶土的特性、分享陶藝的故事、示范陶藝作品的制作方法。而馬老師也通過這幾次陶藝課,帶領(lǐng)著一(3)班的孩子們進入了這個神奇的陶藝世界。
在“華南師大附小傳承非遺文化”微信公眾號上,不時更新著學生與非遺的故事感悟。三年級學生周思慎寫的“用粘土來代替銅絲和琺瑯”制作“景泰藍”的有趣過程就是其中的一篇。周思慎這樣描述道:
開始制作“景泰藍”啦!大家都很興奮。我和方奕程分在一組,合作制作一個“景泰藍”瓶子,其實就是用粘土粘在卡紙上的一張畫啦,只不過做的時候模仿景泰藍的掐絲和點藍的步驟。我們嘰嘰喳喳地商量了一番,決定先由方奕程負責把粘土搓成小條,模仿銅絲,我再來“掐絲”,就是把粘土做的“銅絲”小心地按照圖案粘在卡紙上。我們就這樣一個搓條條,一個用條條粘圖案,忙得不亦樂乎,很快一個帶有漂亮花紋的瓶子圖案就粘好了。下一步是“點藍”,我們把各種顏色的粘土填進每個條條隔出的框里,再用手把它們按得平平整整,一個色彩鮮艷、花紋豐富的“景泰藍”瓶子畫就做好了。
“這就是‘種子的力量?!睆堝\庭說,“非遺進校園的價值和意義,就是讓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基因,由各個非遺傳承人注入到這些‘種子的記憶里,讓他們記住我們文化的根,養(yǎng)活學生心中那顆非遺的種子?!?/p>
非遺之課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支撐。從學校所引發(fā)的所有美好的非遺行動、非遺展示、非遺故事、非遺感悟,從根本上說都來自于非遺課程的建構(gòu)。
華南師大附小的非遺課程依托于校內(nèi)課后托管“430課堂”,是“430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華南師大附小副校長江偉英介紹,“430課堂”共有141個項目,其中就包括31個非遺課程項目。學校以每個年級為一個非遺大類,以自然班為單位安排非遺課程。從學校的非遺課程表我們可以看到,一年級開設(shè)了古琴藝術(shù)、紙雕藝術(shù)、京劇文化、皮影戲、民族扎染、民間口技;二年級開設(shè)了龍舟說唱、吟誦書法、剪紙藝術(shù)、嶺南建筑、周易文化;三年級開設(shè)了景泰藍、昆曲文化、傳統(tǒng)刺繡、木版年畫、漢服文化;四年級開設(shè)了二十四節(jié)氣、太極拳、經(jīng)典潮劇、中國象棋、傳統(tǒng)漆畫;五年級開設(shè)了中國燈彩、魯班傳說、中國圍棋、廣東涼茶、龍舞文化;六年級開設(shè)了青花藝術(shù)、南國風箏、川劇變臉、傳統(tǒng)節(jié)慶、南國粵劇。
當然,由于非遺的專業(yè)性與傳承性,非遺課程要真正進入課堂并非易事!華南師大附小是如何做到的呢?據(jù)了解,關(guān)鍵是要對接好非遺傳承的社會資源?;趯ι鐣Y源的合理引進,華南師大附小為每個班都配備了兩位指導教師:一位是外聘的非遺項目傳承人,他們每周四下午到學校授課;另一位是非遺課程專門的任課教師。對于非遺師資隊伍的引入與培養(yǎng),確保了非遺課程順利進入課堂。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特邀了一批非遺傳承人在學校建立“大師工作室”,堅持每月一次開展“傳承傳統(tǒng)文化,感受非遺魅力——大師與你面對面活動”,讓漫塑大師王增豐、光彩大師趙藝明、粵劇大師吳非凡、廣式剪紙大師練曉紅、木藝大師雷華等重量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進入校園為學生們親自授課?!斑@樣豐富多彩的學習形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親身體驗非遺、了解非遺、喜愛非遺,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積累自身的文化底蘊?!睆堝\庭說。教學處副主任唐鳳妮認為,每月一次的“大師與你面對面活動”對師生學習傳承非遺的影響很大。
“讓非遺走進校園,可以說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融,過去與未來的碰撞?!睆V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巡視員陳杭期望華南師大附小“在開展非遺系列活動中,進一步探索非遺進校園的‘廣東模式,通過‘定標準、強師資、育新人,讓非遺走進課堂、走進家庭,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為此,華南師大附小系統(tǒng)編寫了全套非遺文化閱讀拓展讀物,開發(fā)走出去研學的非遺研學課程體系,探索“入課堂、進家庭、出社會”非遺教學樣態(tài)。
記者觀察:因為行走,所以鮮活
記者曾多次走進華南師大附小,不管是之前對于學校美好教育專題的采訪,還是今年對于學校非遺進校園主題的采訪,都深刻感受到學校無處不在的非遺氛圍。因為,通過“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遺”的班級非遺環(huán)境的創(chuàng)意布置以及校園文化中對于非遺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入,整個校園就是一座“非遺博物館”。
而學生這一“種子”,又讓“非遺博物館”行走起來,時時處處彰顯著學校非遺文化陶鑄美好未來的育人魅力。
化為學生言行而行走的“非遺博物館”,讓華南師大附小無愧于這些榮譽,也擔當?shù)闷疬@份使命:2018年2月,華南師大附小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文化藝術(shù)傳承學校,傳承項目為“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2019年3月,華南師大附小的“傳承非遺,推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項目,在廣東省第二屆中小學特色學校建設(shè)成果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同年5月,華南師大附小被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評為“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進校園示范學?!?,并被列為廣東省非遺文化融入小學課程學習的重要實踐基地。
(除署名外,本文圖片由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