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佐藤利行
(首都師范大學 文學院, 北京 100048)
□ 榮喜朝 譯
據(jù)《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王羲之既是一位憂國愛民的官員,也是一位熱愛自然的風流人物。唐太宗非常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晉書·王羲之傳》的贊詞為唐太宗所寫的《王羲之傳論》,其中稱贊王羲之曰:“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jié),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傾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盵1]545
唐太宗利用自己的權力,盡最大可能搜集王羲之的真跡,并將這些書法作品全部用于陪葬。他不僅著迷于王羲之書法之精妙,而且也感受到了王羲之的人格魅力。
本文欲以王羲之與道教的關系為視角,重點研究王羲之的書信,進而探究王羲之的生活世界與精神世界。
王羲之以“書圣”著稱,他的書法被后世推崇為范本。作為法帖,王羲之的眾多作品流傳至今,《十七帖》即為一例。《十七帖》收錄了王羲之的29封信,因其卷首文為“十七日,先書”,故名曰《十七帖》。先來看這封位于卷首的信:
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具示,復數(shù)字。[2]12
信的意思是:“十七日,先給您寫了一封信。郗司馬尚未離去。當天就收到您的回信,不勝欣慰。先前的那封信已經(jīng)都陳述清楚,這里只簡單寫幾個字作為答復?!毙胖械摹佰抉R”指的是郗曇,他是王羲之的妻弟。同時,郗曇的女兒又是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的妻子。
咸康六年(340),王羲之38歲,司馬昱(簡文帝)為撫軍將軍,郗曇擔任其司馬一職,之后被任命為尚書吏部郎,拜御史中丞??芍@封信寫于咸康六年左右,也就是郗曇官拜司馬之時(1)根據(jù)王羲之書信的內(nèi)容可以推測其寫于何時。詳見佐藤利行《王羲之書翰繋年考証》,載《國文學論集》1986年總第50號,第15-26頁。。
王羲之共有近七百封書信流傳于世(2)參看森野繁夫、佐藤利行《王羲之全書翰》,(東京)白帝社1996年版。,對研究王羲之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資料。但這些書信原本不以公開為前提,也就是說,這些書信的性質(zhì)不同于以公開為前提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形式之一的“書”。王羲之的書信完全是個人的私密信件,因此對其內(nèi)容的把握甚為困難(3)鑒于王羲之書信解讀困難的特殊性,筆者在引用書信后會對其加以解釋,以供讀者參考。。例如,書信中有很多詞是當時的口語,因而難解其意。同時,信中很多語法形式似乎也受到了當時口語的影響(4)參看佐藤利行《六朝漢語の研究—王羲之の書翰の場合—》,載《安田女子大學紀要》1985年總第14號,第19-36頁;佐藤利行《王羲之書翰中の語彙》,載《広島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論集》2009年總第69號,第1-16頁。。
另外,這些信件大都是寫給親友至交的。其中很多信件僅寥廖數(shù)語,如以下三例:“卿大小佳?”[2]297“得申近問不?”[2]79“今付吳興醋二器?!盵2]329第一封意為:“你家老小還好嗎?”次者意為:“能否收到關于您近況的信呢?”最后一封意為:“現(xiàn)在,送上兩瓶吳興醋?!蓖豸酥倪@些書信就像我們今天用手機發(fā)短信、郵件一樣,簡短隨意。
另外,在王羲之的書信中還可見“信使”一詞。如:
信使甚數(shù),而無還者,似書疏不可得。得問,宜示告之。知長翔田舍,比卿還,當知何候。須得音,副民望,甚善。[2]590
其意思是:“信使甚多,但無人返回,應該是得不到書信吧。若有書信,請務必讓我看一下。我聽說您馬上要回到長翔的田舍,不知具體是何時,希望得到您的回音。應民望甚好?!边@里的“信使”應該是指送信的使者,當時信使頻繁往來,王羲之應該將書信托付給了信使。
不過,這多達近七百封的書信資料是何以流傳至今的呢?對這個問題,《晉書·王羲之傳》中的幾則逸事生動地給出了答案。從這些逸事之中,我們可以知道王羲之的真跡在其生前就已經(jīng)被世人珍藏。例如:
又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贈耳?!濒酥廊粚懏叄\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1]543
王羲之愛鵝一事還可見于《晉書》中的其他記載。道士將群鵝作為籌碼希求王羲之的真跡,可見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就已經(jīng)受到很高的評價了。
再看如下記載,從中不難看出王羲之書法名氣之高:
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1]543
又有故事如下:
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崩讶缙溲?,人競買之。[1]543
從《晉書》正傳中記載的這些事可知,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就為世人所推崇。這大概和現(xiàn)在我們珍藏名人書跡是一樣的道理。因此不難想象,獲得王羲之真跡的人如獲至寶,并將其珍藏。下面這封信就是一例:
上方寬博多通,資生有十倍之覺,是所委息,乃有南眷情。足謂何以?密示,一勿宣此意,為與卿共思之,省以付火。[2]505-506
信中說道:“您那邊土地遼闊,物資流通頻繁,利潤是這里的十倍。我覺得這才是安居的地方,故有南遷之意。您覺得如何?這件事我只悄悄地告訴您,請不要說出去。我只是想和您商量商量??赐昃蜔?這封信)吧?!笨梢娡豸酥疄榱酥瓮跏弦蛔?,在家業(yè)經(jīng)濟方面也煞費苦心。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文末特地寫到“省已,以付火”。鑒于這封信的內(nèi)容的特殊性,王羲之特意叮囑對方看完后將其燒掉。但這封信卻流傳至今,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想必定是收信人鑒于王羲之真跡的價值,不忍將其燒掉吧。
就這樣,達近七百封之多的王羲之的書信被世代珍藏,讓我們在今天得以見到。
王羲之的家族世世代代信奉張氏五斗米道即早期道教。其中,王羲之的次子凝之是一位狂熱的信徒,在《晉書·王羲之傳》中有如下記載:
有七子,知名者五人。玄之早卒。次凝之,亦工草隸,仕歷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nèi)史。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奔炔辉O備,遂為孫恩所害。[1]544
王氏一族代代信仰道教,其中次子凝之更是信仰過深。孫恩攻打會稽時,部下請命防備,凝之竟不聽從,反而祈禱神靈幫助,最后被孫恩殺害。
那么,王羲之本人與道教的關系如何呢?下面選取王羲之書信中與道教有關的內(nèi)容來進行論述,如:
姊適復二告安和,郗故病篤,無復他治,為消息耳。憂之深。今移至田舍,就道家也。事畢,當吾遣信視。[2]215
這封信的內(nèi)容為:“恰好姐姐給我來了兩封書信,告知我身體安康。郗依舊病重,無法醫(yī)治,只得讓其靜養(yǎng),我甚為擔憂。我現(xiàn)在搬到了田舍,住在道士家中。祈禱完畢后,我給您回復。”此處的“道家”指的是道士的居所。再如:
期已至,遲還,具足下問耳。 當力東,治道家,無緣省苦,但有悲慨。不得東,此月問。[2]551
這封信的意思是:“期已到(那邊)了吧。等(期)回來后給我詳細說明您的狀況。必須去東方請道士來治療吧。我看不到您的信件,只有悲傷感慨。我也沒有收到東方關于本月(情況)的信。”在這封信件中,也出現(xiàn)了“道家”一詞。
下面的信中使用了“大先師”一詞,如:
日五期結(jié),極以大先師之言。皆著推此,言之無驗,如此。事君當欲知,故及。宜停宅。[2]526
這封信的意思為:“一天祈禱五次,不停地念大先師的話。雖然向神靈說了一切,但這些話沒有效果。因為您想知道這件事,于是我便告知您。您最好留在家中?!边@里的“大先師”應該是指道士。再如:
七月十六日羲之報:兇禍累仍,周嫂棄背,大賢不救,哀痛兼?zhèn)?,切割心情,奈何奈何!遣書感塞,羲之報。[2]578
信件內(nèi)容為:“七月十六日羲之告上:禍不單行,周嫂亡故,大賢也無回天之力。既悲哀又痛心,心碎欲裂。該當如何?該當如何?送去書信一封,心中十分苦悶。羲之告上。”這里的“大賢”應該和前封信中的“大先師”相同,都是指道士。
在上面的信中,王羲之求助道士(“大先師”“大賢”),祈禱病情康復。從下面的信中可以得知,王羲之稱道士的祈禱為“救命”:
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并數(shù)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恒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2]28
這封信的意思是:“看了您的告別信,我了解了府上各位的情況,放心了。到外地去的人很多,想必您很擔心吧。以前武昌的朋友也有很多去遠處赴任,想必您也想他們吧。大家經(jīng)常來信嗎?老妻近來病情嚴重,請人祈禱著,不過,我們一直感到擔憂。其他人都還算平安。我很高興了解了你的心意。”再如:
諸賢子粗足自枝,注示吾弱息毀弊,大兒恒救命,足令人心焦。先是之歡,于今皆為哀苦。自非復衰年所堪,豈復以既往累心,率事自難為懷,如之何。[2]444-445
這封信的意思是:“令郎告訴我,他們自己能干下去,但又苦悶又疲憊。我的大兒子總是請人祈禱,讓我很擔心。以前的喜悅現(xiàn)在都變成了悲傷和痛苦,這些是老人不堪承受的。豈能為過往的事情煩心呢?大體上什么事情也不能順心。我無能為力?!边€如:
懷足下可謂禮之□。今以志心寄卿,想必至到,論之,救命不暇,此事于今為奢遠耳。要是事其本心。[2]492
意思是:“想來,您對這件事所采取的禮儀可以稱之為□。現(xiàn)在我把我的心情告訴您,您必能理解我。因為討論這件事,就沒空祈禱了。(關于禮的)事情現(xiàn)在與原本相去甚遠,關鍵是要順從真心。”
這些例子中出現(xiàn)的“救命”指的是請求道士進行祈禱,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王羲之在治病方面常信賴道士,信奉道教。
另外,王羲之所說的道士是許邁。關于許邁,《晉書·王羲之傳》中附有其小傳:“始羲之所與共游者,許邁。字叔玄,一名映。丹陽句容人也?!盵1]545還記錄了許邁與王羲之之間的密切往來:
初采藥于桐廬縣之桓山,餌術涉三年,時欲斷谷。以此山近人,不得專一,四面籓之。好道之徒欲相見者,登樓與語,以此為樂。常服氣,一氣千余息。永和二年,移入臨安西山,登巖茹芝,眇爾自得,有終焉之志。乃改名玄,字遠游。與婦書告別,又著詩十二首,論神仙之事焉。羲之造之,未嘗不彌日忘歸,相與為世外之交。玄遺羲之書云:‘自山陰南至臨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諸得道者皆在焉?!酥詾橹畟鳎鲮`異之跡甚多,不可詳記。玄自后莫測所終,好道者皆謂之羽化矣。[1]545
王羲之和許邁相識于何時無從可知,大概是王羲之來到會稽之后。通過和許邁的交往,王羲之努力服食養(yǎng)生,并對藥方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
《世說新語》言語篇載:“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盵3]57其注中還引用秦承祖的《寒食散論》道:“寒食散之方,雖出漢代,而用之者寡,靡有傳焉。魏尚書何晏首獲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尋也?!?/p>
從魏國的何晏開始,五石散在魏晉貴族之間大為流行,是當時服食養(yǎng)生的常服之藥(5)參看佐藤利行《王羲之と五石散》,載《広島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論集》2015年總第65號,第1-13頁。。關于五石散,王羲之寫過以下這封信:
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輕,行動如飛也。足下更與下七,致之不?治多少,尋面言之。委曲之事,實亦□人。尋過江言散。[2]397
意思是:“服用了您所贈的五色石膏散,身體輕快,行動如飛。您再分給我七服藥,可不可以?關于療效,等見面再談。詳情我已另外派人前往告知。待他過江后再暢談吧?!睆倪@封信里我們可以看到王羲之也服用五石散。還有如下信件:
追尋傷悼,但有痛心,當奈何奈何。得告慰之。吾昨頻哀感,便欲不自勝。舉旦復服散行之,益頓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誨。然吾老矣,余愿未盡,唯在子輩耳。一旦哭之,垂盡之年,將無復理,此當何益。冀小卻漸消散耳。省卿書,但有酸塞。足下念故言散,所豁多也。王羲之頓首。[2]244-245
意思是:“每當想起就悲傷哀悼,只是心痛,不知道該當如何是好。收到您的信,我心里略感寬慰。昨日,我頻頻傷感,不能自已。早上服了散后走了走,愈發(fā)覺得疲憊。我揣摩道理,明白一切都正如您所教誨的。但是,我已經(jīng)老了。所有的期盼都在子孫身上,不料卻要哭送黑發(fā)人。我已進入垂暮之年,身體不可能恢復如初。服藥又有什么益處呢?不過是喝點藥保養(yǎng)而已。讀您的信,只感到酸楚。希望您能放寬心,心情舒暢。王羲之頓首?!?/p>
文中的“服散”或是指服用五石散。據(jù)此可知,王羲之是通過服藥來寬解郁悶之情的。那究竟什么是五石散呢?中國著名文學家魯迅(1881—1936)1927年在廣州的學術演講中,以《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為題論述如下:
“五石散”是一種毒藥,是何晏吃開頭的。漢時,大家還不敢吃,何晏或者將藥方略加改變,便吃開頭了。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樣藥: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還配點別樣的藥。[4]433
其中一味也可稱為“散”。例如在王羲之書信中就出現(xiàn)過“紫石散”一詞:
二十九日羲之報:月終哀摧傷切,奈何奈何!得昨示,知弟下不斷,昨紫石散未佳,卿先羸甚,好消息。吾比日極不快,不得眠,食殊頓勿。令合陽,冀當佳。力不一一。王羲之報。[2]169
意為:“二十九日,羲之告上:這個月就要結(jié)束了,我的感慨日益加深。無可奈何。從昨天的來信中獲悉你腹瀉不止。以前的紫石散似乎并未起作用,這還是因為你先前太過勞累。請一定好好休息保養(yǎng)。我最近身體非常不好,睡不著,沒有食欲。我在努力合陽,希望能好起來。這里就不多說了。王羲之告上?!边@里的“消息”可解釋為休息保養(yǎng),抑或是等你的好消息之意?!昂详枴睉潜苤M陰氣、迎合吸收陽氣之意。
王羲之的信中有很多內(nèi)容涉及藥物,如:
先生頃可耳,今日略至,遲委悉,知樂公可為之慰。桃膠易得,可以少耶?專一物不移,乃不忠也。充迎不?致意。知陽意事進,愿人之善。[2]389
意思是:“先生近日可好?大概(東西)今天就到(您那里)了吧,詳情等您的回復。想必樂公您一定會因此感到欣慰。桃膠容易得到,(用量)可以少一點。我想一直使用一種東西可能不太好。充來迎接我嗎?請告知我。聽說陽有仕途之志,希望大家能多關照他?!薄疤夷z”為桃樹的樹脂?!侗静菥V目》卷二九中稱其藥效為“和血益氣,治下痢,止痛”。另外,開頭的“先生”就是指道士許邁。
在王羲之的信中留下了許多關于藥方的內(nèi)容,如:“噉豆。鼠傷如佳,今送。能噉不?”[2]390意思是:“吃豆子好像對鼠傷很有效。我現(xiàn)在就寄給您,您能吃嗎?”從信中的內(nèi)容來看,王羲之推薦一種豆類給對方,來治老鼠的咬傷。再如:
石脾入水即干,出水便濕;獨活有風不動,無風自搖。天下物理,豈可以意求,唯上圣乃能窮理。[2]392-393
信中說:“石脾這種礦物入水即干,出水便濕。獨活這種植物,有風不動,無風自搖。天下萬物的道理豈是凡人所能推測理解的?大概只有圣人才能通達其理吧?!边@里提到的“石脾”在《本草綱目》石部中有記載:“石脾生于西戎鹵地,為堿水結(jié)成者?!倍P于“獨活”,《本草綱目》的草部中載其“治諸中風、濕冷”。王羲之似乎深諳這兩味藥的特征。另如:
須狼毒,市求不可得。足下或有者,分三兩。停須,故示。[2]392
意思是:“我需要狼毒這味藥,在市面上買不到。您如果有的話,請分給我三兩。我會在這里等您,故而寫信給您。”據(jù)《本草綱目》草部記載,狼毒有“治聾”的療效,可能是王羲之那里有人患耳疾,等待用藥。
與聾相關的書信還可見下則:“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有驗者乃是要藥?!盵2]27意為:“天鼠膏據(jù)說可以治愈耳聾,有效果嗎?如果有效,那真是重要的藥材了。”在王弘的《十七帖述》中也有“凡鼠膽能治耳聾”一句。
綜上所述,王羲之與親友共享各種藥方的知識,互通有無,并一起努力服食養(yǎng)生。
在生活中,王羲之視可愛的孫輩為心靈的慰藉。他曾經(jīng)給好友周撫寫過這樣一封信:
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槿⒁援叄ㄒ恍≌呱形椿槎?。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nèi)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2]228
意思是:“我有七子一女,都是一母所生。他們大都已成家,只有最小的孩子還沒有結(jié)婚。等他也結(jié)了婚,我大概就可以去您那里了。我現(xiàn)在有孫、外孫共十六人,眼前頗感安慰。您對我情深意厚,所以特別具陳以告?!比缧胖兴?,對王羲之來說,可愛的孫輩是給自己帶來歡樂的不可替代的存在。
“足慰目前”這句話反映了王羲之的一種思想,我們可以在以下信件中再次看到這個詞:
十月七日羲之報:前過足下所,得其書,想殊有勞弊。然叔兄子孫有數(shù)人,足慰目前。[2]474
意思為:“十月七日羲之告上:前些時候經(jīng)過您那里時,收到那封信。想必他一定有很多辛苦之處。但是叔兄那里有子孫數(shù)人,想必足以慰藉目前的心情吧?!?/p>
但是,可愛的孫輩卻接連夭折,給王羲之帶來痛苦的打擊。他在信中說: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fā)痼,至今轉(zhuǎn)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焦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于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2]233
意思為:“官奴的小女玉潤生病已經(jīng)十多天了,完全不令我知曉。昨天舊疾突然發(fā)作,到現(xiàn)在越來越危急。而且苦于頭上生的瘡,瘡口已經(jīng)潰破,這倒不足以擔心了。只是舊疾幾乎不見好,令人憂慮焦心,真是苦不堪言。我近年從未見過這么棘手的病。我作為家長,不能克己修身,教化一家老小,多犯戒律,以致如此。我謹誠心誠意待罪,這并非平常的套話。想必官奴已經(jīng)詳細說明了,在這里就不多說了。我上負道德,下愧先生,還有什么好說的呢?”從信的內(nèi)容來看,這大概是寫給為官奴即王獻之之女玉潤看病的道士的信。但最終王羲之還是不得不面對孫女的夭折,他的悲痛無以復加。信中說:
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愍痛貫心,奈何!吾以西夕,至情所寄,惟在此等,以榮慰余年,何意旬日之中,二孫夭命。旦夕左右,事在心目,痛之纏心,無復一至于此!可復如何?臨紙咽塞。[2]235
這封信的意思是:“延期、官奴的小女都得了急病,以至不救,令我痛徹心扉,當可奈何。我已日薄西山,唯一的感情寄托都在孫輩們。本以為他們可以安慰我的余年,何曾想到,不出十天,兩個孫女竟相繼殞命。時時處處,往事都歷歷在目。悲痛纏繞心間,沒有比這更讓人悲痛的事了。到底可如何是好?寫到這里我不禁嗚咽哽塞?!边@封信開頭的“延期”是王延期,也就是王羲之的兄長籍之的兒子(6)關于王延期,可參看森野繁夫《王羲之伝論》,(東京)白帝社1997年版。。我們可以想象,在痛失年幼的孫女之后,王羲之希求過好當下的愿望一定越來越強烈了。
曹操《短歌行》中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叮瑧n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5]5這首詩中所蘊含的感情絕非所謂“剎那主義”的感情。作者并非在追求一時的快樂,而是在不斷地充實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因而,倒不如說這是一種積極的想法。王羲之所說的“目前”之娛與《短歌行》中曹操的想法不是正好相通嗎?王羲之充實生活的手段之一可能就是研究藥方。也許,王羲之認為研究藥方、服食養(yǎng)生就是活在當下的實踐。
陶弘景(456—536)的《真誥》記載了王羲之與道教的關系。《真誥》是真人的啟示,由陶弘景編輯而成,內(nèi)容是楊羲、許謐等人記錄的其師南岳夫人即魏華存和其他真人的下界口授之語。據(jù)說《真誥》中包含了以茅山為根據(jù)地發(fā)展起來的道教派別即上清派的教理。在《真誥》卷十六“闡幽微”第二中有如下記述:“逸少有事,系禁中已五年,云事已散?!盵6]201這是真人關于王羲之在冥界這一消息的啟示之語。對此,陶弘景有如下解說:
逸少即王廙兄曠之子,有風氣,善書。后為會稽太守,永和十一年去郡,告靈不復仕。先與許先生周旋,頗亦慕道,至升平五年辛酉歲亡,年五十九。今乙丑年,說云五年,則亡后被系。被系之事,檢跡未見其咎,恐以懟憾告靈為謫耳。[6]201
據(jù)此可知,王羲之在永和十一年(355)去官后,與許先生即道士許邁周游山野,篤信道教。關于真人的啟示“王羲之亡后五年,有牢獄之災,但終究無罪”,陶弘景認為:“經(jīng)過各種調(diào)查,王羲之沒有任何值得懲處的地方。大概是因為他在父母墓前立誓去官之際,以‘懟憾’之念告慰了雙親之靈吧。”
《晉書·王羲之傳》中記載了王羲之在雙親墓前的誓言。該誓言如是開頭:“維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靈。”[1]543該誓言的末尾有與許邁交流的內(nèi)容:“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盵1]543該內(nèi)容與王羲之傳后所附的許邁傳的內(nèi)容一致。
本文以王羲之的書信為中心考察了王羲之與道教的關系。由于這些書信出自王羲之之手,從中流露出的自然是他的真實情感。但正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經(jīng)》),要想完全了解王羲之的內(nèi)心世界并非易事。
回想起來,筆者和恩師森野繁夫(1935—2013)博士一起致力于王羲之書信的翻譯,自1987年在白帝社出版《王羲之全書翰》以來,已經(jīng)過去了30余年。其間,筆者以這些書信為資料寫了幾篇關于王羲之的論文,很多研究者也在參考《王羲之全書翰》后取得了大量成果。
今后筆者將更加深入地解讀王羲之的書信,通過綜合《晉書》《世說新語》及其注釋,進一步探索王羲之真實的人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