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海茹
(中共成縣委黨校 甘肅 隴南 742500)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8月視察甘肅時指出:“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彪]南是四支長征紅軍的重要途經地、甘肅最早兵變發(fā)生地、甘肅地下黨重要活動地;偉大的革命孕育了優(yōu)秀的文化,也是隴南紅色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資源。我們要利用好隴南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發(fā)揚好紅色傳統(tǒng),傳承好紅色基因,用跨越時空的紅色文化精神,引領黨員干部群眾攻堅克難,奮勇拼搏,推動隴南經濟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
隴南的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厚重。近年來,隴南市高度重視這些獨特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時代價值,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大力推進和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讓革命歷史血脈相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第一,重視挖掘紅色資源。保護紅色資源的意識增強,對紅色資源進行挖掘、搶救、修復,大批革命舊址煥然一新;對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紅色革命事跡,進行搜集、整理,研究?!都t軍長征在隴南》《兩當兵變研究》《紅色兩當》等紅色書籍相繼問世。隴南師專隴南紅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開展紅色理論研究,豐富和完善了隴南的紅色文化資源。
第二,打造紅色文化品牌。按照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框架設計和特色文化大市建設要求,隴南市著力打造以哈達鋪紅軍長征和兩黨兵變?yōu)榇淼募t色文化品牌,建設了以哈達鋪紅色小鎮(zhèn)、兩當兵變?yōu)榇淼腻床h和兩當縣紅色文化區(qū);各縣區(qū)都建成了紅色主題紀念館,展示隴南紅色資源的底蘊,唱響紅色資源品牌。
第三,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通過重溫入黨誓詞,將紅色文化基因融入了黨性教育中。兩當兵變紀念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成縣紅二方面軍長征紀念館、徽縣成徽兩康戰(zhàn)役紀念館等紅色景點,成為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舉行主題黨日活動、“三會一課”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全民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
第四,紅色旅游方興未艾。紅色資源帶動了紅色旅游的蓬勃發(fā)展,游覽紅色景區(qū)成為一種時尚,成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新載體。宕昌哈達鋪鎮(zhèn)、兩當太陽寺、成縣五龍山及各縣的紅色主題紀念館,可以了解革命歷史,學習革命斗爭精神,培育新的時代精神。特別是在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小康的過程中,各地把紅色旅游作為富民產業(yè)來培育,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雖然各地在保護和利用紅色資源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由于人們保護意識淡薄,紅色資源又時間久遠,年久失修,不少遺址未能妥善保存。大多數(shù)紅色文化遺跡散落在農村,損毀破壞比較嚴重,再加上對紅色遺址和紀念設施的保護法律、政策不到位,監(jiān)管機制不健全,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紅色資源的軟件和硬件 建設。
第二,盡管紅色資源比較豐富,但對紅色資源內容挖掘不深,對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宣傳不到位、不深入,對已開發(fā)的紅色資源還停留在對史實的初級展示階段,理論分析總結不夠。對一些歷史人物、歷史遺跡挖掘整理不夠,紅色資料征集不夠細致翔實。
第三,紅色文化品牌效應尚未形成。隴南是紅軍長征途中經過的地域最廣、時間最長、過境部隊最多的地區(qū)之一,紅色重鎮(zhèn)哈達鋪、兩當兵變以特殊的地位載入革命的光輝史冊。但紅色文化品牌影響有限,其品牌效應還未真正形成。
第四,經費和專業(yè)人才投入較少。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因此需有持續(xù)的資金支持,需要專業(yè)的人才隊伍。但相關部門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沒有獨立的專項資金,全市從事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專業(yè)人才相對匱乏。
適時啟動全市紅色文化資源的普查活動,查證落實革命遺址、流傳在民間的紅色歌謠、民間故事、散落在民間的紅色遺物等。在全面掌握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完善信息檔案,建立紅色文化資源數(shù)據(jù)庫,科學編制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規(guī)劃,從政策、法律、法規(guī)、制度等方面對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進行外部監(jiān)管。
立足黨史、黨校部門,組建教研團隊,進一步深化紅色文化資源內涵研究。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游覽線路,盤活紅色文化資源,培育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發(fā)揮隴南師專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的智庫優(yōu)勢,高標準、高層次完善革命紀念館、紀念地、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運用隴南發(fā)布、隴南大數(shù)據(jù),微博、微信、直播等媒體進行紅色文化傳播,增強紅色文化的滲透力,提高隴南紅色文化資源的知名度。同時,用紅色文化資源中的一些元素裝點城市公園、廣場、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
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文藝創(chuàng)作、舞臺精品劇目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一批思想深刻、感染力強、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群眾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精品。同時,還可以結合網絡新媒體,讓紅色文化通過聲、光、電多維體驗展示,增強感染力和實效性,真正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立足哈達鋪和兩當干部學院,以及各級黨校,開發(fā)紅軍長征在隴南、兩當兵變、隴南革命斗爭史等精品系列黨課,將紅色文化基因的根脈,轉化成黨性教育的生動課堂。同時,全面升級黨員活動室功能,把黨員活動室作為開展黨內活動、傳承紅色文化基因的重要陣地,開展紅色故事微黨課,增強組織生活儀式感,引領廣大黨員群眾重溫黨的風風雨雨,感受這片永不褪色的紅色土地。
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涉及教育、文化、旅游諸多領域與部門。各級政府在其開發(fā)過程中承擔主導角色,協(xié)調相關部門明確職責,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制定一系列保障機制,推動管理體制的完善。強化區(qū)域間資源互補,提高紅色文化價值的利用率。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配套措施,培養(yǎng)一批道德水平高、專業(yè)素質出色、業(yè)務技術精干的人才隊伍,為弘揚紅色文化提供充足的后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