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瓊
(石嘴山市第一中學 寧夏石嘴山 753000)
思想政治課程是學生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哲學四個模塊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要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中化被動為主動,從而使學生在對知識內容盡心理解、分析、探索的同時,核心素養(yǎng)也得到相應的提升。
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所具備的適應個人未來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品格和必備能力。教育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文件中指出,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個方面。對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而言,核心素養(yǎng)特指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方面素養(yǎng),需要教師將核心素養(yǎng)內容持續(xù)滲透于課堂教學活動中,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在實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認可和贊同。具體到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指學生能夠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理性精神是指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表現出的理智、民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具體到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則指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分析、解決問題,面對經濟、文化、政治、社會中的問題能作出科學理性的判斷和選擇,擁有堅定的信念和文化自信心。
法治意識是指學生對法律的認可、崇尚與遵從,能夠樹立起規(guī)則意識、程序意識、權利義務意識等,形成憲法至上、法律權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知曉自己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對法治推動社會和諧、生活美好有正確的認知。
公共參與是指學生能夠主動有序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維護公共利益,承擔公共責任,并具備踐行公共精神的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高中生具備了基礎的思維分析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課前的5-10分鐘組織針對時事政治的思辨、演講等課堂活動,利用時下的新聞熱點、社會現象、國際事件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探究興趣,鼓勵學生針對時事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并在交流討論、演講、探究中使學生對時政熱點更加關注,同時鍛煉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使學生從思辨中獲得啟迪,學會多角度分析、判斷,從而強化學生對國家、對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認同。課前時政討論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課堂上,也能在時政討論過程中達到“真理越辯越明”的教學效果,顯著提升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yǎng)。比如,教師以時下熱映的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祖國近年來的改革和發(fā)展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完成思維碰撞,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并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認同[1]。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一味地進行知識灌輸并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通過精心挑選的爭議性問題引導學生化被動為主動,進行思考和辯論,使學生在解決疑難問題、矛盾問題的過程中核心素養(yǎng)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教師挑選爭議性問題時要注意問題的辨析性和兩難性,能通過思辨活動達到加深認識、提高理解和提高能力的效果。以高中政治必修二中“民主監(jiān)督:守望公共家園”這課為例,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了爭議性問題引導學生踴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并鼓勵學生圍繞議題展開辯論。教師為學生播放了《人民的名義》的影視片段,然后引出本課“民主監(jiān)督”的知識內容,并提出辨析問題:誰監(jiān)督?監(jiān)督誰?為什么要監(jiān)督?民主監(jiān)督有哪些方式?如何行使監(jiān)督權?使學生結合視頻內容進行交流討論,這樣既能使學生逐漸明確監(jiān)督的內容、方式,也能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用身邊的實際案例進行佐證,能夠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使學生在思辨中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同時促進學生責任意識和公民意識的提高。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收錄了許多理論性的知識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內容,教師要帶領學生深挖教材中的知識價值,使學生對理論知識從表面理解到深層次解讀,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這些理論性的知識和思想方法,同時逐漸形成理性精神,學會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科學合理地解讀事件,從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比如,學習高中政治必修一中的“面對經濟全球化”時,這課知識內容比較抽象,且理論性較強,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法使學生在情境中深刻體會當下的經濟全球化現象。教師為學生播放了《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的視頻資源,視頻中講述了一名美國家庭主婦進行為期一年的抵制中國產品的“實驗”,在這一年中她發(fā)現放棄中國產品意味著時間、金錢、便利性上都要付出更多,因為從鞋襪、玩具、蠟燭、日用品,中國制造已經滲透進美國家庭的方方面面,放棄中國產品選擇本國或其他國家產品,價格更高,體驗更差,生活也隨之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在教學情境中,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發(fā)現對中國人而言也是如此,外國商品也走進了千家萬戶,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商品、勞務、技術、資金都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各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進而在教學情境中學生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是必然趨勢,也是客觀事實,并針對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展開互動討論,使學生在主題辯論中多角度、全方位深刻認識了經濟全球化,提升了學生的理性精神[2]。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打破課堂的局限,發(fā)揮學科特性,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并在參與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學會承擔社會責任,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公共參與能力,成為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比如,學習“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fā)展”這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中國的傳統習俗、文藝、建筑及思想,使學生了解文化的繼承性,同時認識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使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在學習這課后,教師組織了傳統文化的宣傳活動,引導學生不僅學習傳統文化,同時要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使學生意識到個人的社會責任,從而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教師立足教材的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理論知識與時事熱點、生活案例、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容,也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得到協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