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麗,張麗霞
(太原動物園,太原030009)
褐馬雞(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屬鳥綱雞形目雉科馬雞屬,是我國一類保護動物,山西省省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鳥類。褐馬雞這一物種具有鳥類學、生態(tài)學和地理學等多種研究價值。近年來,太原動物園成功繁育褐馬雞100多只,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園養(yǎng)褐馬雞繁殖基地。
褐馬雞呈濃褐色,喙短而堅,呈粉紅色,頭和頸為灰黑色,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兩頰裸露無羽,呈艷紅色,頭側連目有一對白色的角狀羽簇伸出,形似白犄角,因而得名“角雞”。尾羽向后披散翹立,披散狀如馬尾。翅膀短圓形,飛翔能力較差,腳及趾均呈珊瑚紅色。雌鳥稍小,雌雄同色,靠跗部是否有距鑒別雌雄,雄鳥有距而雌鳥沒有。
褐馬雞是我國特產珍禽,歷史上曾廣泛分布于我國華北、東北、西北、華南、華中、西南地區(qū)。由于森林面積減少等原因,分布區(qū)面積已明顯縮小,目前僅在山西、河北、北京和陜西的局部地區(qū)殘存[1]。褐馬雞棲息于海拔1 800~2 300 m的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闊葉林中,為典型的森林鳥類,主食植物的嫩根、莖、葉、種子,也食昆蟲。
褐馬雞從3月上旬開始便有明顯的發(fā)情行為,雄鳥對外界刺激敏感,飼養(yǎng)員進入籠舍時部分成鳥嘴啄飼養(yǎng)員,進行驅趕,有占領巢區(qū)現象,雌雄鳥眼簾變大且鮮紅,雄鳥頭頂濃褐色短羽換成婚羽,酷似黑絨,有金屬光澤。褐馬雞非發(fā)情期叫聲較少、平穩(wěn)低沉,但發(fā)情期叫聲高亢,頻率提高。雌雄配對成功后相隨不離。
每年4月1日至16日為交配期,一般雌鳥性行為表現遲緩,雄鳥積極主動。發(fā)情不同步時,雄鳥追逐雌鳥,雌鳥緊急奔走,頸背部的羽毛被雄鳥啄光裸露。交配時雌鳥呈半臥式,雙翅展開,頸部縮短而頭左右搖擺,發(fā)出咕咕叫聲,雄鳥跳其背上,雙腳踏在左右翅肩上,叨住雌鳥,尾羽下壓,雌鳥尾羽偏左,尾部向上翹起,雌雄泄殖腔相對[2]。此時,雄鳥伴有響亮鳴叫聲,交配后各自尋食或走動。
產卵期從4月上旬或中旬開始,5月上旬達到高峰,6月底結束。雌鳥每年產1窩,產卵前3~5 d選擇巢位,也有當天擇巢。褐馬雞卵殼堅硬光滑,呈卵圓形,與雞蛋相近,顏色多為淡青色、鴨蛋青、青白色或魚肚白,蛋色不一,同一窩卵顏色也有差別。全窩卵產完后雌鳥開始孵化,孵化期26.6~27.0 d,雄鳥負責警戒。
太原動物園籠養(yǎng)褐馬雞產卵但不孵卵,目前有孵化機孵化和抱窩母雞代孵兩種孵化方式。但孵化機數量有限,將不同批次、品種的卵放在同一孵化機,難以達到褐馬雞卵最適濕度和溫度,孵化率低,孵化出殼雛鳥多為弱雛,故一般采用抱窩母雞代孵的自然孵化方式。
抱窩母雞入孵前,將褐馬雞卵擦凈,放入高錳酸鉀溶液1%(水溫45℃)浸泡消毒。平均每窩卵不超過12枚,卵放于人工巢內,將抱窩母雞放在人工巢內1~2 d,觀察抱窩情況,專人飼喂母雞,減少對母雞的刺激,以防母雞受驚離巢、棄巢,離巢時間過長或者棄巢均會造成孵化失敗。
褐馬雞雛鳥出殼24 h后應給飲水。飲用清潔的涼白開,水溫與室溫接近。為提高雛鳥成活率,前3 d飲水可加入葡萄糖約5%。雛鳥剛出殼時不能站立,2.5 h后可離母雞走動。褐馬雞為早成鳥,羽毛干燥后有啄食行為,飼喂商品蛋雛雞飼料,面包蟲等。1~4周齡雛鳥需要飼喂6次·d-1,飼養(yǎng)1~2月齡后轉至育成階段,隨著日齡增加每日飼喂次數逐漸減少,投食量增加,16周后飼喂2次·d-1。雛鳥飼料的變化要由一種至幾種,由少到多,避免因飼料變更產生不良反應[3]。雛鳥14日齡內,由于雛鳥體溫調節(jié)機能較弱,暴雨等惡劣天氣時飼養(yǎng)員要將籠舍的門窗關好,必要時在內室打開電暖器。
2018年太原動物園封園改造時,褐馬雞籠舍面積小,活動擁擠,缺乏理想的棲息條件和隱蔽物,且飲水不便,雖然采取冰塊降溫,在飲水中添加多維等措施,仍有部分成鳥因高溫應激死亡,致使褐馬雞繁殖受限。19年底褐馬雞籠舍建好后產卵量明顯提高,為褐馬雞就地人工飼養(yǎng)繁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新建籠舍坐北朝南,包括內舍和外活動場,原則上活動場館越大越好,最小規(guī)格內舍為5 m×2 m×3 m(長×寬×高),為保證褐馬雞采光,設有長1.8 m,寬1.5 m通透窗戶,舍外活動場5 m×3 m×3 m,圍擋用鐵絲網,網眼3 cm。雌鳥產卵需要安靜隱蔽的場所,人工放置巢要設置在舍內角落,巢箱80 cm×40 cm×60 cm,中間開一個小門,供雌鳥進出,巢內放置柔軟墊草,供雌鳥做巢材用。褐馬雞有夜棲行為,因此舍內、活動場設置用直徑10 cm圓木搭建不同高度的一組棲架,分別為長2 m,高0.7 m,長2 m,高1 m,供褐馬雞休憩。內舍和外活動場為水泥地面,以方便清掃消毒,外活動場中間設置2 m×1 m×5 cm(長×寬×深)沙坑,供褐馬雞沙浴,驅逐體羽中寄生蟲。在活動場適當種植常綠灌木、雜草,提升視覺觀賞效果。內舍和活動場通過小門連通,高2.1 m,寬90 cm,方便褐馬雞出入和飼養(yǎng)員清掃。相鄰籠舍之間安裝單扇門,方便褐馬雞運輸籠進出以及飼養(yǎng)員日常操作[4]。內室用60 cm×50 cm水泥水槽,安裝獨立水龍頭,便于更換水源,保證動物水源清潔。為避免褐馬雞日曬雨淋,籠頂一半鋪設遮陽竹片。褐馬雞籠舍定期消毒滅菌,每周1次,嚴防雞病發(fā)生,不同的消毒液交替輪流使用,防止病菌出現耐藥性。及時清除糞便,糞鏟和料鏟不能混用,裝糞工具與裝料工具不能混用。
褐馬雞成鳥喂2次·d-1:上午8:00~9:00,下午4:00~5:00。投喂顆粒料,蔬菜,水果,雞蛋,面包蟲,小米、麥子、高粱等谷物飼料,自由采食,喂料時首先清理剩料,少喂勤添。飼料防止發(fā)霉變質,發(fā)現霉變及時更換,防止褐馬雞誤食,造成嚴重后果。褐馬雞繁殖期,飼養(yǎng)操作以及籠舍周圍環(huán)境,盡可能安靜,減少噪音、驚嚇等應激因素,受驚時,褐馬雞易產軟殼蛋。成鳥體況欠佳,會影響受精卵質量,繁殖期成鳥需要加強營養(yǎng),補充動物蛋白、含硫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含高鈣飼料添加劑、各種蔬菜等綠色食品等。冬季適當增加飼料中粗脂肪含量。
動物園內飼養(yǎng)的褐馬雞經過幾代繁殖后,會出現體質下降、產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等退化現象,主要是由于飼料配方不當,營養(yǎng)不足,飼養(yǎng)密度大,飼養(yǎng)方法不宜,近親繁殖等原因[5]。作為山西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太原動物園救護野外褐馬雞,輸入的新個體,提高褐馬雞種群遺傳多樣性;不斷改善生存環(huán)境,建立褐馬雞譜系薄,擇優(yōu)選配,分籠配對繁殖,避免近親交配;同時加強褐馬雞的人工飼養(yǎng)管理,采取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法和技術措施,增加人工飼養(yǎng)種群數量,為褐馬雞的生產建立種群基礎,解決褐馬雞的種群瀕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