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梓安
《漢語大詞典》對“善良”的解釋為“和善,心地好”,我認為“善良”的本義不僅僅只局限在一種想法、一句言語或一種表情,還應(yīng)該有更高層面的付出、貢獻之意。對于一個能力有限、身處困境中的人而言,還能保持對善良的堅守,那是值得尊敬的;而如果有能力幫助他人卻面慈心狠者,那絕非良善之輩。
仁慈,有時并不代表善良,如慈母多敗兒;嚴厲,有時并不代表不善,如嚴師出高徒。評價善良與否,不能不看結(jié)果。有時,善良需要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才能被大眾所接受,但這種代價卻往往很沉重。
中國古人有言“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因為這“嗟來之食”在施“善”時,那種高高在上,趾高氣揚之態(tài),使“善良”變了味,讓接受善意的“可憐人”失去了尊嚴。看來,善良首先應(yīng)該具備在理解他人的前提下予以尊重,否則,你的為善之舉就是傷人之舉,就成了莎翁所說的“偽善”了。
偉大的古希臘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曾說過:“無知的人是沒有資格行善的。因為無知的善良只有善的外衣,卻缺少良的內(nèi)核。無知即無德,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是善意的石頭鋪成的?!边@話說得很有道理。婦孺童叟皆知的寓言“農(nóng)夫和蛇”“東郭先生”中的兩位主人翁應(yīng)該就是這一類情況,不辨是非,不明事理,對“蛇”和“狼”的本性認識不足而對之行善,其結(jié)果只能是一種悲劇,表面上看是因“善”而“悲”,其本質(zhì)是因“愚”所致。這種連自己命運都把握不了的所謂“善良”人,如果讓他去管理一個單位、治理一個國家,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如果善良是讓人自取滅亡的話,這種善良就是懦弱、愚昧的代名詞。
由此可知,善良如果不與智慧攜手并行,那就演變成了網(wǎng)絡(luò)上定義的懦弱、愚昧。善良中的智慧因子是保證善良之花開放、善良之果豐碩的前提。
一如擁有理想而沒有行動,理想就會變成空想一樣,沒有能力的善良,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和價值。善良重在行善、為善。即便是口頭上的善良,也需要以知識為前提。社會發(fā)展到今天,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人們的心理疾病越來越多,如何解開他們內(nèi)心的郁結(jié),并不是一個山野村夫可以做得到的,而是需要專業(yè)知識支撐的。更不要說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可憐人”所需要的金錢、物質(zhì)和科學(xué)技術(shù)層面的支撐。即便是授人以“魚”,解人一頓之饑,你自己也得有足夠的“魚”;如果我們要行“大善”,造福一方,那就得授人以“漁”,那就需要豐厚的實力了。就此而言,用知識武裝自己也是善良必不可少的,否則你想付出,想奉獻,想做個善良的人,都無能為力了,也只能想想而已。
在我看來,善良的內(nèi)涵真的很豐富。它是言語、智慧、德行的有機融合。
行善,從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