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夢華
摘 ?要:“詩意的語文”,是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詩意的課堂,而放聲朗讀恰是詮釋詩意語文的基本方式。課堂上,是那瑯瑯書聲,讓靜止的文字變成了跳動的音符,讓靜默的語言化為斑斕的圖畫。
關鍵詞:朗讀;語文課堂;范讀;情意;誦讀;理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1-0169-02
【Abstract】"Poetic language",yes,Chinese classroom should be a poetic classroom,and reading aloud is just the basic way to interpret poetic language. In class,it is the sound of the books that makes the static words become beating notes and the silent language into colorful pictures.
【Keywords】Reading aloud;Chinese class;Model reading;Sentiment;Reading;Interest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基本的一種方式。語言大師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2019年【最新修訂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語文是詩意的語文,語文課堂也應該是詩意的課堂,而朗讀恰是詮釋詩意語文的一種方式。課堂上是那瑯瑯書聲,讓靜止的文字變成了跳動的音符;讓靜默的語言化為斑斕的圖畫。你說如此的課堂怎不充滿情意、理趣和韻味呢?
1.瑯瑯書聲讓課堂情意綿長
《課標》中明確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甭暻椴⒚睦首x無疑是抒發(fā)與宣泄蘊含于文中感情的最好方式,它能將靜態(tài)的無聲的語言文字幻化為動態(tài)的有聲的具體情景、畫面,從而激發(fā)文本帶給讀者與聽者內心的情感之美,使課堂情意綿長。
(1)師范讀揚起情感的風帆。范讀,是教師從課文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傾向,從課文的字里行間理解作者的情思,把無聲的語言文字通過有聲的朗讀,正確地、示范性表達作者情感的一種方式。課堂上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范讀,不僅濃縮了教師對教材的深刻體會,更重要的是伴隨著教師的范讀,課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形成良好的閱讀情感鋪墊,更關鍵的是直接影響學生對文章本身的認識和情感傾向。
《走月亮》是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一篇充溢著詩情畫意的散文。本文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物我相應,“我”與阿媽一路走來,所見之物、所聞之聲、所想之事皆含情;文本語言看似平白樸實,但韻味無窮,情韻綿長。因為不少孩子并沒有用心感味生活的體驗,比較難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真真切切的情,相濡以沫的愛。因此在一開課我就設計了一段充滿詩情的導語伴著優(yōu)美的輕音樂誦出。這樣范讀,能“讓學生耳與心謀”,身臨其境,陶醉其中,愛其所愛,至達到忘我境界。
(2)生誦讀放飛涌動的思緒。葉圣陶先生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遍喿x教學的基本教學手段就是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在學習古代經典作品時,通過讀,引導學生品味作者思想感情的線索,對理解課文內容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如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課,在教學中,首先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原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更正、強調“少(shǎo)選” “湯湯(shāng)乎”“以為(wéi)”“為(wèi)鼓琴者”等幾個孩子們易讀錯的字音。文言文除了要讀準字音,還要注意停頓節(jié)奏,所以我引導學生根據(jù)內容劃分出音步(用“/”表示),讓孩子們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這樣,強弱的重音,加上頓挫舒緩的音步,節(jié)奏更加鮮明,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奏美,再配上《高山流水》的音樂,極具感染力。最后在品讀欣賞,深入探究的基礎上,我再提領閱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將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這樣,學生的內心世界就很容易和文本形成共鳴,產生對學習小古文的濃厚興趣。
古語云:“凡音者產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則蕩于音?!甭曇裟茏饔糜谌说男撵`,使人產生心靈的共鳴。這就是瑯瑯書聲讓課堂情意綿長的原因了。
2.瑯瑯書聲讓課堂理趣頓生
這兒的“理”主要指“文理”,如文本所蘊含的作者的寫作思路、作品的文路、結構特色以及語言風格等,是語文作為工具性學科的本質特征。文本中有些句子是文章情致和理趣的窗戶,好似文章之眼;有些句子支撐起文章的全部血肉,好比文章的骨架,它可能是顯性的,也可能是隱性的;而有的句子如文章的血脈,由于它的牽連,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一條發(fā)展變化的主線。對于以上種種重難點詞句和段落,在朗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突出強調句子中的某些詞語,改變某處的音長,用心體會,就能有效地引領學生進入到文本的深層領域,揣摩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月光曲》一課,意境雋永,文質均美,豐富的美育因素蘊涵其中。無論是語言、樂曲、情感,無不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學時,我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體會:一是從清幽柔美的月光中感受意境之美。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那么朦朧,那么安靜,在柔美月光下,美妙的鋼琴曲響起,這是多么詩意的美境啊。學生沉浸在這種意境中自然地美美地朗讀相關的句子。二是從優(yōu)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叭绱擞撵o,如此優(yōu)雅,美妙琴聲響起,兄妹倆產生了哪些聯(lián)想呢?”我適時地引導學生先在文中找到相應的語句,再默讀皮鞋匠想象的畫面,思考他看到了幾個畫面?(月亮升高,穿過微云;月亮升起,微波粼粼;風卷巨浪,波濤洶涌。)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段話,節(jié)奏逐漸加快,逐漸明朗,最后節(jié)奏變得高昂激越,以體會到海面由平靜—波濤洶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高亢激昂。此時,即使學生沒有親耳聆聽《月光曲》,也能通過充著優(yōu)美意境的語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此時,我再播放《月光曲》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音樂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三是從生動的語句中感受人情之美。 “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睆呢惗喾覟楦F兄妹倆彈奏樂曲中,學生為其同情窮苦人民,一心為情懷所感動。學生又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走進文本之中,走進人物的心靈之中。當讀到“月亮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時,學生更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所感染,心里泛起了愛的漣漪,朗讀入情入境。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重點部分精讀,關鍵之處細讀,特別之處品讀,讓學生真正理解句子的內涵,挖掘文章的中心,使得學生與文本盡情地對話,思維的火花不停地迸發(fā),情感在交流中得到宣泄。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敝灰托牡仄诖?,朗讀的天空就會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孩子們的聲音也會使課堂理趣頓生。
3.瑯瑯書聲讓課堂韻味悠揚
讓朗讀來展示文章之美,才深知其中的韻味之美。而使得課堂充滿韻味就得讓藝術走進課堂,讓課堂有音樂之美,讓平面的文字變成立體的交響。我們中國的漢語是世界上富有音樂性和美感的語言之一,它語音明朗響亮,和諧悅耳,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吟誦從文章中領略到語言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也使得語文課堂具有別樣的韻味。《鳥的天堂》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繼續(xù)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边@段文字內容十分淺顯,學生一讀就懂,然而對于其中運用語言的精妙之處,學生又常常容易忽視。為了讓學生體會其中的韻味課堂上我采用了改句比較朗讀法。改句:“我們繼續(xù)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鳥在樹枝上叫著,撲著翅膀飛起來?!蓖ㄟ^朗讀學生發(fā)現(xiàn)原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到處……到處……”的排比句式,“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的短句,讀來更有節(jié)奏感,也使整個畫面更有熱鬧又祥和的韻趣。
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清者,而讀書聲為最。”朗讀是一種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語文課文中經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或清新自然,或細膩入微,或幽默犀利,或熱情奔放,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在課堂演繹出它們所蘊涵的生趣和情韻。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書不讀不知其妙。語文課堂上,那張弛有致、抑揚頓挫,令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的瑯瑯書聲,必定會讓學生的心在文字里飛揚,情在書海中激蕩、韻在情懷間流淌!正所謂“瑯瑯書聲響,悠悠情韻長”!
參考文獻
[1]呂不韋.呂氏春秋.音初,2010
[2]胡艷.還課堂書聲瑯瑯,讓語文情韻悠悠[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8(Z2)
[3]潘曉萍.還課堂書聲瑯瑯,讓語文情韻悠悠—漫談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朗讀[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