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娟
法國畫家米勒最有代表性的畫作《拾穗者》,它展示了19世紀法國農民在金黃的麥田里撿拾麥穗的勞動場面:一望無垠的麥田,堆積得高高的麥垛,一輛載滿麥子的馬車,一個騎在馬背上指揮的地主,三個俯身彎腰撿拾麥穗的農婦在金燦燦的田野里是那么的質樸,姿勢是那么的虔誠……在農村里長大的我,對畫中的勞動場面并不陌生,看到了畫中的拾穗者,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腳踩一片“黃金”……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家鄉(xiāng)也有米勒畫筆下那廣袤的稻田,在收割季節(jié)也有那一垛垛堆得高高的谷垛,當然同樣也有著彎腰撿拾谷穗的農民。我們讀小學時課文里有一篇課文《顆粒歸公》,講的是一個小弟弟舉著高高的籃子,籃子里是他撿拾的要歸還生產(chǎn)隊的麥穗,包圍在他身邊伸長脖子緊盯麥穗的是五只家養(yǎng)的大白鵝。小時候我也撿拾稻穗,但是不用歸公了,因為已經(jīng)沒有生產(chǎn)隊了,我撿拾自家的稻穗,追在大人的身后跑。大人們很辛苦,他們先要用鐮刀割谷穗,然后要把一小把一小把的谷穗放進打谷機里,打谷機是用腳踩的,有時候是一個人踩,有時候是兩個大人并排在一起踩,他們各自雙手緊緊抓著稻谷稈子把長長的谷穗往打谷機里送,不一會兒稻谷便在脫谷機木箱里,他們手里就只剩下稻谷稈了。機器轟隆隆地響著,揮鐮刀的揮動鐮刀,送谷穗的送谷穗,打谷的打谷,扛谷袋的扛谷袋,好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年幼的我在稻田里撿拾著谷穗,經(jīng)常有鴨子和小鳥在一旁與我爭搶著,有時候我撿累了,就坐在田埂上,用樹枝挖一挖田埂邊的稻田,有時候能挖出泥鰍來呢。還有些時候我便到稻田旁邊的池塘邊,那里夏天有荷花,秋天有蓮蓬。夏天我采荷葉當帽子,采了荷花回家,媽媽會把它們煮了當涼茶喝;秋天的蓮蓬不好采,因為大部分蓮蓬在池塘中間,我不敢游過去采。但我喜歡在田地里跑著,或者是踩著窄窄的田埂走著,邊走邊唱著歌,不用害怕踏空,因為十月份的稻田不像七月份的稻田那么泥濘,大概是因為秋天,雨水較少,稻田較干燥,與米勒《拾穗者》里的麥田一樣了。只不過沒有馬車運送稻谷,當然更不會有馬背上的地主了。村民們都用獨輪車,也叫手推車,用手推著走,車上載滿了裝滿稻谷的袋子,把稻谷運回家后便在各自的曬谷場上曬谷子了。
曬谷子雖說沒有收割稻谷那么辛苦,但是“工序”很多。剛從田里運回來的稻谷還濕濕的,打谷機把一些稻草打在稻谷里面了。我必須幫大人們把稻草用竹耙耙成一堆,再撿拾起來,只留下谷子。殘留細小稻草只能等谷子曬干了進行揚谷子時分離出去。剛收割來的稻谷經(jīng)常帶來了一些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小蟲子,我經(jīng)常抓住的是渾身翠綠的螳螂、綠背蝽和金龜子,最喜歡金龜子了,它們是我兒時的“玩具”。每當曬谷子的時候,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們便抓來金龜子,把它們的四肢上尖銳的刺折斷了,用縫衣服的細線綁住其中的一只腳,金龜子就飛了起來。我們就在曬谷場跑呀跑呀,金龜子就跟著飛呀飛。還有另一種玩法是拿了竹簽刺住金龜子的一只腳,轉動竹簽,它就不停地飛呀飛,直到飛累了停了下來,因為要比賽誰的金龜子厲害,于是我們繼續(xù)轉動竹簽,要是它不肯飛,便用小嘴對著它吹氣,一吹,它又“嗡嗡嗡”地飛了起來……當時只覺得太好玩了,也不管它是害蟲還是益蟲,玩法雖有點殘忍,但是它們的確給我們童年帶來許多的歡樂。
谷子曬到正午時,太陽當空照,我便自告奮勇到曬谷場翻稻谷。我打著赤腳,用一雙小腳丫將鋪滿曬谷場的一大片稻谷一行一行地行走著,金黃的稻谷在我的腳下分成一排排,偶爾留下我的小小的腳印。每當我在稻谷上行走著,看腳下的稻谷翻動著潮濕的身軀,我的心情像那些前來覓食的麻雀一樣歡快。那時候的麻雀挺多的,哥哥用了一種捕捉的辦法,和魯迅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方法一樣,就是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下面是稻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等麻雀到竹篩底下的時候用力一拉短棒,竹篩就罩住了地面,但卻是沒能罩住它們,不過可以嚇跑了覓食的麻雀。有時干脆不用長繩,就用短棒支著竹篩,等麻雀進入里面覓食,用力一拍手,它們嚇得撲棱棱地飛起來,嘿!短棒倒了,竹篩倒了,我便樂顛顛地飛奔過去看看運氣,竹篩里有沒有罩住沒來得及飛出的麻雀。記憶里沒有捕捉到麻雀,倒是它們在我曬谷子的時候跟在我的身前身后蹦蹦跳跳的,一點也不怕人。
稻谷曬了三四天就曬干了,如果都是碰到晴天,那么一切順利,可以揚谷裝入袋子儲存了。但很多時候我得邊在稻谷場赤腳給谷子分行邊抬頭望天空。在夏季曬谷的時候,看到一朵烏云飄了過來,很快遮住了太陽,我慌忙拿了掃把簸箕還有畚斗,赤腳將稻谷鏟成一堆堆的,掃干凈了用塑料薄膜蓋好。夏天的雨往往比較短,有時候還能見到彩虹,彩虹真美,不過懂事的我還是希望雨馬上停了,太陽出來后曬谷場干了就可以繼續(xù)曬谷了。有時候老天爺很會作弄小孩子,我看不懂媽媽教我的云圖,一旦發(fā)現(xiàn)天空出現(xiàn)烏云,馬上鏟谷掃谷,等掃成一堆時太陽仍然照耀著,烏云被它照成了白云了,于是我又開始鏟平谷堆,小腳給稻谷分行??墒堑任忆伷搅说竟?,又有烏云籠罩住了太陽,于是繼續(xù)鏟谷掃谷……遇上這樣陰晴不定的天氣就得如此反復折騰,因為收割后的稻谷要是沒有及時曬干,稻粒碾出來會變碎,煮粥和做成干飯都不好吃,口感沒有及時曬干的好。記得有時候突然下起雷陣雨來不及鏟谷遮蓋,雨無情地打在谷粒上,我手忙腳亂,整個人都淋濕了,可望著雨中的稻谷,我急得邊哭邊鏟…… 現(xiàn)在每當我教學生們學習課文《田家四季歌》,講到農事活動,告訴他們什么是插秧、收割稻谷,什么是稻上場,他們一臉茫然,現(xiàn)在的孩子尤其是住在縣城的孩子,他們只知道大米是從超市買回來的,而大米是稻谷得來的他們只能從圖片來腦補了。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油然生出一絲驕傲,雖然我的童年沒有現(xiàn)在的孩子那么豐富多彩,可一點也不遺憾,因為我是農民的孩子,比起城市的孩子,也許童年時沒有那么見多識廣,但是我們從小更懂得粒粒皆辛苦,我們的童年似乎更為“金貴”,因為我們腳底下踩的是一大片“黃金”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