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金勁松
(1.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武漢 430051;2.湖北省中醫(yī)院,武漢 43006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自2019年12月下旬在武漢確診以來,現(xiàn)已致較大范圍的疫情傳播,目前對該病的認識及診治還處在不斷的研究、探索和總結過程中,與此同時,隨著中醫(yī)藥的快速介入,臨床療效日益凸顯,現(xiàn)將臨床救治該類患者的心得體會匯報如下。
新冠肺炎為急性傳染病,屬中醫(yī)“疫病”“瘟疫”范疇。關于其病因,吳又可在《瘟疫論》中明確提到:“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逼渲虏√攸c為“疫者感天地之癘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同時提出“一病自有一氣”。從臨床來看,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較強,但是致病力不強,多數(shù)患者預后良好,少數(shù)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后較差,兒童病例癥狀相對較輕[1]。從中醫(yī)的發(fā)病特點來看,新冠肺炎起于冬至節(jié)氣左右,天氣嚴寒,且陰雨較多,同時武漢位于中國中部,江河湖泊眾多,本屬潮濕之地,常年空氣濕度較高,同年夏季炎熱,夏天雨水較以往為甚,武漢人民在夏天多有宵夜貪涼飲冷習慣,如冰西瓜、冰啤酒等,發(fā)病人群中絕大部分患者舌淡苔白厚或白膩、大便稀溏,均是濕邪盛表現(xiàn),寒濕裹挾疫毒侵犯人體,從而發(fā)病。因此,筆者認為用“寒濕疫”作為新冠肺炎的中醫(yī)命名,比較合適,這一點與其他專家意見接近[1-2]。
2.1 以濕邪為病機核心 寒、濕、疫毒是新冠肺炎中醫(yī)病因病機的3個方面,而濕邪同樣作為病理產物參與了疾病的發(fā)展變化,因此濕邪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最重要的核心,這點與專家意見一致[3-4]。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飛沫,飛沫生理屬津液范疇,病理則屬濕邪,因此濕邪成為疫毒傳播的重要載體。大量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患者起病多舌質淡苔白厚膩或滑或灰白膩,大便稀溏或不爽,是體內濕邪偏盛的表現(xiàn),是外濕與內濕交合的結果。另外,肺部病變的典型計算機斷層掃描(CT)表現(xiàn)為磨玻璃樣變,從象的角度來看,可以類比為冬天呼出來的氣遇見玻璃時的表現(xiàn),是寒濕之象。在隔離治療上強調適當通風,保持環(huán)境干燥,這可以理解為“風能勝濕”“燥勝則干”的具體除濕措施。本病患者的潛伏期長,肺部影像完全吸收、病情痊愈時間長,甚至痊愈后可能復發(fā),與濕邪纏綿難愈的特點吻合。在疾病轉歸方面,舌苔由膩變薄則病情好轉向愈,相反由薄轉厚膩則是病進惡化,所以從舌苔的變化可以判斷濕邪的輕重有無,從而判斷疾病的狀態(tài)。
2.2 以肺為病變的中心,衛(wèi)氣同病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飛沫,與溫病學的口鼻而入高度吻合。如《瘟疫論》云:“邪自口鼻而入……凡人口鼻之氣,通于天氣,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倍饕∥辉诜巍H缛~天士《溫熱論》云:“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溫病條辨》亦云:“凡病溫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陰肺?!钡湫偷挠跋袷欠尾緾T早期呈現(xiàn)肺外帶多發(fā)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進而發(fā)展為雙肺多發(fā)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出現(xiàn)肺實變。又葉天士言“肺主氣屬衛(wèi)”,肺主全身之氣,為司氣之主,通過氣的宣發(fā)肅降聯(lián)系衛(wèi)氣,因此寒濕疫毒通過口鼻而入,其具體停留病位有肺衛(wèi)與肺氣的區(qū)別。侵襲肺衛(wèi)者,衛(wèi)氣不宣,
失其司開合、溫分肉、肥腠理之功,因此無汗惡寒,同時伴發(fā)熱,似與仲景太陽傷寒證相同,但是傷寒是皮毛感受寒邪,寒邪在表,瘟疫邪從口鼻而入,邪在肺衛(wèi)不在表,因此鼻塞流涕等少見,傷寒以辛溫解表為正治,如麻黃湯、大小青龍湯、葛根湯為正治,瘟疫邪在肺衛(wèi)以辛散開衛(wèi)為主,如《濕熱病篇》第2條言:“濕熱證,惡寒無汗,身重頭痛,濕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蒼術皮、薄荷、牛蒡子等味。頭不痛者,去羌活。”若辛溫過汗或過用苦寒泄下或持續(xù)接觸疫毒,正氣損傷內潰,寒濕疫邪內攻盤踞于肺氣,出現(xiàn)發(fā)熱,午后為甚,或伴輕微惡寒,干咳少痰;若寒濕疫毒停留日久,氣機郁遏,或用糖皮質激素或丙種球蛋白或飲食辛辣油膩者,瘀熱叢生。
2.3 脾胃的盛衰為疾病進退的關鍵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正常與否直接關系著疾病的預后。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記載,張仲景《傷寒論》全書時時顧護胃氣,清代著名經方家陳修園認為整部《傷寒論》可以概括為6個字——保胃氣,存津液?!段烈哒摗分兄T如黃龍湯、參附養(yǎng)營湯等用人參扶助正氣,治療虛實兼夾、脾胃不足之人。因此不論傷寒溫病,恢復脾胃功能的正常是治療的關鍵。又脾為濕土,胃為燥土,脾胃互為表里,升降相因,納化相應,為中州樞紐,脾主運化水谷津液,脾虛則運化無力,水濕內停,蘊久而濕熱痰濁叢生,胃主受納腐熟,胃虛則中焦氣化無力,水液內停,食阻氣滯,脾胃虛損,則水飲濕痰停聚,“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濕蘊結于肺,自然界之寒濕疫毒與肺中痰濕相合,故而發(fā)病。據(jù)臨床觀察,本次發(fā)病的人群中,有部分患者起病不發(fā)熱,而以倦怠乏力、大便水瀉為突出臨床表現(xiàn),但病情在2~3 d內陡轉,出現(xiàn)喘氣胸悶,甚至需要呼吸支持,是寒濕疫邪直中太陰的表現(xiàn),是脾胃虛損衰敗后邪氣長驅直入攻里的表現(xiàn)。同時,臨床可見,腹瀉患者,白細胞、淋巴細胞及紅細胞降低比率更高,病情恢復更慢,肺部滲出病灶吸收時間更長。另外筆者發(fā)現(xiàn),早用過用抗生素以及苦寒中藥,戕伐陽氣,損脾敗胃,往往導致病情進展。相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大便由稀溏轉干軟,納食增加,往往成為疾病好轉的跡象,所以脾胃功能的恢復是疾病向愈的前提,這也符合前賢所言“留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留得一分津液,便留得一分生機”。脾胃雖同居中焦皆屬土,且互為表里,但生理病理不同,且每個個體體質不一、飲食用藥不一,均會對不同病證的形成產生影響??偠灾?,在整個疾病的過程中,需要時刻謹記保護脾胃,盡快恢復脾胃功能。
《金匱要略》開創(chuàng)了中醫(yī)病證結合的治療思路,老一輩中醫(yī)大家岳美中先生亦強調“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相結合”。本次新冠肺炎的中醫(yī)藥治療筆者也是采用辨病與辨證結合的模式。
3.1 急性期,衛(wèi)氣同調,宜宣清和化 寒濕疫毒相合,從口鼻而入,始則犯人肺衛(wèi),失治、誤治或過度恐懼、勞傷、飲食不節(jié),正氣失守,邪氣內攻,盤踞于肺氣,寒濕疫毒與正氣交結相搏,少陽三焦樞機不利,氣機壅遏,升降出入受阻,瘀熱叢生,治療得當者則戰(zhàn)汗、盜汗、狂汗,邪從氣分而散,或失治誤治,“逆?zhèn)餍陌?,譫語神昏,或“順傳于胃”,而成陽明實熱證或太陰寒濕證。
3.1.1 邪在肺衛(wèi),宜辛溫宣散 寒濕郁遏肺衛(wèi),惡寒發(fā)熱、無汗,宜用荊芥、藿香、蒼術、紫蘇葉之流,如惡寒苔白明顯,可用小青龍湯解表散寒除濕,雖小青龍湯中生麻黃、桂枝為辛溫解表,在肺衛(wèi)層次之外,仍可短暫借用而宣散,但不可過用,恐發(fā)汗太過,傷及肺衛(wèi),導致邪入肺氣。常用方藥:生麻黃10 g,桂枝 10 g,干姜 10 g,細辛 6 g,法半夏 10 g,五味子 6 g,白芍 10 g,炙甘草 6 g,藿香 10 g,1~3 劑。邪在肺衛(wèi),臨床以輕癥居多,汗出熱退邪除,正所謂“在衛(wèi)汗之可也”。
3.1.2 邪初入氣分,宜辛宣化散 肺氣被郁,午后發(fā)熱,咳嗽胸悶,舌苔白膩,處方以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加減,微汗而病解,此“透氣轉衛(wèi)”。常用方藥:生麻黃10 g,杏仁10 g,生薏苡仁12 g,炙甘草6 g,荊芥 6 g,紫蘇葉 6 g,茯苓 15 g,3~5 劑。
3.1.3 濕熱內蘊,宜宣肺清熱化濕 邪進一步深入氣分,瘀熱與濕毒相合,發(fā)熱,頭汗黏膩,咳嗽,痰多胸悶,大便結,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處方以千金葦莖湯、梔子豉湯合桔梗湯加減。口干苦者,邪并少陽,加柴胡、黃芩、郁金。常用方藥:蘆根30 g,桃仁10 g,生薏苡仁 30 g,冬瓜仁 15 g,淡豆豉 6 g,生山梔子 10 g,桔梗 30 g,前胡 10 g,浙貝母 15 g,柴胡16 g,黃芩 10 g,郁金 10 g,5~7 劑。
3.1.4 濕毒閉肺,宜宣肺解毒除濕 高熱無汗,身熱不揚,氣喘胸悶,平靜癥減,起臥加重,口渴尿黃,處方以麻杏石甘湯加桔梗、全瓜蔞、枳實等。常用方藥:生麻黃 10 g,杏仁 10 g,生石膏(碎,包煎)30 g,炙甘草 6 g,桔梗 30 g,全瓜蔞 30 g,枳實 15 g,枇杷葉 15 g,3~5 劑。
3.1.5 濕毒逆?zhèn)餍陌?,宜開竅化痰 神識昏蒙,譫語,處方以菖蒲郁金湯加天竺黃、竹茹等。常用方藥:石菖蒲 15 g,郁金 10 g,竹葉 15 g,通草 6 g,生山梔子 10 g,連翹 15 g,竹茹 30 g,3~5 劑。
3.1.6 陽明腑實,宜通腑泄熱 潮熱譫語、大便燥結者,用宣白承氣湯加減。常用方藥:杏仁15 g,生石膏 25 g,生大黃(后下)15 g,瓜蔞仁 15 g,1~2劑。
3.1.7 寒濕疫毒直中太陰,宜化濕運脾 精神萎靡,倦怠無力,納差,便溏或水泄,腸鳴腹脹,胸悶氣短,處方以藿香正氣散加減,常用方藥:藿香15 g,白芷 10 g,紫蘇葉 6 g,茯苓 30 g,姜半夏 12 g,蒼術10 g,白術 15 g,陳皮 10 g,厚樸 10 g,炙甘草 6 g,白豆蔻 10 g,桔梗 10 g,5~7 劑。
3.1.8 手足太陰同病,宜健脾化濕宣肺 低熱,倦怠乏力,納差便溏,處方以人參敗毒散加減。常用方藥:生曬參 10 g,荊芥 6 g,防風 6 g,茯苓 10 g,炙甘草 10 g,獨活 6 g,柴胡 6 g,前胡 10 g,枳殼 6 g,桔梗6 g,扁豆 15 g,5~7 劑。
3.1.9 濕熱內陷胃腸,宜清化濕熱 腹痛,大便不爽,用葛根芩連湯加減。常用方藥:葛根20 g,黃連6 g,黃芩 6 g,炙甘草 3 g,枳殼 10 g,木香 6 g,白頭翁 15 g,3~5 劑。
3.1.10 內閉外脫 屬熱者,胸腹灼熱膨滿,四肢逆冷,治以大承氣湯通腑泄熱,常用方藥:生大黃(后下)15 g,芒硝(沖服)10 g,枳實 15 g,厚樸 10 g,1~2劑;屬寒者,額頭冷汗淋漓,治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生龍骨、生牡蠣,常用方藥:生麻黃6 g,炮附子 10 g,細辛 6 g,炙甘草 10 g,生龍骨 25 g,生牡蠣25 g,干姜 6 g,1~3 劑。
3.2 恢復期,肺脾同治,宜清補輕宣 恢復期,邪氣漸退,正氣來復,患者往往出現(xiàn)氣短乏力,納谷不香,或大便軟散,口干不欲飲,或咽干,咳痰不利,此為太陰肺脾兩虛、氣虛津液代謝尚未恢復的表現(xiàn)。邪氣未盡,故仍需驅邪務盡,以免貽誤戰(zhàn)機,導致正虛邪戀,而“邪之入路即是邪之出路”,所以除邪仍以宣透為主,但正氣未復,不可過用辛散,而以輕透為主,如桔梗、前胡等。正氣不足,當“虛者補之,損者益之”,以免正氣虛餒,邪氣內陷,導致病期延長,但扶正不可過用溫補、大補,以使氣機壅遏,病情反復,此正是吳又可所謂的“藥復”,臨床施以黨參、太子參、甘草等輕補之品。
3.2.1 肺脾氣虛,宜健脾補肺 疲乏納差,大便不實,處方以四君子湯加生黃芪、陳皮、白扁豆、桔梗等,常用方藥:黨參 15 g,白術 10 g,茯苓 10 g,炙甘草 6 g,桔梗 6 g,生黃芪 15 g,陳皮 6 g,白扁豆 10 g,7~10劑。
3.2.2 肺脾陰虛,宜養(yǎng)陰潤肺健脾 咽干便結,處方以沙參麥冬湯加白芍、桔梗等,常用方藥:南北沙參各 15 g,麥門冬 10 g,玉竹 10 g,生甘草 6 g,霜桑葉10 g,白扁豆 10 g,天花粉 10 g,桔梗 10 g,5~7 劑。
3.3 注重飲食起居,情志調攝 重視飲食起居、條暢情志是保證疾病盡快康復的前提,同時也是防止疾病復發(fā)的重要手段,新冠肺炎患者平素多寒濕,因此必須少食生冷黏膩,防寒保暖,可每日口服鮮生姜煮水。另外,患者多對疾病具有恐懼悲觀心理,而“恐則氣下、悲則氣消”,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會對疾病的診治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必須時時疏導條暢患者情緒,讓其保持平和樂觀的情緒,從而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3.4 病愈時間 從大量臨床觀察來看,臨床癥狀從出現(xiàn)到消失的時間跨度約1~3周,7~10 d往往為癥狀加重的節(jié)點,表現(xiàn)為喘氣胸悶明顯,其后隨著治療的持續(xù)跟進,癥狀逐漸緩解趨勢,這種規(guī)律與《瘟疫論·主客交》大致吻合:“凡疫邪交卸,近在一七,遠在二七、甚至三七,過此不愈者,因非其治,不為壞證即為痼疾也。”
4.1 抗病毒治療 西醫(yī)學針對病毒性疾病,首要手段是抗病毒治療。目前常用的是奧司他韋膠囊(每次75 mg,每日2次,口服)、阿比多爾(每次0.2 g,每日3次,口服)等,但療效不確定,不良反應較大,且耗費巨大。中醫(yī)藥不立足于殺滅病毒,而采用“和”的思維,破壞病毒生存的環(huán)境,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目的,因此中醫(yī)藥在治療病毒性疾患方面是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4.2 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針對細菌性疾病具有很好的療效,但是針對新冠肺炎,指南推薦避免盲目或不恰當?shù)目咕幬镏委?,尤其是?lián)合應用廣譜抗菌藥物[1]。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抗生素味苦性寒,“涌泄為陰”,過用能戕伐人體陽氣及脾胃,導致寒濕內生、土氣虛損,從而加重病情,建議在有明確的細菌感染指征下,患者出現(xiàn)口干口苦、尿黃便結或不爽、痰黃稠、舌質紅絳苔黃或黑燥,從中醫(yī)辨證屬“陽熱”時方可使用。
4.3 糖皮質激素治療 激素具有抗炎、減少肺間質滲出作用,目前推薦劑量為1~2 mg/(kg·d)[1],但是激素的過度使用,可能帶來二重感染、病毒排出減緩等不良反應。激素從中醫(yī)角度來看具有性熱味辛酸之性,抗炎退熱及滲出物減少是其具有酸收之性的很好體現(xiàn),大劑量激素既是壯火,具有食氣之能,同時味酸收,影響體內津液輸布及排出,所以很多患者在使用激素后出現(xiàn)盜汗、舌苔由白轉黃厚膩,為了平衡利害關系,筆者在臨床上常規(guī)使用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甲強龍)20 mg/d,至于是否是最合適劑量,尚需更多臨床病例觀察。
4.4 液體療法 液體療法是通過靜脈手段給患者補充水、電解質、三大營養(yǎng)物質等,目前發(fā)現(xiàn)過度的補液可以加重肺間質滲出,導致呼吸困難加重[5]。從中醫(yī)角度來看,液體進入人體需要依靠陽氣的溫煦蒸騰方能氣化,如陽虛溫煦無力,液體就成為水飲痰濕,反成病理產物,加速疾病的進展。筆者的經驗是盡量少靜脈補液,容量不足者腸內補液,靜脈補液量控制在每天500~1 000 mL,這一點需要臨床進一步觀察。
新冠肺炎屬于瘟疫病范疇,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中醫(yī)藥治療展現(xiàn)出較好的臨床療效,全國各地的中醫(yī)工作者都在進行理論探索和臨床經驗的總結,同時也在進行有序的科學研究。筆者鑒于前期的臨床觀察,從“寒濕疫”著手,圍繞濕邪這一重要病理因素,立足太陰為病位核心及病情演變的關鍵,分階段辨證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限于觀察時間尚不夠長,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