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萍
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yè)負擔,教育部門要求小學生每天在校上課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低段(一、二年級)學生每周只有26節(jié)課,這就意味著一周中有四天他們會提早一節(jié)課放學。對照現(xiàn)行的作息時間,低段學生下午三點半前放學,而家長通常五六點下班,這是許多家庭存在的現(xiàn)實矛盾。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這兩個小時就成為“真空”時間,許多家長從拿到孩子作息時間表的第一天就開始感慨:“三點半后,孩子該去哪兒啊?”伴隨著社會發(fā)展的變遷,這樣的現(xiàn)實之殤已不是個別家長的特殊聲音,而是大多數(shù)家長的普遍吶喊。
一、叩問:學生放學和家長下班間的真情空白
據(jù)筆者了解,學生放學之后,大致有以下3類去處:
1.祖輩接回家
低段學生放學后,聚集在校門外接送的不乏老人一族,雖然祖輩家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孫輩的生活,但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祖輩由于受到歷史條件和自身年齡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于學生更好發(fā)展的因素。一方面,祖輩往往對孫輩疼愛有加,過分關注,以至于事事代勞、處處遷就,導致孩子出現(xiàn)任性、自理能力低下等問題;另一方面,許多祖輩的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觀念陳舊,仍用陳舊觀點或方法教育孫輩,導致孩子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和發(fā)散思維,無形中給孩子圍起了接受新事物的藩籬。當然,還有一部分家長不愿意祖輩在家管孩子的原因是他們管不住孩子,遇到調(diào)皮一點的孩子,祖輩還得“吃苦頭”,這不利于更好地教育孩子。
2.社會托管
當前,學校周邊有形形色色的補習班、輔導班、全托班、半托班等,每天下午第二節(jié)課后,各機構(gòu)的教師都會到校門口接學生,然后讓學生先吃一點兒零食,接著開始提醒學生做作業(yè),到晚飯時間再負責學生的吃飯問題。晚上8點左右,家長便會接孩子回家。這樣的托管班不僅有教師接送,還有一群小伙伴在身邊,既安全,又不耽誤家長時間,還能確保完成作業(yè),無疑成了家長們的首選。
乍一看,這些輔導機構(gòu)做了一件雪中送炭的好事,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筆者發(fā)現(xiàn),總有任課教師抱怨學生的作業(yè)過于成人化,或是使用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都是比較陳舊的方法。究其原因,是絕大多輔導班教師都是大學生,教學經(jīng)驗不足,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的,他們不僅沒有教師任職資質(zhì),還對當下的小學教育不夠了解,教育方法根本不能與現(xiàn)在的教學相接軌。
此外,總有家長抱怨社會托管招收的學生太多、太雜亂,不同年級、不同水平的孩子都在一起,根本照顧不過來,有些孩子甚至互相抄作業(yè),染上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這樣一來,學生平時作業(yè)看似不錯,但教學效果猶如水中月、鏡中花,似有似無,沒有得到本質(zhì)的提高。
3.自行回家
有一部分家庭中沒有祖輩接送孩子,也沒有經(jīng)濟條件負擔孩子社會托管的費用,只能讓孩子自行回家。對家校距離尚近的學生來說,自行回家未嘗不可,但對家校距離較遠的低段學生來說,自行回家確實是一個難題。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自制力不足,踏出學校的大門猶如出籠的小鳥,這邊看一下,那邊玩一下,十分鐘的回家路,往往半個小時都沒到家,他們成了名副其實的“閑逛一族”。也有人質(zhì)疑:“十幾年前沒接沒送的孩子,不照樣健健康康的嗎?”然而,他們忽視了一點,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早已今非昔比,交通事故、反社會人格現(xiàn)象頻出……諸多安全問題層出不窮。
近年來,一些發(fā)生在校園周邊針對學生人身安全的事件屢見不鮮,導致家長心里越來越感覺不踏實,而校園周邊大量小商販兜售的油炸等垃圾食品,迫使家長們不得不擔心孩子的衛(wèi)生和健康。
二、匡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機銜接
“真空期”的學生到底該何去何從?筆者認為,這一問題不是“一、二年級學生必須下午3∶30分之前離校”這一紙文件能解決的。禁令易下,現(xiàn)實難改,利劍依然高懸,簡單的“一禁了之”,無疑是對管理責任的一種逃避,也是對學生人身安全的一種漠視。筆者認為,教育部門應尊重與回應家長的利益訴求,號召學校、家長、社會三方面合作、協(xié)調(diào)和溝通,多頒布一些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管理舉措,把“真空期”打造成低段學生的第二課堂。這樣,既解決了學生無處可去的尷尬,又可作為學校、家庭教育的延伸補充。
1.日常課程——家長放心
日常課程主要是指,教師督促學生完成作業(yè), 對于學生不懂的地方進行輔導,做完作業(yè)后可以到另外一間教室參與活動,如下飛行棋、跳繩、看圖書等。
實現(xiàn)日常課程并非遙不可及之事,因為上海已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從2014學年開始,上海市所有公辦小學都必須提供放學后的看護服務,凡是家庭確有困難、家長不能及時接送的學生,都可以申請參加免費看護服務。看護服務期間,學生可以做作業(yè),也可以參加下棋、閱讀等活動。
放眼溫嶺市,當下午放學后,總有三三兩兩的學生在門衛(wèi)室等待接送,少則幾人,多則十余人,似乎門衛(wèi)室是學生放學后在校的唯一容身之處,既不安全,又浪費了時間。
作為解決學生“真空期”問題的主陣地,學校理應主動與家長委員會協(xié)商溝通,直面問題,分解責任,強化監(jiān)管,并根據(jù)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合理制訂教育計劃、方案,做到有人組織、責任到人,守護學生的課余歡樂。同時,在低年級段學生放學后,學校應開放階梯教室、會議場所、圖書室、閱覽室、餐廳等場所,讓在學校等待家長接送的學生有統(tǒng)一的歸宿,也讓學生無奈的等待變成無限的精彩。
2.補充課程——學生開心
破解下午3∶30后的“真空期”問題后,學校應搭建互動平臺,開通全社會暢通參與渠道,讓社會力量多支持一點,家長義工多奉獻一點。
此外,由于補充課程主要依托社會資源,所以學校應邀請校內(nèi)外各行各業(yè)的專業(yè)人士針對做人、做事等方面開展講座。如邀請資歷較深的老干部講革命歷史故事、派出所民警講安全注意事項、工商人員講食品安全等。2012年,寧波市江東區(qū)就提出了“四點鐘學?!?,把學校、家庭與社會三方面的資源結(jié)合起來,合力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學校合理利用學生放學和家長下班之間的時間差,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從單純的作業(yè)輔導延伸至全面的素質(zhì)培養(yǎng),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生活,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寓教于故事,使他們領悟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學校還可以借助社會各界人士的力量,通過眾人拾柴的方式,整合社會有益的教育資源,來慰藉和緩解低段學生放學之后生活單調(diào)、精神貧乏的問題。這既解決了家長錯時接送問題,又使學生增長了知識,從小灑下充滿正能量的種子。
3.實踐課程——社會稱心
為了實現(xiàn)教育的共同目標,學校應該和家長攜起手來,共同修復這道裂痕,為孩子們筑起一道安全而周密的防護網(wǎng)。實踐課程就是通過各班家長義工的廣泛參與,開設校內(nèi)和校外相結(jié)合的實踐內(nèi)容,實現(xiàn)了動靜結(jié)合,彌補了學生的能力缺陷。
活潑、好動、勇于探究本是低段學生的天性,如同一片樹葉,在春來之前蔭綠,在秋去之后凋零,這本是他們的成長規(guī)律。因此,學校應在家長義工的配合下順勢而為,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開展室內(nèi)包餃子活動,在家長義工的配合下,各班學生可以利用等待的時間包餃子,培養(yǎng)低段學生動手能力,讓他們體會到食物的來之不易,減少浪費;開展室外“拾荒”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上街頭,開展“你丟我揀”和“半小時保潔員”活動,讓學生體驗保潔員的辛苦,養(yǎng)成不隨便亂丟亂扔垃圾的好習慣;學校還可以組織走進消防隊活動,讓學生了解消防安全知識,以及怎樣預防火災事故的發(fā)生,掌握一些簡易的滅火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消防安全意識。
這些書本以外的實踐課程與學校日常教育有機結(jié)合,各司其職、相得益彰。
三、結(jié)語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地彌補3∶30后的“真空期”,學校應彰顯難能可貴的“愛的教育”。不僅如此,這是由學校教師、社會力量承擔了家長的部分責任,避免了學生在放學后成為“野百合”,使許多上班族父母揪著的心實現(xiàn)“軟著陸”,讓等待的學生多了一些溫暖、多了一絲光亮,還他們那一方真情凈土。
參考文獻:
[1]席作宏.表揚從虛假無效走向真實有效[J].語文教學通訊,2018(11).
[2]王楠.把“陽光”灑向放學后[J].教學與管理,2017(6).
[3]王運卿.淺析低年級學生管理問題[J].學周刊,2017(6).
[4]王鈺瑩.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5]劉美杉.小學低年級課堂的管理問題及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17(19).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松門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