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李家大院善文化

      2020-01-07 08:14楊照剛
      藝術科技 2020年23期

      摘要:位居山西萬榮的李家大院是慈善世家河東李氏的舊宅。李氏家族是一個以善為先的家族,它的發(fā)展足跡堪稱中國近代史上經(jīng)濟文化的縮影。其以農(nóng)耕起家,興盛于商業(yè),后又創(chuàng)辦工業(yè),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以一個家族連續(xù)實現(xiàn)經(jīng)濟的3個跨越,與時俱進,這在同一時期并不多見。李氏家族急公好義,傾其家底,賑濟災民,廣做善事,歷世相繼,方圓數(shù)百里人稱“李善人”。本文旨在探討河東李氏的發(fā)展歷程中所體現(xiàn)的善文化,進一步引出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李氏家族;善文化;李道行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2

      1 河東李氏家族善文化的倫理基礎

      晉商文化在近幾年經(jīng)過大力宣傳,祁縣的喬家、榆次的常家、靈石的王家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但萬榮的李家卻猶如一顆被歲月掩埋的珍珠,鮮為人知,現(xiàn)有的研究多以中西合璧、古色古香的李家大院建筑風格以及樂善好施、博施濟眾的善文化為主。

      1.1 歷史地理基礎

      萬榮地處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上,自然生產(chǎn)狀況也不容樂觀,雖然有黃河以及汾河流經(jīng),但坡陡溝深,地勢較陡,無法充分利用水資源,導致用水不便,水資源缺乏。萬榮縣經(jīng)常發(fā)生旱情,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十年九旱,一直有“干萬榮”之稱,新中國成立之前,農(nóng)業(yè)完全靠天吃飯,若是碰上旱年,就會顆粒無收,碰上澇年,則會墻倒屋傾。萬榮地域災害頻發(fā)是形成李家善舉的客觀因素。據(jù)《萬榮縣志》(1995年版)記載,從金崇慶元年(1212年)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顆粒無收的大旱年就有63次,從唐永徽五年(654年)到新中國成立前,有據(jù)可查的水災35次,此外,還有風災、凍災、蟲災、震災等種種自然災害不下數(shù)百次[1],因此萬榮縣的情形是年年遭災荒,歲歲成災年,而且其受災面積甚廣,并非一個村一片區(qū),且災情經(jīng)常很嚴重。天災總是一種人類無法抵抗的毀滅力量,一旦發(fā)生,常常會造成災區(qū)民不聊生、財物毀壞、災民流離等無法挽回的后果。更為嚴重的是,災荒往往還會破壞社會秩序,造成社會動亂。

      李家本身便是從陜西韓城逃難而來,受到閻景村民的幫助。因此值此災荒連年之際,李氏毅然全力以赴,本著“善無大小,善無多少;善不等待,善無止境 ”[2]的濟世情懷,慷慨解囊,博施濟眾。萬榮同時也是晉陜豫的交匯之地,過往文化極其豐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多元,李氏家族定居這里,也因此形成了得以貫穿整個家族的慈善文化,代代相繼。

      1.2 傳統(tǒng)文化影響

      對于一個地方來說,人的精神、社會的風氣是由這個地方的制度和文化決定的。而李家大院正是在濃厚地域特色的山西文化影響下形成了李家的慈善倫理和文化根基。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有著悠久的文化內(nèi)涵,而作為其中的代表,運城這座具有豐厚底蘊的文化名城,更是為李家大院的這種精神提供了沃土。而李家大院所在的萬榮縣更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史書上有這里作為“皇天后土”的記載。從軒轅帝“掃地為壇祭后土”到宋真宗時,已有8位皇帝共24次來到這里祭祀。漢武帝更是寫下了千古絕唱《秋風辭》存封于秋風樓。而萬榮更是人杰地靈,出了王通、王勃等著名人物。

      關公是被后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士農(nóng)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圣偶像,關公崇拜作為一種道德文化現(xiàn)象被廣泛普及,對于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與提升,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作為關公故里的運城更是將關公精神發(fā)揚光大。山西商人崇拜關公,是想借助地理因素祈求關帝保佑他們在充滿變數(shù)與驚險的商業(yè)活動中取得勝利;更重要的是關公的一生身體力行的誠信忠義,正是商人們在商業(yè)活動中用以規(guī)范商業(yè)行為,進行自我約束所需要的倫理品質(zhì)。

      關公和孔子作為古代中國的武圣和文圣,對中國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廟和武廟更是遍布古時封建社會時期的大地,受到廣大人民的祭祀。這兩位圣人在一定意義上更是成為一種精神,支撐著薪火相傳的傳統(tǒng)文化。仁愛作為儒家核心思想,倡導的“仁者愛人”更是深深影響著一代代國人。萬榮縣作為一個人才薈萃之地,當?shù)厝嗣駥@種傳統(tǒng)文化有深刻的認識與繼承,為慈善事業(yè)的開展提供了精神支持。“仁政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義、仁政思想,以及佛家的“普度眾生”思想,為李氏家族樂善好施提供了精神支撐。而“家國天下”的思想更是為李氏家族指明了方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一脈相承,李氏子孫深受這種觀念的熏陶,因此將慈善事業(yè)代代相傳,從未間斷。從1832年開始,一代代李家人都能仗義疏財,廣行善舉,施舍濟世的傳統(tǒng)文化在李氏家族中被充分繼承了下來。

      2 河東李氏家族善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

      李氏家族從陜西韓城遷入山西河東后的發(fā)展歷程,以清代、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時代背景,從李家“發(fā)家歷程”“善行天下”“文教貢獻”以及“后世啟示”四方面入手,重點探究李氏第十五代“道”字輩的重要代表人物——李子用(名道行)主家時期的李家大院。

      2.1 善行善舉,無所不至

      李家大院藏書樓的頂上有一面獨特的花墻,它看上去雖是由普通瓦磚鋪成的,但是造型上匯聚了幾十種現(xiàn)代風格的圖案,可謂巧奪天工。相傳是當時李道行聘用了兩個工隊,原本正常只需要兩個月就可以完成,但是李道行卻要求家里窮困的人參與施工,要用羅網(wǎng)過的和泥的土,房屋基礎必須用紅黏土夯實。標準是第一天用夯打成圓窩,放上水,第二天早上滲不下水方可驗收,因此耗時半年才完成的。其實這是李道行為了幫助那些貧窮村民,特意這樣要求的。因為李家的樂善好施,鄉(xiāng)親們感念“李善人”的恩德,所以都自發(fā)地為這個工程幫忙。窯洞砌成后,李道行在四眼窯洞門上各題有兩個字,分別為:一心,二難,三思,四知。一心就是同心協(xié)力;二難是說兩件難事,忠孝難兩全;三思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四知就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寓意做人光明磊落,坦坦蕩蕩[3]。

      1911年的河東地區(qū),政府腐敗不堪。一時間人心不定,起義不斷,落草為寇者多不勝數(shù)。土匪在當時的萬泉縣范圍內(nèi)的孤山里橫行霸道,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手無寸鐵的百姓。當時還有自稱“洪漢軍”的,打著“洪大漢族”的旗號挑起事端,騷擾榮河。與榮河相連的萬泉閻景村的百姓也時常被侵犯。這時,李敬倫站了出來,他主持帶頭組建了致力于保衛(wèi)地方安寧的民團。有了民團的震懾,土匪才不敢侵犯他們,才讓百姓有了安穩(wěn)的生活。他們還幫助相鄰的榮河縣驅(qū)除土匪。當時,團丁中有立功的,由于民團沒有經(jīng)費來源,都是李敬倫瞞著大家以自己的家財犒賞團丁,讓民團得以發(fā)展持續(xù)下去。

      李道行的妻子麥氏,是他在英國留學時候結識的,這名女子雖是一個洋人,但卻有不可多得的中式優(yōu)秀美德。她通情達理,和睦近人,在侍奉公婆上也是盡心盡力,毫不含糊。因此,深受二老喜歡。在公公李敬修生病后,她更是侍奉左右,悉心照料,無微不至,獲得了家里人的一致夸贊。她為人大度寬容,總是推己及人,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在幫助他人上,麥氏從不吝嗇;與妯娌相交,也是溫和有度。在旁人的眼里,她完全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的典范人物。她在相夫教子之余,也渴望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希望為李家出一份力,因此她先是作為李家私塾的老師,教孩子們學習當時國際通行的英語,后來更是在丈夫的幫助下,建立了小學,并承擔學校經(jīng)費開支,幫助了更多的孩子,讓他們有學習的機會。她還出資為學校置辦鋼琴,讓音樂舞蹈陪伴孩子們成長。其于1918年去世后,村民們更是自發(fā)以“德風善領”的牌匾相贈,表達了對她的感激之情。

      2.2 足跡所至,善跡所至

      民國時期,連續(xù)兩年遭逢大旱。百姓顆粒無收。直至第二年秋季,才天降甘霖。一時間,各家各戶紛紛整飭土地,忙著搶種。當時,李道行也以家中商鋪抵了200石(約2萬升)麥種,準備帶回去種上。在駕車回去的路上,路過自家絳州城“敬信永”錢莊時,碰到一個號啕大哭的女人,一問才知道是她家的麥種丟了。李道行二話不說,就讓人從車上搬下一袋麥種送給了女人。那女人很是感激,向著李道行磕頭不止。之后,李道行更是貼出了告示,讓無麥種者,可以從“敬信永”領種子30升。將抵來的種子分發(fā)完之后,第二天又帶著自家伙計抵了種子回來種上[4]。

      1938年的河南花園口事件之后,大量難民流離失所,被迫外逃。一時間西安城內(nèi)大量災民涌入,大街小巷到處是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災民。在西安避難的李道在和李道榮看到這幅場景,便商議決定傾力救助災民。他們從各自的店鋪錢莊中提了數(shù)萬銀元出來,購買了500石(約5萬升)糧食,之后印制糧票。糧票印好后,蓋上他們的章子,便上街將糧票發(fā)放給那些逃難的窮苦百姓,讓他們憑著糧票去領糧食,直到將糧食分發(fā)完了才停止??谷諔?zhàn)爭開始后,日軍的轟炸機時常騷擾西安,向西安城內(nèi)投放炸彈。為了家人和四鄰的安全,李道榮修建了一個可容納數(shù)百人的防空洞。當日軍轟炸機到來時,李道榮便組織家人、鄰居們躲進防空洞避險,還安排人來送水送飯??找u結束后,才從防空洞中出來,讓家人和四鄰都安全躲過了空襲。

      3 河東李氏家族善文化的影響

      李家大院這組建筑群落不僅在明清時期晉商的發(fā)展中有過輝煌的一頁,新中國成立后,又在祖國文教事業(yè)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為培養(yǎng)各種建設人才發(fā)揮了作用。

      3.1 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李氏家族世代不移的善行善舉,對當時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李家世代傾心公益,多次在當?shù)貙嵭写笠?guī)模的賑災救助,扶持公益事業(yè),經(jīng)常救濟幫扶各地百姓,為此花費不計其數(shù),有償召集受困的難民,自發(fā)義修池塘,歷時兩年,并借工施善,不僅使貧苦百姓有飯吃,有活干,自力更生,還從根源上消弭了慌亂,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一舉多得。

      李氏家族事無巨細,對當?shù)丶抑欣щy百姓的救助從未間斷,將自家的馬拉轎車無償借給周邊村民,供他們婚喪嫁娶使用,甚至在鄰市河津的蒼底坡王村派遣專人用來飼養(yǎng)牲口,幫助那些沉重的拉煤車盤坡,不僅如此,還不忘逢年過節(jié)資助周邊貧困戶,幫助無力婚喪嫁娶者。這些看似細小的舉動,溫暖了周邊困難戶的心,消除了他們對富人的敵意,人們在一起和睦相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

      李氏家族在承擔社會責任上堪稱典范,無償建立校舍、修建道路、修建池塘等義舉,方便了周邊村民的生活,改善了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促進了當?shù)亟?jīng)濟繁榮。李家在踐行“善無大小,善無多少;善不等待,善無止境”的良好觀念的同時,也在他們主要的生活區(qū)域形成了仁愛、感恩的良好風尚,對群眾的道德水平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2 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

      李家在當時的河東地區(qū)可謂富甲一方。他們視百姓疾苦為己任,以樂善好施之名代代相傳,不曾中斷。李氏推崇仁義道德,以善良的情懷立家,以博大的胸懷傳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熱心公益,幫助鄉(xiāng)鄰,對民眾生活以及社會穩(wěn)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鑒。

      李氏的善行不僅讓窮苦之人有了生活保障,還使得一些頑劣之人痛改前非,讓怯懦之人有了勇氣。發(fā)展慈善事業(yè),不僅解決了百姓難題,緩解了社會矛盾,還可以促進就業(yè),完善社會保障。關注了民生問題,才能得民心,聚民力,才能使百姓安居,國家安泰。社會重視道德的力量,才能讓國家發(fā)展,人民獲得幸福。

      李家百年來,將善舉傳承,代代為繼。以善良為本分,以樂善好施為信仰,將“李善人”的美名傳承并發(fā)展下去。從根源上來看,李氏的成功是因為家族內(nèi)代代信守的慈善觀念和慈善文化。為此,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對這些優(yōu)秀文化和理念的繼承和發(fā)揚。要大力傳播這些優(yōu)秀文化,讓善良成為社會常態(tài),成為一種時尚,從而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4 結語

      善文化是社會歷史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chǎn)物,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fā)展,李家大院的善文化就是在這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的,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李家大院的興衰中承載著這種善的文化精髓,在行商途中充盈著善文化的追求與傳播,對李家大院善文化的研究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繼承與發(fā)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仙榮.萬榮李家大院的“善”文化[J].山西財稅,2012(03):48.

      [2] 李會霞.從李家大院看晉商善文化[J].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學術論壇,2015,13(03):22-25.

      [3] 彭文麗.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文化載體的現(xiàn)實拓展——以山西李家大院為例[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173-174+188.

      [4] 穆震.關于李家大院善文化的思考[J].滄桑,2011(04):75-77.

      作者簡介:楊照剛(1988—),男,貴州仁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西充县| 民权县| 宜宾市| 齐河县| 房产| 建水县| 姜堰市| 中超| 临猗县| 夏津县| 宿州市| 万载县| 南江县| 银川市| 北京市| 长子县| 东辽县| 安义县| 镇平县| 安阳县| 天等县| 怀集县| 湄潭县| 三穗县| 阳东县| 湛江市| 华蓥市| 乌兰浩特市| 芮城县| 什邡市| 汝城县| 商河县| 隆化县| 宁德市| 津南区| 牟定县| 余江县| 马公市| 汶川县| 鞍山市|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