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燕
(重慶市酉陽縣板橋鄉(xiāng)中心小學校 重慶酉陽 409800)
客觀地講,學校教育的價值是讓學生擁有知識、見識,讓學生能夠在“厚積薄發(fā)”中產(chǎn)生質(zhì)變與量變。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育者,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就要堅持實施核心素養(yǎng)教育,進而展現(xiàn)教師的教育個性,在語文教學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元素、生活元素,進而促使小學生生成感知能力,讓小學生能在一次次的言語交際過程中,學習語言,學習情感、思想,學習生活。對于新時代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才能應用自己的感官感知世界,才能放開思緒、敞開心扉,生成語文素養(yǎng)。我們只有做出改變,將核心素養(yǎng)教育目標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學才能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相比其他教育者,筆者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教書匠”。在筆者看來,能夠成為合格的“教書匠”,說明教者的專業(yè)能力已經(jīng)可以得到學生的肯定。我們要讓學生在每一次的學習活動中都有所收獲。教材對我們而言已經(jīng)不是簡簡單單的由文字組成的課本,而是有個性化的思想、個性化情感的人文性的資源。只有成為合格的“教書匠”,我們才能在引領(lǐng)學生完成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我們的學生需要擁有什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給予學生的往往是比“文字”豐富得多的內(nèi)容。例如,在學習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關(guān)于守株待兔故事的動畫短視頻,通過動畫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要總想著不勞而獲這一道理,從而引導學生要好好學習,最終才能有所收獲。筆者認為這種氛圍中的小學語文教學才是“本色化”的。[1]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往往會將學生定位成“聽話”的好孩子,但卻很少將孩子定位成能夠“主動學習”的好孩子。在這種認知中,我們往往放不開手,學生只能“傾聽”,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并不相信小學生擁有學習能力。在筆者看來,“雛鳥不振翅就永遠學不會高飛”,學生“不經(jīng)歷風雨就只能是溫室中的花朵”。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放開手,讓小學生參與“先學后教”的學習活動,形成信息素養(yǎng),擁有學習方法,進而轉(zhuǎn)變?yōu)榭梢运鸭?、整理、統(tǒng)計、反思應用學習資源的學習者,成長為“雄鷹”“大樹”。例如,教師可通過設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對資料進行收集,還可基于學生興趣對教學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像收集與課文有關(guān)的小故事、圖片等等。不論哪一種預習方式,都能使學生更加關(guān)注課文,加深對課文的認識。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詹天佑”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詹天佑這個人以及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愛國熱情,教師可讓學生課前收集整理與詹天佑相關(guān)的資料,包括其生平、名言、人物故事、圖片等,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詹天佑,從而在心中形成一個清晰的人物形象。在人們的認知中,小學生“聽不懂大道理”,所以學習時只需要能“記住”就好。在貫徹核心素養(yǎng)教育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轉(zhuǎn)變對學生的看法。此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小學生其實比我們想象中要有能力得多,他們是可以學好小學語文的。[2]
小學生有小學生的特點。在筆者看來,小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會展現(xiàn)出自己的想象力,就會不斷產(chǎn)生好奇心,進而調(diào)動思維,采取行動來完成學習任務。由此可見,學習興趣的生成是促使小學生轉(zhuǎn)變?yōu)橹鲃有詫W習者的基礎(chǔ)。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對小學生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例如,小學課文大多比較生動有趣,且篇幅短小,還有許多童話故事、寓言故事?lián)诫s在其中。這些生動有趣的課文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適當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鍛煉孩子的閱讀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教學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去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讓學生去思考“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會怎么做、從角色中得到了那些啟發(fā)”等問題。其實,學生不僅需要在數(shù)學學習中不斷的“問問題”,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也要不斷的“問問題”。這樣一來,學生才能調(diào)動自己的全部能力來完成學習任務,進而形成核心素養(yǎng)。[3]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應該和知識的教學目標放在同樣的位置上。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是:德育教育目標、生活常識教育目標、審美教育目標。畢竟我們培養(yǎng)的是未來的建設者,他們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主要成員,他們需要擁有“生活能力”,能夠在點點滴滴的學習活動中擁有生活見識、幸福感?;诖?,我們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要將審美教育作為主要內(nèi)容之一。例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要注重感受作者的精神信仰和文章中作者要傳達的人文情懷之美。在學習文章《日月潭》時,作者對日月潭是這樣描述的,“日月潭很美,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湖水碧綠,湖中央有個美麗的小島,叫光華島。清晨,湖面上飄著薄薄的霧”。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將自身深厚的感情寄托到了文章當中。作者對日月潭和臺灣的整體維護體現(xiàn)了作者的愛國情懷和維護個人和國家尊嚴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
綜上所述,在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主要目標之一,通過對學生的內(nèi)在生成影響,對學生的未來進行預設,幫助學生不斷地從“量變”轉(zhuǎn)變?yōu)椤百|(zhì)變”,進而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