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威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少年亦如東升旭日,在文化的探索、繼承和發(fā)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而P影引航:穿越海上絲路》這部長篇少兒歷史幻想小說滿載著在地的特色和對古代中國文化的追尋,講述了那個從小浸潤在博物館中的少年牛聰聰,與博物館中的羽紋銅鳳燈等諸多文物來了一次海上絲綢之路大冒險。
故事發(fā)生在今天的廣西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作者陳麗虹老師以漢代司馬相如的《鳳求凰》作為少年與羽紋銅鳳燈的共鳴之曲,發(fā)展出虛與實相交的故事。這名當代中國少年在面對千年文物時,聽到了來自漢朝的回響:“鳳兮鳳兮歸故鄉(xiāng),四海遨游求其凰!”合理化的線索和情節(jié),一下就把當代中國少年的特質(zhì)和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探索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文物可以跨越朝代縱橫千古,想象可以上天入地無邊無際,詩詞歌賦可以流轉(zhuǎn)傳承千秋萬世,閱讀可以滌蕩心靈無限擴容。
作者陳麗虹老師秉承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讓如牛聰聰一樣的當代中國少年,在與博物館器物常常的謀面與交流中,發(fā)展出一種似曾相識的千年友誼,而這友誼和情感中卻有著一種關(guān)于責任與擔當?shù)碾[喻,一種少年讀得懂的情誼與擔當。 說故事小,在于它通過在地博物館的文物進行故事的切入,以館藏器物中附著有遠古神鳳的記憶為想象的開始,并在之后將這想象照進現(xiàn)實融入情節(jié)去追根溯源,即為追尋兩份散落的記憶,穿越回漢朝,甚至跟隨漢船隊開辟海上絲綢之路。說故事之大,則在于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這樣一個宏大的現(xiàn)代理念,連接起傳承了兩千年的漢朝歷史文化進行人物設(shè)定,通過故事對漢朝歷史文化不斷延綿持續(xù)的特色進行追根溯源的窺探。這種方式不但有著“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創(chuàng)想, 更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巧思?,F(xiàn)代少年穿越回漢朝是虛構(gòu)的,重走一遍漢朝海上絲綢之路也是虛構(gòu)的,但是牛聰聰跟隨漢船隊所走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卻完全忠實于史書記載,他們所到訪的都元國、邑盧沒國、諶離國、夫都甘盧國、黃支國等古國,正是現(xiàn)在的東南亞、南亞國家,故事里所抒寫的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間的貿(mào)易與往來,也是跨越千年仍在繼續(xù)的事實。
《鳳影引航》故事的精巧不是讓現(xiàn)代少年與文物穿越回漢朝去守護商船,打擊海盜,找回鳳散落于文物上的記憶,而是把“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少年面對當下世界和未來世界所需要的智慧與品行做了一個跨越千年的敘事。勇敢與機智,道德與情操,愛與責任,它們的內(nèi)涵被作者包容并蓄地糅合在一個冒險故事之中。正如故事中四艘漢船的名字——云飛號、定風號、鎮(zhèn)海號、祥雨號那樣,故事不但寫出漢王朝的大氣磅礴,更寫出中華文明知禮仁愛的豁達大度。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愿有更多形象生動的講述讓孩子更好地認知和了解世界,更好地承載民族責任和進行文化堅守與擔當。
作者單位:廣東新世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