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婷,潘 玨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感染病科,上海 200032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人畜共患病??茖W家曾在2 800~5 000年前的亞洲和歐洲的人類牙齒中發(fā)現(xiàn)了鼠疫耶爾森菌的DNA[1]。人類歷史上共有3次鼠疫大流行:6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 、14世紀的“黑死病”(死亡人數(shù)高達歐洲人口的1/3,有1 700萬~2 800萬人)[2]、以及19世紀末在中國的流行。WHO數(shù)據顯示,21世紀仍存在鼠疫的流行和暴發(fā)的風險,2019年11月北京某醫(yī)院確診2例肺鼠疫,再次讓醫(yī)務人員對該疾病提高警惕。
1.1 概 況 鼠疫疫區(qū)包括北美(主要是美國西南部和太平洋沿岸地區(qū))、歐洲,以及非洲、亞洲和南美洲。2000年至2009年,全球16個國家向WHO共報告鼠疫21 725例,其中1 612例死亡(致死率7.4%)[3]。2010~2015年共報告3 248例,其中584例死亡[4]。因世界上許多鼠疫流行或局部暴發(fā)地區(qū),其診斷設備和監(jiān)測系統(tǒng)不完善,發(fā)病率數(shù)據可能被低估。截至2017年,鼠疫發(fā)病率最高的國家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馬達加斯加和秘魯。從2017年秋季開始,馬達加斯加暴發(fā)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影響城市中心的肺鼠疫[5-6]。在我國,鼠疫被列為甲類法定傳染病。WHO數(shù)據顯示,我國鼠疫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qū);我國CDC數(shù)據顯示,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報告病例約20例,20世紀90年代,我國南方鼠疫發(fā)病率曾出現(xiàn)過短暫上升,自2010年以來每年僅有零星病例報告,主要集中在我國西北地區(qū)部分省份[7-8]。
1.2 傳播途徑 人類通過被跳蚤叮咬、直接處理感染的動物(如野貓、野鼠等)組織、吸入感染動物的呼吸道分泌物、吸入感染患者的飛沫、在檢查和實驗室處理或測試期間暴露而感染鼠疫[9-10],潛伏期一般為2~8 d。跳蚤叮咬是鼠疫最常見的傳播途徑,其次是接觸被感染的動物。被感染的家貓和狗可能通過被感染的跳蚤向人類傳播鼠疫。感染鼠疫的寵物可表現(xiàn)為發(fā)熱、嗜睡、厭食,并有頸部、下頜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2014年,科羅拉多州4例原發(fā)性肺鼠疫病例在與1只生病的寵物狗密切接觸后發(fā)病,表明其傳播途徑是與狗直接接觸傳播[11-12]。
1.3 病原體 鼠疫耶爾森菌是一種革蘭陰性球桿菌,長1~3 μm,直徑0.5~0.8 μm,表現(xiàn)為多極性和多色染色。它能在大多數(shù)培養(yǎng)基上有氧生長,包括血平板和麥康凱平板。分類學證據表明,鼠疫耶爾森菌在近期從假結核耶爾森菌進化而來,故商業(yè)自動化實驗室識別系統(tǒng)可能錯誤地將鼠疫耶爾森菌識別為假結核耶爾森菌、甚至其他細菌種類(如不動桿菌或假單胞菌)[13]。
1.4 臨床表現(xiàn) 鼠疫的臨床表現(xiàn)取決于接觸病原體的方式,不同的接觸方式,臨床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最常見的為腺鼠疫、敗血癥型鼠疫、肺鼠疫,其中腺鼠疫占80%~95%,敗血性鼠疫占10%~ 20%[11,14],肺鼠疫較少見[15]。未經治療的鼠疫患者的死亡率為60%~100%,而治療后的死亡率低于15%。
2.1 腺鼠疫 腺鼠疫通常是由被感染的跳蚤咬傷造成的,咬傷部位通常不明顯而被忽略。但有些患者可能有焦痂、膿皰、甚至類似壞死性膿瘡的壞死性病變出現(xiàn)[16]。臨床可表現(xiàn)為突然發(fā)熱、頭痛、寒戰(zhàn)、虛弱,隨后出現(xiàn)淋巴結腫痛。腹股溝淋巴結是最常累及的部位,其次是腋窩、頸部、肱骨上髁。鼠疫耶爾森菌在進入人體部位最近的淋巴結繁殖。如無適當?shù)目咕幬镏委?,會立即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2.2 敗血癥型鼠疫 敗血癥型鼠疫主要通過被感染的跳蚤咬傷或接觸被感染的動物造成。臨床可表現(xiàn)為發(fā)熱、寒戰(zhàn)、極度虛弱、腹痛、休克,還可能出現(xiàn)皮下出血或內臟出血。皮膚和其他組織可能會變黑并壞死,特別是手指、腳趾和鼻子。敗血癥型鼠疫可作為鼠疫的首發(fā)癥狀,也可由未經治療的腺鼠疫發(fā)展而來。臨床上如果無特征性的腹股溝淋巴結炎,敗血性鼠疫難以及時診斷。有些患者也可有胃腸道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瀉和腹痛。疾病發(fā)展的后期出現(xiàn)低血壓、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多器官衰竭等癥狀。
2.3 肺鼠疫 肺鼠疫可由吸入傳染性飛沫發(fā)展而來,也可由未經治療的腺鼠疫或敗血癥型鼠疫在細菌擴散到肺部后發(fā)展而來[17-18]。臨床可表現(xiàn)為發(fā)熱、頭痛、虛弱和快速進展的肺炎,伴有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可伴血性或黏液性痰。若病情加重可表現(xiàn)為呼吸衰竭和休克,肺鼠疫是這種疾病最嚴重的形式,也是唯一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鼠疫形式(通過飛沫傳播)[19]。
2.4 其他類型 其他還包括腦膜鼠疫,不常見,表現(xiàn)為頭痛和發(fā)熱,常發(fā)生在腺鼠疫或敗血癥型鼠疫起病1周以后,可能與抗感染治療不理想有關。鼠疫咽炎可發(fā)生于食用因鼠疫死亡的動物后或與肺鼠疫患者或動物接觸后。
診斷鼠疫有3點重要的線索[20]:(1)接觸過死亡的嚙齒類動物或前往疫區(qū)的發(fā)熱患者;(2)發(fā)熱伴無法解釋的局部淋巴結腫痛;(3)有肺炎臨床表現(xiàn)伴咯血,痰涂片見革蘭陰性桿菌。通常敗血癥型鼠疫和肺鼠疫臨床癥狀無特異性,肺鼠疫影像學可表現(xiàn)為支氣管肺炎、實變、空洞或胸腔積液。臨床診斷時一旦懷疑有鼠疫的可能,應盡快予以抗感染治療。
鼠疫耶爾森菌在普通實驗室培養(yǎng)基上生長良好,形成的菌落比其他腸桿菌科小。27%~96%的患者血培養(yǎng)可陽性,也可通過淋巴結抽吸物、痰、腦脊液涂片見革蘭陰性小桿菌及培養(yǎng)陽性來診斷。PCR可用于診斷標本,也可以通過玻片顯微鏡直接對F1抗原進行免疫熒光檢測。近期,一項能夠在15 min內檢測出痰或血清中鼠疫F1抗原的快速診斷試驗已開發(fā)出來,并在馬達加斯加的現(xiàn)場試驗中得到證實。該試驗對鼠疫和其他耶爾森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為100%,陽性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1%和87%[21]。
腺鼠疫鑒別診斷包括其他病原體引起的急性局灶性淋巴結病,如鏈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兔熱病、貓抓病、斑疹傷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或淋巴絲蟲病。這些病原體引起的感染通常進展相對緩慢,淋巴結腫痛不明顯,且可伴蜂窩織炎或上行性淋巴管炎。敗血癥型鼠疫需與其他病原體引起的膿毒血癥、膿毒癥休克相鑒別,若無典型的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則可能診斷存在困難。即使血培養(yǎng)陽性,微生物實驗室可能對該病原體的形態(tài)認識不足,以及目前的商業(yè)化病原鑒別系統(tǒng)易將鼠疫耶爾森菌鑒定為其他病原體而存在漏診、誤診。肺鼠疫需與其他引起重癥肺炎的病因相鑒別,但因影像學缺乏特異性而診斷困難。
4.1 治 療 肺鼠疫未經治療可迅速致死,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提高生存率、減少并發(fā)癥至關重要。如早期確診,及時抗菌藥物治療和支持治療可有效治療鼠疫,同時可以防止傳播。如延誤治療,肺鼠疫在發(fā)病后18~24 h內可能致命,死亡率100%;腺鼠疫死亡率為50%~90%。鼠疫的抗菌藥物選擇見表1。
表1 鼠疫的抗菌藥物選擇及療程[22-23]
4.2 預 防 預防措施包括告知環(huán)境中何時存在人畜共患鼠疫,并建議采取預防措施防止跳蚤叮咬,勿隨意處理動物尸體。避免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體液和組織。在處理潛在感染患者和采集標本時,應采取標準預防措施。對于懷疑有肺鼠疫的患者應進行隔離治療,采取防止飛沫傳播的措施,直至排除肺炎或至有效抗菌治療后48 h??咕幬锍霈F(xiàn)前,鼠疫主要的感染風險是處于疾病末期、咳痰中有大量血液和(或)膿液的患者。此時外科口罩即可起到保護作用,不需要使用特別防護顆粒物的口罩(如N95或更高級的口罩)。
預防性抗菌藥物應用:除了高危人群(如經常暴露于污染風險的實驗室人員和衛(wèi)生保健工作者),WHO不建議接種鼠疫疫苗。暴露后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適用于無保護狀況下近距離接觸(1~2 m內)與未接受治療或治療短于48 h的已知或疑似肺鼠疫患者的人群。預防性治療方案見表2。
2017年馬達加斯加的鼠疫疫情中[24],2 414例臨床懷疑鼠疫,其中肺鼠疫占絕大部分(1 878例),僅2%實驗室確診病原學,更多的是臨床診斷病例。因很多醫(yī)生缺乏肺鼠疫的臨床經驗,僅憑非特異性呼吸道癥狀診斷,也不能排除過度報道的可能,故開發(fā)和驗證新的診斷方法,提高確診率才能提高對鼠疫的認識,盡早治療。在分子診斷技術的幫助下,研究發(fā)現(xiàn)人畜共患病的暴發(fā)流行可能來自于環(huán)境中的多個毒株同時傳播而不是單個克隆株的廣泛傳播[25]。這對肺鼠疫來說至關重要,關系到防控措施的有效性。肺鼠疫傳染性不高,可通過公眾教育和保持社交距離而中斷人與人之間的傳播[26]。
表2 鼠疫的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
綜上所述,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人畜共患病,人類主要通過被跳蚤叮咬而患病。常見的臨床類型為腺鼠疫、敗血癥型鼠疫和肺鼠疫,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治療首選氨基糖苷類藥物,次選四環(huán)素類藥物。預防措施主要包括防止跳蚤叮咬和直接接觸感染動物或患者,接觸肺鼠疫患者時還需采取防止飛沫傳播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