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京華
第八次課程改革始于2001 年,其亮點之一是增加了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形成既為基層學校提供了踐行前瞻性教育理念的機會,也給基層學校的課程設計帶來挑戰(zhàn)。如何做?如何學?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泰山小學(以下簡稱“泰山小學”)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第一,要找到校本課程的“魂”,即明確課程核心目標。泰山小學厘清了“金手指”校本課程的目標定位,即“通過動手實踐促進學生動腦創(chuàng)造”,其核心目標就是“動手實踐,動腦創(chuàng)造”。簡單的八個字既包含對學生喜歡動手這一需求的理解,又有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前瞻性教育理念的認可。兩者的交集,才形成了泰山小學整體課程的共同目標指向,凝練出“動手動腦,發(fā)展思維”的學校課程核心要義。
第二,要找到校本課程的“據(jù)”,這里的“據(jù)”指的是學理。細讀泰山小學的這組文章,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有一個共性:都很重視對校本課程學理的追究。他們竭力從教育大咖的理論中尋找校本課程的論據(jù),力圖使校本課程的設計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F(xiàn)如今,不同領域的理論工作者越來越有加強協(xié)作的研究趨勢,他們的研究成果為學校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然而,學校教育如何將國內(nèi)外學習理論、教育理論進行實踐轉(zhuǎn)化,其難度不亞于理論研究。手腦并用的教育理念早已有之,但如何在動手的同時有機整合動腦,使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泰山小學“金手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做出了有益嘗試。首先要克服的是校本課程與考試教育文化相悖的問題,泰山小學通過動手促進動腦使學習真正發(fā)生,因為它符合兒童把握世界的三種方式,即行為把握、表象把握、符號把握。
第三,要找到校本課程的“根”,即要讓校本課程落地。課程設計是紙上藍圖,課程實施則需實踐躬行。從校本課程實施的保障上看,泰山小學通過物化環(huán)境建設、特色教師配備、豐富推進路徑等方式,多措并舉保證校本課程的落地生根。從校本課程的實施價值來看,泰山小學將校本課程的目標發(fā)展為學校課程的核心要義,即“動手動腦,發(fā)展思維”,并將這一要義落實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跨學科主題課程、校園文化節(jié)以及品牌德育活動中,孕育出心靈手巧的學子。從校本課程的實施成效來看,學校有專門的課程評價指標和方式,有豐富的作品展示平臺或場域,有校內(nèi)外結(jié)合的成果輻射舉措。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育人的主要載體是課程,只要以“充分發(fā)揮課程的育人價值”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學校課程的創(chuàng)意就會無限,學生的創(chuàng)意也會無限!這是泰山小學課程改革帶來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