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荃 孫麗慧
心力衰竭為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疾病,發(fā)病率較高,且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該疾病主要由于心臟結構、功能性異常等因素造成的復雜臨床綜合征,分為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1]。其中,慢性心力衰竭為臨床中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較高,該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乏力、呼吸困難、運動耐量低、胸腹腔積液等癥狀,病情復雜,治療難度較大,且極易導致發(fā)生心室顫動、心跳過快引發(fā)惡性心律失常等狀況,嚴重者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預后極差。因此,本文探討更有效的治療心力衰竭患者的方式,具體研究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88例心力衰竭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44例。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54歲,平均年齡(67.00±6.12)歲;其中冠心病18例,擴張型心肌病12例,其他類型心臟病14例。實驗組男20例,女24例;年齡最大81歲,最小55歲,平均年齡(68.00±6.35)歲;其中冠心病12例,擴張型心肌病20例,其他類型心臟病1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年齡>54歲的患者;確診為心力衰竭,符合2007年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診斷標準的患者;參與研究的患者均經過本人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 伴有血液系統疾病、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血管性水腫病史的患者;合并精神病、意識障礙的患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藥物結合培哚普利進行治療。給予患者利尿劑、洋地黃類藥物、血管擴張劑、β受體阻滯劑等常規(guī)藥物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之上,給予患者培哚普利叔丁胺片[施維雅(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4053],用藥劑量為2~8 mg/d。連續(xù)治療3周,并根據患者的HR、血壓水平合理加減用藥劑量。
1.3.2實驗組 患者采用常規(guī)藥物結合沙庫巴曲纈沙坦進行治療。給予患者利尿劑、洋地黃類藥物、血管擴張劑、β受體阻滯劑等常規(guī)藥物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之上,給予患者沙庫巴曲纈沙坦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54),初始用藥劑量為50 mg/次,2次/d,等到患者對該藥物耐受之后,逐漸過渡至維持用藥劑量200 mg/次,2次/d?;颊吒鶕陨韺嶋H情況及規(guī)律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藥物,在使用沙庫巴曲纈沙坦藥物前停用ACEI藥物,停用時間≥36 h,以至于實施藥物洗脫。連續(xù)治療3周,并根據患者的HR、血壓水平合理加減用藥劑量[2]。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的LVEDD、LVEF、HR、血清N端腦鈉肽前體、血清肌鈣蛋白T,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經過治療之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心功能得到顯著改善,心功能改善>2級,恢復至正常水平;有效:經過治療之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心功能具有好轉,心功能改善程度為1級;無效:經過治療之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心功能未有變化,甚至病情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3]。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3%,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LVEF、LVEDD、HR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LVEF、LVEDD、HR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LVEF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LVEDD、HR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N端腦鈉肽前體、血清肌鈣蛋白T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N端腦鈉肽前體、血清肌鈣蛋白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N端腦鈉肽前體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血清肌鈣蛋白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2.2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LVEF、LVEDD、HR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LVEF、LVEDD、HR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N端腦鈉肽前體、血清肌鈣蛋白T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N端腦鈉肽前體、血清肌鈣蛋白T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心力衰竭為臨床中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據相關研究顯示,心功能不全與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RAAS)等因素激活有直接關系。目前,臨床中主要采用抗心力衰竭藥物進治療,如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等[4-6]。培哚普利屬于一種傳統的ACEI藥物,能夠降低血管緊張素Ⅱ產生率,對醛固酮的分泌進行抑制,有助于減輕心臟負荷,避免心肌重構,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預后[7-9]。沙庫巴曲纈沙坦為臨床中一種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纈沙坦以及腦啡肽酶(NEP)抑制劑與沙庫巴曲相合而成的復合物,為臨床上第1個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類藥物,可有效抑制腦啡肽酶、RAAS,有助于利鈉、利尿、擴張血管,并避免心肌重構,可顯著延緩心力衰竭進一步發(fā)展,降低死亡率,進而改善預后。腦啡肽酶能夠有效降解心房利鈉肽(ANP)、C型利鈉肽(CNP)、緩激肽、腦利鈉肽(BNP)、血管緊張素Ⅰ等肽類。阻斷腦啡肽酶可有效減少ANP、BNP、CNP、緩激肽降解、提升濃度,有助于利鈉、利尿、擴張血管,降低心臟負荷等,同時會升高血管緊張素Ⅰ和Ⅱ水平,后者能夠有利于抵消利鈉肽及緩激肽[10,11]。PARA-DIGM-HF相關研究顯示[5],應用沙庫巴曲纈沙坦治療相比培哚普利易造成患者低血壓、血管性水腫,產生高鉀血癥、干咳等不良現象,故用藥過程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壓、血鉀水平狀況,調整適宜的用藥劑量或者停藥。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血清N端腦鈉肽前體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對心力衰竭患者應用沙庫巴曲纈沙坦進行治療,與培哚普利治療相比,臨床綜合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可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心臟收縮功能、LVEF,降低其血清N端腦鈉肽前體水平,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安全性較高。然而,患者進行兩種藥物治療下,其血清肌鈣蛋白T、HR、LVEDD大小情況無顯著差異,表明沙庫巴曲纈沙坦短時間應用,對患者的左心室大小無明顯影響。
綜上所述,對心力衰竭患者應用沙庫巴曲纈沙坦進行治療,與培哚普利治療相比,臨床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心功能的早日恢復,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臨床中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