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萍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淳化天景山第三幼兒園 江蘇南京 211100)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到:“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注重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贝罅垦芯恳辉俦砻?,建構游戲對幼兒的發(fā)展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但在日常生活中,建構游戲卻容易被簡化為單純的娛樂活動,從而制約了建構游戲價值的發(fā)掘與實現。在幼兒游戲中,往往教師缺乏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教師的分析判斷不正確,導致不能采取有效、適宜的指導。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們將從建構游戲中,教師明確,有方向引導、游戲材料的投放、生活經驗積累、年齡特點、觀察反思出發(fā),尋找有效的解決策略,幫助教師獲得指導建構游戲的方法。
教師在建構區(qū)游戲中,觀察幼兒的建構活動,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教研組根據這些問題開展教研活動,解決建構區(qū)游戲中出現的難點和困惑,使教師在游戲中更好地發(fā)掘幼兒的潛能,促進幼兒建構水平的提高。建構游戲明顯的特征是幼兒通過建造“建構物”來反映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印象。建構材料種類繁多,生活化的廢舊材料都可以,如奶粉罐、紙杯、果凍殼等,這不僅能豐富幼兒的游戲材料,讓孩子富有創(chuàng)造力,更可以多方位思考,發(fā)揮想象,搭建出自己心目中的“建筑物”。
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建構區(qū)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與材料的互動來發(fā)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豐富多樣的材料不僅能激發(fā)幼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但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體現目的性、豐富性、可塑性、層次性。
在開放建構區(qū)的前期,做好計劃。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和興趣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分類廢舊材料紙箱,如卷紙筒箱、紙杯箱、奶粉罐箱等,所提供投放的材料多樣化,能夠滿足幼兒當下的發(fā)展需要得,還能讓幼兒有更多的選擇,滿足幼兒游戲發(fā)展的需要。
生活經驗是建構游戲的基礎。小班幼兒對建筑物可能主要就是長長的、方方正正的。中班幼兒對建筑物開始出現想象,比如有不同形狀的建筑物,它們都是有棱有角的。大班幼兒會有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根據自己看到的,再加以想象,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平時的觀察很重要,生活經驗是幼兒建構游戲的基礎。
旅游度假、網絡傳媒、家庭生活等多種形式都能拓展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對周圍生活中物體形象的知識經驗,經驗積累越深厚,幼兒搭建的內容越豐富。教師可以收集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如長城、埃菲爾鐵塔、故宮、金字塔等圖片,粘貼在建構區(qū)的醒目位置,建筑區(qū)是一大特色,可以提供動態(tài)視頻,如何搭建,搭建后的成品,在這樣的搭建活動中,幼兒可以自己動手,對建筑的外形特征有深刻的印象。
不同年齡層的幼兒發(fā)展水平不同,教師熟悉幼兒不同年齡的建構游戲發(fā)展規(guī)律及各幼兒游戲的水平與特點,確定指導方向,引導幼兒。皮亞杰認為,既然兒童的認知發(fā)展過程具有規(guī)律性,教育就必須按其規(guī)律來組織。他指出“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齡階段的兒童都能吸收的,我們應考慮到每個階段的特殊興趣和需要”。比如,小班主要為幼兒提供簡單、顏色鮮艷、簡易型的中大型建構材料;中班為幼兒提供的是中小型建構材料,幼兒應會選擇和利用建構材料,能和同伴共同建造主題造型;大班幼兒要學會使用輔助材料裝飾建筑物,在主體建構活動中,能參與同伴間的商量、分工與組合的合作過程,對環(huán)境有一定的布局能力。
幼兒在游戲中,老師雖然不直接參與,但是老師的觀察后指導非常重要,教師對游戲的評價更是對幼兒游戲的一種間接指導。教師應在幼兒游戲時,記錄下不足之處,把需要改進或需要討論的問題解決,師幼之間、幼兒之間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分享快樂的過程,這樣幼兒的搭建水平才會有提高。
建構游戲,就是可以讓孩子大膽想象、操作、嬉戲,積極參與游戲活動,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發(fā)展。教師可以制作一面幼兒建筑成品墻,將幼兒的作品拍下來,照片洗出來后,粘貼到墻上,激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新,使幼兒獲得成就感。幼兒之間在游戲時,也會避免不了地遇到問題,教師可以讓他們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經驗,在玩中學習合作。教師也可結合自己的觀察提出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幼兒之間、師幼之間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教師在幼兒游戲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能讓幼兒的動手能力更上一個層次,教師有效的指導策略能在推動游戲深入開展的同時,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在以后的建構游戲中,還有許多需要我們去思考、探索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