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兒
(紹興市柯橋區(qū)博物館 浙江紹興 312000)
山陰峽山何氏,為越中名門望族,明清兩代簪纓聯(lián)翩,朱紫盈門,才俊不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明史》《清史稿》上立傳者4人;在省、府、縣志及相關(guān)縣志資料中立傳者近40人;留下著述上百種,令人嘆為觀止。紹興市柯橋區(qū)博物館收藏有清《山陰峽山何氏簡譜》稿本一卷(以下簡稱《簡譜》),系1994年9月紹興縣福全鎮(zhèn)峽山村村民何夢孫捐贈。該譜為紙本,色淡黃,綾裱,縱24厘米,橫146厘米。小楷,墨書。整體分上下兩橫列:上列為本支世祖之號,每世分2豎行,每行1—4字,字徑1厘米;下列為正文,共101豎行,滿行22字,字徑0.6厘米。其中第70豎行與第71豎行間有缺行,推測系早年保存不善所致。后裝裱時,為追求整體美觀,裁去了殘缺部分,重新進行拼接,故此處上下文已無法連貫。另,譜中個別文字有殘。該譜為研究峽山何氏家世源流、家族發(fā)展、科舉名人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但譜中也存在著一些脫漏疏誤、夸大杜撰祖先官職等現(xiàn)象。本文稽核文獻(xiàn),對譜中世系記載的相關(guān)史實逐一考辨,并就其歷史、藝術(shù)價值進行了探析。
本身
名裕堂,字萼君,號鐵香。由布經(jīng)加秩同知,授奉政大夫……族弟裕承,號小笠。道光乙未進士。日講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前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云南、湖北正主考,四川提督學(xué)政、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
《簡譜》未署撰書者姓名及年月。但從譜末所載“本身名裕堂”等文字分析,該譜的撰文和書寫者系山陰峽山何氏第十六世何裕堂。何裕堂,字萼君,號鐵香,譜文稱“由布經(jīng)加秩同知,授奉政大夫”。又以譜末所記族弟何裕承的最后官職“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為線索,經(jīng)查《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七)》,“以詹事府詹事何裕承為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銜”[1]冊39:42147的時間,是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據(jù)此推知,該譜的撰書時間應(yīng)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及以后。
四世祖 溪山公
諱宗政。□榮祿大夫。行實載禮部侍郎章瑄志。原配王夫□。瘞王家山。繼配潘夫人。合瘞眠牛山。
五世祖 直庵公
諱昶,字文輝。贈榮祿大夫。行實載戶部侍郎鄭紀(jì)志……
《簡譜》載:何氏四世祖溪山公何宗政、五世祖直庵公何昶,均贈“榮祿大夫”。此史料有誤。何宗政和何昶均為儒生,但未曾登科及第,皆因子孫何詔而貴。據(jù)《明史》志第四十八《職官一》云:封贈“一品,三代四軸。二品、三品,二代三軸。四品、五品、六品、七品,一代二軸。八品以下流內(nèi)官,本身一軸”,“曾祖、祖、父皆如其子孫官”,“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升授資政大夫”[2]志48:1736。明嘉靖八年(1529年),何詔擢南京工部尚書,屬正二品官階,累授資政大夫,故其父、祖兩代,亦被累贈“資政大夫、南京工部尚書”。明張璧《南京工部尚書贈太子少保何公詔墓志銘》[3]卷52:67、清《山陰峽山何氏家譜》(殘本)[4]可證。
六世祖 石湖公
諱詔,字廷綸。弘治己酉舉人,丙辰進士。工部主事、郎中,永平、永州知府,廣西參政,福建布政司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直隸提督紫金等處,工部侍郎,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太子少□□榮祿大夫,賜祭葬,崇祀鄉(xiāng)賢。行實載大學(xué)士張璧志。原配唐夫人。瘞容山。繼配孫夫人。合瘞西扆山。次子鰲,字巨卿,號沅溪。癸酉舉人,丁丑進士。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刑部尚書。太子少保,授榮祿大夫。鰲子景麟,號瑞泉。廣西柳州府知府。
《簡譜》載:六世祖石湖公何詔,歷官“工部主事、郎中,永平、永州知府,廣西參政,福建布政司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直隸、提督紫金等處,工部侍郎,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太子少保,授榮祿大夫”。譜中的部分職銜表述不夠完善。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六部”有南、北之分,其中南“六部”均加“南京”二字;北“六部”則不加。明張璧《南京工部尚書贈太子少保何公詔墓志銘》顯示:何詔考取進士后,初授“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簡稱應(yīng)作“南京工部主事”[3]卷52:56。最后兩任官職應(yīng)為“南京刑部尚書”和“南京工部尚書”[3]卷52:66?!逗喿V》“六世祖石湖公”條下記及何詔之妻,僅見原配唐氏和繼配孫氏。經(jīng)查王畿撰《何母沈夫人行狀》,何鰲之妻沈氏,“事石湖公及唐、孫、郭三夫人”[5],說明何詔繼妻尚有郭氏。對此,何詔后裔、清何壽章浙江鄉(xiāng)試《朱卷》中記有“氏郭,以子(何鰲)貴,誥封太夫人”[6],亦可資證。《簡譜》“六世祖石湖公”條下,所述何詔次子何鰲職銜中有“授榮祿大夫”,不確。據(jù)明李本《資政大夫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沅溪何公鰲墓志銘》,應(yīng)改稱“資政大夫”[3]卷45:41。該條下所述何鰲之子何景麟,官“廣西柳州府知府”,不實。據(jù)王畿《何母沈夫人行狀》云:何鰲夫婦育有三子,長子景麟,“以蔭授官前軍都督府經(jīng)歷,先夫人卒”[5]。王畿與何鰲同為王陽明弟子,又系兒女姻親,故對何景麟之官職不應(yīng)記錯。
七世祖 峽峰公
諱鎬,字周卿。授通議大夫。行實載祭酒周文燭志……次子景星,字子瞻,號梅湖。前軍都督府都督、浙江總兵官,授榮祿大夫。
八世祖 近峽公
諱景昂,字子抑。蔭生。前軍都督府都督,贈通議大夫。行實載主事徐緝志……
《簡譜》載:七世祖峽峰公何鎬次子何景星官“前軍都督府都督、浙江總兵官,授榮祿大夫”;八世祖何景昂官“前軍都督府都督”,均夸大其辭。據(jù)《明史》志第五十二《職官五》云:“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后軍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恩功寄祿,無定員。其屬,經(jīng)歷司,經(jīng)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各一人。”[2]志52:1856同書《職官一》又云:職官子孫襲蔭制度,“正一品子,正五品用。從一品子,從五品用。正二品子,正六品用。從二品子,從六品用。正三品子,正七品用。從三品子,從七品用。正四品子,正八品用。從四品子,從八品用。正五品子,正九品用。從五品子,從九品用。正六品子,于未入流上等職內(nèi)敘用”[2]志48:1735-1736。何景昂、何景星均為何鎬之子。何鎬以父何詔庇蔭“補上太學(xué),世先祿”[7]人物列傳:20,終身不仕;何景昂之子何繼高,雖有仕宦經(jīng)歷,僅授通議大夫,故何景昂作為蔭生授官,不可能如此顯赫,應(yīng)在正六品及以下。經(jīng)查清何壽章浙江鄉(xiāng)試《朱卷》,何景昂“以祖蔭任前軍都督府都事”[6],明劉棟撰《何鎬傳》稱何鎬為“前軍都督府都事景昂之父”[7]人物列傳:20。明謝丕撰《何景昂傳》亦顯示,何景昂于“嘉靖己亥授前軍都督都事”[7]人物列傳:20。三者所記完全一致,且符合明代職官制度中的襲蔭和封贈規(guī)定,應(yīng)可征信。同樣運用反推法推斷,何景星若為“前軍都督府都督、浙江總兵官,授榮祿大夫”,那么,按明制其父何鎬亦應(yīng)誥贈相同的官銜,但《簡譜》僅載“授通議大夫”。清何壽章浙江鄉(xiāng)試《朱卷》中,亦只有“誥贈中大夫、長蘆鹽運使”[6],且該職系由何景昂之子何繼高官職榮贈??梢?,《簡譜》所言何景星之官職有誤。
九世祖 泰寧公
諱繼高,字汝登。嘉靖甲子順天舉人,萬歷癸未進士。刑部主事、陜西司郎中,河南衛(wèi)輝、歸德、江西臨江、福建福州知府,長蘆鹽運司使,江西布政司使右布政使,授通議大夫……孫騰蛟,號云從。天啟辛酉舉人。河南南陽府知府,淮徐道,總督四川、湖廣,晉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封定興侯,贈中湘王,謚忠烈。
《簡譜》載:九世祖泰寧公何繼高,歷仕“刑部主事、陜西司郎中,河南衛(wèi)輝、歸德、江西臨江、福建福州知府,長蘆鹽運司使,江西布政司使右布政使”。然稽核何繼高摯友陶望齡撰《江西布政司參政泰寧何公行狀》、清何壽章浙江鄉(xiāng)試《朱卷》可知,《簡譜》對其部分職銜的記述或不盡規(guī)范,或有訛誤。如初授“刑部主事”一職,全稱應(yīng)為“南京刑部廣東司主事”[8]卷16:29。又如終至“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應(yīng)改為“江西布政司使右參政”[6]。據(jù)《明史》志第五十一《職官四》云:“布政使,正三品;參政,從三品?!盵2]志51:1840兩者職級不同,故不能混為一談。《簡譜》“九世祖泰寧公”下所載的從弟何志清之孫何騰蛟,系南明重臣、抗清名將。殉國后,南明永明王和清乾隆帝先后賜謚。關(guān)于南明永明王所賜謚號,各書記載不一:《簡譜》作“忠烈”;《明史》、清嘉慶《山陰縣志》、清何楙浙江鄉(xiāng)試《朱卷》、臧勵和等編《中國人名大辭典》作“文烈”[2]列傳168:7177,[9]卷14:68,[10-11];清王夫之撰《永歷實錄》、清計六奇撰《明季南略》作“文忠”[12-13]。筆者以為《明史》屬正史,且《列傳》部分出自清初著名史學(xué)家萬斯同之筆,可信度較高,故永明王追謚應(yīng)以“文烈”為宜;又據(jù)清《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帝為“褒闡忠良,風(fēng)示來世”[14],賜何騰蛟專謚為“忠誠”[14],并入祀忠義祠。
太高高祖 紹寧公
諱國輔,原名光邁。天啟丁卯順天舉人。贈中憲大夫。行實載通志及郡縣志。崇祀鄉(xiāng)賢……從弟斌臣,原名光宇,號和陽。萬歷辛丑進士。浙江總兵……胞侄宏仁,號書臺。丁丑進士。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胞侄襄仁,字圣襄。授驃騎將軍、臺州總兵官。從侄天爵,字子修??滴醣轿溥M士。授懷遠(yuǎn)將軍。從侄天培,號柱峰??滴醣轿溥M士,廷試武榜眼。御前侍衛(wèi)、陜西興漢鎮(zhèn)掛印總兵、正藍(lán)旗漢軍副都統(tǒng)……從侄嗣仁,號思谷。武會元。授昭勇將軍、福建總兵官。
《簡譜》“太高高祖紹寧公”下所載,從弟何斌臣“萬歷辛丑(1601年)進士”,其實應(yīng)為武進士。清乾隆《紹興府志》卷三十五《選舉志六·武進士》中,有“萬歷辛丑科”“何斌臣,山陰人,都督”[15]卷35:4之記為證;民國《鎮(zhèn)海縣志》卷十七《職官下》“閫帥”欄中,亦載有明天啟“何斌臣,字和陽,武進士,山陰人,元年任”[16]等字樣。
高高祖 素園公
諱天寵,字昭侯。崇正壬午順天第二名舉人,康熙丁未第五名進士。內(nèi)閣中書、吏部文選司員外郎。丁卯科廣東正主考,京察一等,授奉直大夫,晉中憲大夫……孫裕城,字惺庵。江西、河南巡撫。曾孫銑,河南糧道、陜西布政司使、太仆寺(此后缺行)何家莊。從弟標(biāo),字廷采。拔貢,順天副榜。陜西洵陽縣知縣。從弟其顯,字翼文。貢生。山東肥城縣知縣。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發(fā)展更注重樹立文化強國的核心理念,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而體育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具有獨特的影響力,能有效促進我國文化強國事業(yè)的進步。通過分析體育文化的價值,說明影響體育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因素,闡述了文化強國戰(zhàn)略背景下體育文化發(fā)展路徑,以此促進我國體育文化的發(fā)展,從而對我國文化強國的建立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簡譜》“高高祖素園公”下,所記從侄何經(jīng)文曾孫何銑官職“太仆寺”后,少一“卿”字,應(yīng)系缺行所致。
《簡譜》對何氏家族人物的記述,雖然存在著一些錯記、誤記和官職刻意拔高等問題,但瑕不掩瑜,整體取舍精當(dāng),內(nèi)容豐富,仍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關(guān)于山陰峽山何氏譜牒,浙江圖書館、吉林大學(xué)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雖有收藏,但均屬支譜或殘本[17]。而《簡譜》所載,則為峽山何氏家族中最為輝煌的一脈,自元至正年間始遷,至清道光年間止,歷16世,近500年。同時,該譜對部分與本支世系關(guān)系密切,且具有功名、仕歷和影響力的旁系族人,亦以胞兄弟、從兄弟、族兄弟、胞侄、從侄等方式,附列于本支世系之后,從而使整卷譜牒簡而不繁,經(jīng)絡(luò)分明,一目了然。該譜作為編撰氏族簡譜的典范,其歷史文獻(xiàn)價值不言而喻。
峽山何氏瓜瓞延綿,枝繁葉茂。已遷居外地的族屬姑且不論,僅寓居紹興而知名者,除《簡譜》所載何裕堂一支外,至少尚有四支:一是何惟杰(字漢三,號達(dá)甫)支。始祖何良三→高高祖何永錫→高祖何德源→曾祖何天林、本生曾祖何天杓→祖何蘭汀→父何逢辰。旁系從略。該支系在清乾嘉年間曾出過何蘭馥、何蘭汀、何惟烈等進士。詳見清同治四年(1865年)補行咸豐辛酉(1861年)并壬戌(1862年)恩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何惟杰《朱卷》,卷末署“世居紹興府城偏門外峽山村”[18]。二是何壽章(字豫才,別號蘇甘)支。九世祖何繼高→十世祖何光道→十一世祖何育仁→十二世祖何曾?→十三世祖何鼎→十四世祖何經(jīng)文→高祖何煐→曾祖何裕堃→祖何維鈞→父何澂。旁系從略。該支系在清代出過不少名宦、鄉(xiāng)賢、文學(xué)家和金石家,幾乎每世均有著作多部傳世。何壽章本人系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進士,著名書畫篆刻家。詳見光緒十九年(1893年)癸巳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何壽章《朱卷》,卷末署“世居偏門外峽山村,現(xiàn)住五云門內(nèi)觀音弄。”[6]三是何謹(jǐn)順(字巽甫,號鐵琹)支。五世祖何經(jīng)文→高祖何?!婧卧3恰婧谓稹负闻?。旁系從略。該支系中的何煟、何裕城父子,為清乾隆時治水重臣,《清史稿》有傳[19]列傳112:10860-10862。詳見清咸豐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進士何謹(jǐn)順《朱卷》,卷末署“世居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之峽山村”[20]。四是何秉常(字子良,號云汀)支。高祖何師吉→曾祖何其棟→祖何光熊→父何士祁。旁系從略。該支系中的何士祁為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進士,官至松江府知府,政績卓著。工書畫。藏書之富,甲于江浙。詳見清咸豐八年(1858年)戊午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何秉?!吨炀怼罚砟┦稹笆谰悠T外峽山村”[21]。筆者以為,若將《簡譜》與上述峽山何氏各支世系整合在一起,互相印證,即可形成一部內(nèi)容更加豐富翔實的峽山何氏族屬譜牒。
《簡譜》中涉及的有些何氏名人籍貫,歷史文獻(xiàn)中存在不同說法。如《簡譜》撰主何裕堂的高高祖何天寵,為明末清初人,“生平著述甚富,尤長于詩”[15]卷61:17,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進士。《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稱其為“順天府宛平縣人”[22]冊3:1565,但在清乾隆《紹興府志》[15]卷61:17、清嘉慶《山陰縣志》[9]卷15:32中均有傳,說明是一位因科考而曾寄居順天宛平的峽山何氏族人。又如何騰蛟,《明史》、清乾隆《貴州府志》、清計六奇《明季南略》等均稱貴州“黎平衛(wèi)人”[2]列傳168:7171,[13],[23];而清嘉慶《山陰縣志》則稱“本山陰人,以戍籍貴州黎平衛(wèi)”[9]卷14:67;民國《紹興縣志資料》第一輯說得更具體:“何氏居峽山后五傳,而其族漸盛,分為九支,其遷徙他省縣者亦不一。有名希文者,當(dāng)明之中葉,因事戍貴州黎平府五開衛(wèi),中湘王騰蛟即其裔也?!盵7]氏族上:22《簡譜》將何騰蛟附于九世祖泰寧公從弟何志清之后,則進一步表明,何騰蛟的祖籍在山陰,而且是山陰峽山何氏族人。再如清早期名宦、詞人何鼎,《簡譜》稱“湖南靖州籍”;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何鼎在河南長葛縣知縣任上纂修《續(xù)修長葛縣志》成,所作《序》中亦自署“楚南何鼎”[24];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何洤《朱卷》明確記載:十二世祖何曾?,即何鼎之父,始“入籍湖廣”[25],成為靖州人。《簡譜》中稱何鼎官至“浙江嘉興府知府”。按清代“外任官在本籍五百里內(nèi)者回避”[19]圣祖本紀(jì)三:264之規(guī)定,亦可反證山陰峽山為其原籍。又據(jù)清光緒《嘉興府志》卷四十二《名宦一》載:何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任嘉興知府,“治嚴(yán)肅,絕苞苴”[26],但一年后即被降職。因貧無以歸里,只得僑寓禾城,卒葬茶禪寺(俗呼三塔寺)后。何鼎遺令子孫回籍山陰峽山,故清《從政觀法錄》卷二十《總督管河南巡撫何煟》中,稱何鼎之孫何煟為“湖南靖州人,入浙江山陰籍?!盵27]再如清道光朝大臣何裕承,即《簡譜》撰書者何裕堂族弟。清何壽章鄉(xiāng)試《朱卷》稱“從曾叔祖裕承,入籍河南祥符縣”[6];《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稱何裕承為“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22]冊4:2434。何裕承之子何樞,在清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進士《朱卷》上,亦自署“河南開封府祥符縣附生,民籍”[28],并載其八世祖為何光道、七世祖為何能仁、六世祖為何嘉奕、高祖為何儼、曾祖為何經(jīng)愉、祖為何綸錫、父為何裕承。追根溯源,證之《簡譜》,足以表明何裕承為山陰峽山何氏族人。因此,《簡譜》為我們進一步澄清部分遷居、寄居于外地的何氏名人原籍、祖籍及其族屬關(guān)系,提供了重要而確鑿的依據(jù)。
《簡譜》與方志記載人物的側(cè)重點不盡相同。《簡譜》主要載錄譜系族人的姓名、字號、科名、宦歷、遷徙及葬地等;方志人物列傳則突出傳主生平事跡和成就影響。兩者雖立足點不同,但卻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就《簡譜》而言,峽山何氏在科名仕歷上,歸納起來呈現(xiàn)出“四多”:一是“尚書多”。有明代南京工部尚書何詔、刑部尚書何鰲、南明兵部尚書何騰蛟、清代兵部尚書何煟等。其中的何詔與何鰲,還是“父子尚書”和“父子少保”。明陶望齡撰《江西布政司參政泰寧何公行狀》贊曰:何詔、何鰲“父子世卿,貴盛于是,峽山之何聞天下”[8]卷16:28。二是“進士多”。有父子進士:何詔與何鰲、何裕承與何樞等;兄弟進士:何天寵與何宏仁、何天爵與何天培等;祖孫進士:何繼高與何天寵、何宏仁等。三是“武官多”。有南京后府署都督僉事、浙江總兵何斌臣,驃騎將軍、臺州總兵何襄仁,懷遠(yuǎn)將軍何天爵,陜西興漢鎮(zhèn)總兵、正藍(lán)旗漢軍副都統(tǒng)何天培,昭勇將軍、福建總兵何嗣仁,游擊將軍何嘉玥,驃騎將軍、溫州總兵何天敘,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廣東廉州鎮(zhèn)總兵何偉,驃騎將軍、寧波總兵何嘉勛等。四是“入祀鄉(xiāng)賢多”。有何詔與何鰲父子,何繼高與何國輔、何宏仁祖孫,何煟與何裕城父子,何嘉祜等。
《簡譜》所載何繼高,是明代萬歷年間的清官廉吏。明萬歷《紹興府志》卷三十二《選舉志三·舉人》中稱“何繼高,詔之孫,順天中式”[29]。清康熙《紹興府志》《山陰縣志》、清嘉慶《山陰縣志》等,均沿襲前說,只字未改。其實據(jù)《簡譜》,應(yīng)為何詔曾孫。對此,陶望齡撰《江西布政司參政泰寧何公行狀》中,有“峽峰公,沅溪公伯兄也,蹈禮慕義,不樂仕。至子近峽公,始以祖蔭參佐軍府,仕八月而卒于官。配沈淑人,提四歲孤奉喪南還,即公也”[8]卷16:28數(shù)語,亦可資證。
《簡譜》所載何天爵和何天培,是清早期紹興兩位極其難得的兄弟同榜武進士。但清康熙《紹興府志》卷三十七《選舉志七·武科》中,僅有“何天培,山陰人”“何天爵,山陰人”[30]各6字。清嘉慶《山陰縣志》卷十五《鄉(xiāng)賢三》,將其附于《何光紳》傳后,云:“天爵、天培同登康熙丙辰武進士。天爵,字子修,任廣東大埔營游擊,剿撫兼施,巨寇葛登標(biāo)等皆傾心歸附。天培,榜眼,御前侍衛(wèi)。任浙江提督中軍參將,戢兵愛民,有輕裘緩帶風(fēng)?!盵9]卷15:24民國《崇明縣志》卷十《職官·名宦二》云:“何天培,字子厚,浙江山陰人??滴醭?,以一甲二名武進士為御前侍衛(wèi)。十七年,任奇營游擊。曉暢軍務(wù),性寬厚,而治兵甚嚴(yán)。尤工書,遒婉法晉人。暇則閉閣觀書如文士。”[31]《簡譜》所記內(nèi)容雖不多,但仍可作如下補充:何天爵和何天培系峽山何氏第十一世。何天爵所授官職除“廣東大埔營游擊”外,尚有“懷遠(yuǎn)將軍”。何天培號曰“柱峰”,系“廷試武榜眼”,所授官職除“御前侍衛(wèi)、浙江提督中軍參將”外,尚有“陜西興漢鎮(zhèn)掛印總兵、正藍(lán)旗漢軍副都統(tǒng)”。因此,《簡譜》豐富了這兩位科舉名人的履歷。
《簡譜》所載的何天寵,中舉時間有二說:一說為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見清康熙《紹興府志》卷三十五《選舉志三·舉人》[32]卷35:65。二說為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見清康熙《山陰縣志》卷二十《選舉志二》[33]、清乾隆《紹興府志》卷三十二《選舉志三·舉人上》[15]卷32:70。考取進士的時間亦有二說:一說為“康熙乙未(1715年)”,見清乾隆《紹興府志》卷六十一《人物志廿一》立傳[15]卷61:17。二說為“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見清嘉慶《山陰縣志》卷十《選舉二》“進士欄”[9]卷10:11?!逗喿V》作“崇正(禎)壬午順天第二名舉人,康熙丁未第五名進士”,與清康熙《山陰縣志》、清乾隆《紹興府志》、清嘉慶《山陰縣志》記載相一致,應(yīng)予置信。《簡譜》中提及何天寵“授奉直大夫,晉中憲大夫”之語,還為我們認(rèn)定峽山村明代建筑擂鼓臺門的主人提供了新證。1987年5月,筆者曾對該臺門作過調(diào)查記錄,據(jù)村民口口相傳,系明何詔故居,何鰲早年亦曾居住于此。臺門正廳原掛有“尚書第”“中憲第”等匾額。其中“尚書第”匾的歸屬早已清晰,毋庸置疑。今據(jù)《簡譜》,“中憲第”匾亦可坐實為何天寵所有。因此,擂鼓臺門可認(rèn)定為何詔、何鰲、何天寵等名人故宅。
《簡譜》所載的何嘉珝,清嘉慶《山陰縣志》卷十五《鄉(xiāng)賢三》有傳云:“何嘉珝,字玉羽,天寵子。諸生。遍歷名山大川,得句輒為人傳誦。歸與越中諸名士結(jié)詩巢于石帆、宛委間。著有《玉笥山集》?!盵9]卷15:56僅46字,主要記述其文學(xué)成就。而通過《簡譜》,還可充實以下內(nèi)容:何嘉珝,號潔堂,又號笥山、兼山、鶴衣,系峽山何氏第十二世。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恩貢,官內(nèi)閣典訓(xùn)館纂修、浙江湖州府長興縣教諭,授修職郎。紹興諸暨籍清官余縉為其岳父。
《簡譜》所載的何宏仁,系陶望齡外甥,明末忠臣。其名據(jù)《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獲悉,本作“何弘仁”[22]冊2:1309,到了清朝,因避乾隆帝弘歷名諱,才改為何宏仁。
《簡譜》所載清早期名宦何嘉祜之名,清邵廷采撰《何侍御傳》、清雍正《浙江通志》、清悔堂老人錄《越中雜識》、《紹興縣志》等不少文獻(xiàn)寫作“何嘉祐”[34-37],有誤。佐證有三:一是《清實錄·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九十九載: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戊子,湖廣道御史何嘉祜疏言,天下蕩平,皆賴皇上一人功德所致”[1]冊4:1244之句中,作“何嘉祜”。《清實錄》作為編年體史書,相對嚴(yán)謹(jǐn),可信度較高。二是清康熙《紹興府志》、清乾隆《紹興府志》、清嘉慶《山陰縣志》有傳,均作“何嘉祜”[32]卷50:28,[15]卷50:34,[9]卷15:19。三是古人起名取字常意義相關(guān),且多以典故取字。何嘉祜,字子受,號定莊。名中的“祜”字,《康熙字典》解釋:“《說文》:福也?!稜栄拧め岇铩?厚也。疏:祜者,福厚也?!对姟ば⊙拧罚菏芴熘??!抖Y·禮運》:是謂承天之祜?!盵38]802“受”字,《康熙字典》解釋:“《說文》:相付也?!队衿罚旱靡病!兑住ぜ葷罚簩嵤芷涓??!对姟ご笱拧罚菏芴熘??!盵38]96何嘉祜名、字中的“祜”和“受”字,均源于典籍,互相關(guān)聯(lián)。宋末元初紹興籍學(xué)者徐天祜,字受之,其名與字的出處亦同此。因此,《簡譜》為何嘉祜之名的正確書寫,起到了勘誤作用。另,清雍正《山西通志》卷八十《職官·巡鹽御史》下,稱何嘉祐(祜)的科第為“進士”[39],失實,應(yīng)以《簡譜》所記“順治丁酉順天副榜”為準(zhǔn)。
《簡譜》中還有不少人物的履歷,如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舉人何天敘、明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武舉人何偉、明末清初武會元何嗣仁、康熙間貢生何師儉、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恩貢何起瀛、山東肥城縣知縣何其顯、湖州府長興縣教諭何嘉珝等,在正史和相關(guān)省、府、縣(州)志中多記載不全。而《簡譜》恰好彌補了方志記載的遺漏,同時也進一步折射出其所蘊含的歷史價值。
此外,《簡譜》在書法藝術(shù)上亦值得稱道。該譜的撰書者何裕堂,雖系峽山何氏家族的普通文人,名不見經(jīng)傳,但書法功底卻非同一般。綜觀其書,落筆迅捷,從容不迫;結(jié)體秀勁,骨力內(nèi)含。既具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小楷代表作《漢汲黯傳》風(fēng)韻,又融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筆意。因此,該譜亦可作為一件書法藝術(shù)品來欣賞。
譜牒與國史、方志一起,構(gòu)成三座歷史“大廈”?!逗喿V》雖只有短短1 560余字,但卻提綱挈領(lǐng)地記述了山陰峽山何氏最具知名度、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支系,是該族從元末至清中期近500年歷史精華的濃縮,具有很高的含金量。當(dāng)然,《簡譜》也同古代眾多譜牒一樣,因封建社會光宗耀祖的心理使然,難免出現(xiàn)一些杜撰、夸大祖先官職和訛誤等現(xiàn)象。為此,本文在梳理、評估該譜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也對譜中存在的問題逐一進行???,力求還原其真實面目,從而為進一步研究紹興名人家世、村落文化以及明清科宦制度等提供更加翔實可靠的史料,使譜牒的利用價值實現(xiàn)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