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是古代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xù)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中國古代歷史。從某種程度上講,銅鏡以“照容”的實用性,“鑒”證著古代的世人萬象,同時其極富藝術性的精美圖案和文字等紋飾,也向后人傳遞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我國銅鏡在歷史上經歷了戰(zhàn)國、西漢和盛唐三個高峰期。春秋戰(zhàn)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室和貴族專享,直到西漢末期銅鏡才逐漸走向民間。至隋唐時期,銅鏡制作再掀高峰,廣為世人爭寵。及至明清后,由于玻璃鏡的興起,銅鏡逐漸衰落。
盡管銅鏡作為生活必須品的使命已經結束,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在收藏市場上,人們對于銅鏡藝術收藏品的追捧卻依然在持續(xù)。歷史上流行的銅鏡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在當今拍賣市場表現(xiàn)上看,高價成交者大多聚集在漢唐時期的銅鏡。目前身價最高者已經突破千萬元關口,百萬元者更是不勝枚舉。
梳理近十年我國藝術品市場上公開拍場數據會發(fā)現(xiàn),如果以“百萬元”成交為一個衡量標準的話:自從2008年一面元代纏枝花卉鏡拍出100.8萬元的價格之后,幾乎所有“百萬元”成交的銅鏡都云集在最近十年間。上??飼r2019秋季拍賣會上,一面直徑15厘米的唐代海獸葡萄鏡,就拍出552萬元高價,這一價格在當時業(yè)已躋身唐代銅鏡拍賣身價“前五”。同年舉行的西泠印社春拍會上,一面漢代青銅四乳升仙銘文鏡,也以172.5萬元價格,為漢鏡收藏注入了新活力。
有市場人士指出,這些成交數字,見證了中國古代銅鏡尤其是漢唐銅鏡在當今市場上的熱度。與此同時,由于距離上一輪銅鏡拍賣熱潮已經有一段時期,近一兩年來銅鏡拍賣領域又呈現(xiàn)出高價頻出的跡象,能否再度掀起新一輪收藏熱潮,無疑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摘自《收藏快報》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