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蕊 林梅
(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天津 300052)
壓瘡是指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huán)障礙,局部組織持續(xù)缺血、缺氧,營養(yǎng)缺乏,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局限性組織破損和壞死,通常位于骨隆突處,由壓力(包括壓力聯(lián)合剪切力)所致[1]。我科于2018年8月收治了1例長期臥床糖尿病合并骶尾部Ⅳ期特大壓瘡、左股骨頸骨折術后、低蛋白血癥的患者,經(jīng)過35 d的局部壓瘡處理、血糖控制、營養(yǎng)支持、體位管理和心理康復等多元化康復護理,患者一般狀況得以改善,骶尾部壓瘡明顯好轉出院?,F(xiàn)報告如下。
患者,女,70歲,因“四肢活動不利2年+”,為求進一步康復治療于2018年8月1日入院。入院時神志清楚,呼吸平穩(wěn),問答切題,構音清晰,時間、空間、人物定向力可。臨床診斷為Ⅱ型糖尿病、左股骨頸骨折術后、受壓區(qū)壓瘡、低蛋白血癥。查體:體溫36℃,心率108次/min,呼吸 21次/min,血氧飽和度98%。四肢肌力:雙上肢肌力Ⅳ級,雙下肢肌力Ⅱ級,雙側肌張力正常,雙膝關節(jié)被動活動受限。Barthel指數(shù)評分30分。Braden壓瘡風險評分:感覺2分,潮濕3分,活動力2分,營養(yǎng)2分,摩擦力和剪切力1分,總分10分,屬于壓瘡高危。依據(jù)傷口評估三角理論[2],對壓瘡創(chuàng)面的傷口床、傷口邊緣、傷口周圍皮膚3方面進行評估:傷口位于患者骶尾部,為Ⅳ期壓瘡;傷口床大?。?4 cm×9 cm×1.5 cm,全層皮膚缺失,創(chuàng)面可見筋膜,大量滲血滲液,惡臭味(+++),12點方向竇道潛行,最深處為2.5 cm;傷口邊緣發(fā)紅,有炎癥反應;傷口周圍皮膚浸漬明顯,有色素沉著1~2 cm。入院當天留取傷口分泌物行細菌培養(yǎng),結果示:鮑曼不動桿菌復合菌、產(chǎn)氣腸桿菌。由于患者高齡,Ⅱ型糖尿病史20年+,體型肥胖(BMI 31.25 kg/m2),血常規(guī)結果示:紅細胞計數(shù)3.16×1012/L,血紅蛋白101 g/L;血生化結果示:總蛋白56 g/L,白蛋白28 g/L,提示低蛋白血癥,上述不利因素均會對壓瘡傷口愈合造成影響。入院后給予患者降糖、抗感染及營養(yǎng)支持等藥物治療,配合針灸、理療及關節(jié)松動訓練等綜合康復治療,加強其營養(yǎng),每日壓瘡部位換藥,留取傷口分泌物培養(yǎng),密切觀察病情變化。2018年9月1日,患者骶尾部壓瘡創(chuàng)面明顯好轉,紅色肉芽占90%,已未見滲液,血糖控制穩(wěn)定,于2018年9月4日出院。
2.1壓瘡創(chuàng)面的處理 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對其壓瘡創(chuàng)面基本情況進行評估,護士長填寫《院外壓瘡上報表》上報至醫(yī)院護理部,請院內傷口造口專業(yè)小組會診,由傷口治療師進行再次評估并指導治療。本研究中結合患者高齡、糖尿病史、營養(yǎng)狀況較差及下肢活動不利等情況,制定換藥方案?;驹瓌t為每日換藥1次,如滲出過多超過敷料面積的70%~80%,則隨時換藥。具體如下:(1)傷口床:清理創(chuàng)面、防止感染。用0.9%生理鹽水清潔創(chuàng)面,以銀離子藻酸鹽敷料覆蓋創(chuàng)面,以達到清除腐肉和有效抗菌的目的。(2)傷口邊緣:用0.9%生理鹽水沖洗竇道,以銀離子藻酸鹽敷料進行填塞,再使用泡沫敷料進行創(chuàng)面表面覆蓋,有效吸收滲出液,最后以無菌紗布進行外表覆蓋并固定。(3)傷口周圍皮膚:每次換藥時以有效成分0.45%~0.55%的碘伏對傷口周圍皮膚進行消毒;每次大便后,使用溫水幫助患者清洗并用軟毛巾擦拭,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避免大便浸漬導致骶尾部壓瘡二次感染;使用3M造口皮膚保護膜擦拭壓瘡周圍皮膚及肛周,減少刺激。14 d后患者創(chuàng)面壞死已基本清除,可見紅色肉芽及白色筋膜,血運良好,滲液減少,20 d后患者創(chuàng)面紅色肉芽較前增多,滲液明顯減少,出院前患者創(chuàng)面紅色肉芽約占90%,無滲液。
2.2紫外線聯(lián)合超短波物理治療 小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可刺激DNA的合成和細胞分裂,促進肉芽組織及上皮的生長,加速傷口愈合。臨床上可用于治療各種感染創(chuàng)面、遷延不愈的傷口和皮膚潰瘍等[3]。該患者的Ⅳ期壓瘡創(chuàng)面有潛行竇道,宜采用體腔照射法,控制腔內感染。具體操作方法:每次換藥消毒創(chuàng)面后,用石英導子對竇道進行紫外線照射(設備:ZYY-9型紫外線治療儀),每次給予5個生物劑量,時間約10 s,促進竇道愈合。在進行體腔照射前,石英導子應先在75%酒精中至少浸泡30 min,用無菌紗布擦干后再使用。選擇合適的石英導子,置入壓瘡竇道內,直接接觸竇道照射。治療完畢,將石英導子從患者體腔內取出,流動水下沖洗干凈后浸泡在75%酒精中消毒,10 d為1個療程,1次/d,連續(xù)做2個療程。中小劑量的超短波治療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癥介質、病理產(chǎn)物、細菌毒素的清除及水腫的消散,增強組織營養(yǎng),促使肉芽組織、結締組織生長加快,加速組織修復愈合[3];同時高頻電場不利于細菌的生長,達到間接抑菌的作用[4]。采用脈沖超短波治療機,每日換藥完成后,將電極置于患者骶尾部,尾骨處放置棉墊,電極不得直接貼近皮膚,與皮膚之間間隔距離1~2 cm,治療劑量選擇微熱量,20 d為1個療程,每日1次,每次20 min。
2.3血糖控制及營養(yǎng)支持 每日監(jiān)測空腹及3餐后血糖,調整藥物劑量,遵囑給予門冬胰島素及甘精胰島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指導患者合理糖尿病膳食,住院期間,患者血糖控制良好。遵囑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口服給予腸內營養(yǎng)乳劑(TPF-D)500 mL/d,增加蛋白質攝入,加強營養(yǎng),患者出院時白蛋白上升至39 g/L。有效處理壓瘡的同時,積極糾正低蛋白血癥,促進傷口愈合。
2.4體位管理 壓瘡的預防遠勝于治療。大多數(shù)的有效預防措施可通過減少受壓持續(xù)時間、降低壓力及剪切力來實現(xiàn)[5]。對于本例患者,病情導致雙下肢活動不利,已發(fā)生骶尾部壓瘡,臨床工作中要及時給予局部減壓。責任護士每1~2 h協(xié)助患者翻身1次,并配合使用間歇性充氣床墊、R型體位墊及軟枕,盡量保持腰椎在同一水平線上,使患者臥位時全身放松。
2.5肢體功能訓練 針對患者病情給予關節(jié)松動訓練、直線偏光紅外線理療及針灸等康復治療項目。由責任護士協(xié)助患者做膝關節(jié)被動運動及髖關節(jié)被動屈曲運動,以改善關節(jié)活動范圍,預防關節(jié)攣縮。
2.6心理護理 患者由于長期臥床且活動受限,加之擔心壓瘡難以愈合,導致其情緒焦慮、低落,不愿與他人溝通。為此,責任護士主動與家屬進行溝通,深入了解患者既往情況,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壓瘡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及危害性,每日換藥時匯報壓瘡愈合情況,以鼓勵患者,增加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利用醫(yī)院現(xiàn)有醫(yī)務社會工作站的便利條件,讓醫(yī)務社工介入康復護理中,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給予人文關懷,減輕疾病帶來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壓力。
針對本例糖尿病合并Ⅳ期特大壓瘡的患者,在積極處理局部創(chuàng)面的基礎上,依據(jù)傷口評估三角理論,對壓瘡創(chuàng)面進行正確評估,結合患者家庭經(jīng)濟條件,提供多元化康復護理方案,選擇合適的換藥方式和敷料,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減輕患者及家庭照顧者的負擔,改善了護士對復雜壓瘡傷口的處理能力,值得向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