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廷云,梅 宇,朱立飛
(三門縣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浙江 臺州 317100)
近年來,腎臟疾病的發(fā)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1]。腎臟疾病發(fā)病早期因缺乏特異性的表征而不易檢出[2]。未經(jīng)對癥治療的腎臟疾病可誘發(fā)多種合并癥且難以根治,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3]。本研究探討生化與免疫檢查指標對判斷腎損傷的臨床價值,以期為臨床早期診治腎臟疾病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三門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腎臟疾病患者100例,均符合診斷標準[4],排除免疫疾病和血液病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齡43.2±2.5歲;腎小球疾病30例,腎病綜合征8例,糖尿病腎病15例,高血壓腎病6例,腎炎25例,尿路感染9例,腎囊腫7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者知情同意。
1.2 實驗室檢查和評價標準 取患者中段尿液混合均勻后行尿常規(guī)檢查、尿紅細胞位相檢查、免疫檢查和生化指標檢查。采用免疫學檢查進行尿蛋白定性檢測以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免疫球蛋白A/M等指標。在免疫學檢查的基礎上,評估腎小管、腎小球的早期癥狀,以判斷受檢者的腎小球濾過屏障功能是否受到損傷,主要檢測指標為尿蛋白;腎小管損傷的主要檢測物質為低分子蛋白、腎小管脫落的抗原物質以及上皮細胞的蛋白酶。采用微量白蛋白(mALb)與肌酐的比值進行分級,比值在0~3為1分,屬于正常范圍;比值>3為2分,存在腎臟疾病[5]。檢出率(%)=(2分患者例數(shù)/總患者例數(shù))×100%[6]。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生化指標中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α1-微球蛋白(α1-M)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分別為39.12±27.11 U/L、28.11±19.78 mg/L、0.71±0.52 mg/L,免疫球蛋白(IgA和IgM)分別為2.68±0.26 g/L、1.65±0.35 g/L,均高于正常水平。生化聯(lián)合免疫檢查腎臟疾病的檢出率為94.0%,免疫檢查的臨床檢出率為72.0%,生化聯(lián)合免疫檢查的檢出率高于免疫檢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檢測方法檢出腎臟疾病情況(n=100)
腎臟作為人體主要生理器官之一,功能受損將影響多種生理功能,體內(nèi)也會出現(xiàn)各種病癥。而該疾病因早期癥狀不明顯及患者的認識不足極易被忽視,導致早期無法確診而嚴重影響到患者后期的治療[7]。很多腎病只有無癥狀血尿和/或無癥狀蛋白尿,如何早期、準確地檢查出腎臟疾病對臨床治療及預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臨床上對腎臟疾病診治方法以生化檢測和免疫檢測為主。免疫檢查主要是對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如LgM、LgA蛋白、肌酐和尿微量白蛋白等進行測定,可觀察到患者腎小球初期受損情況及檢測出腎小球過濾等功能衰減狀況[8]。生化免疫檢查以免疫檢查為基礎,對患者進行肌酐檢測,腎小球與腎小管受損檢測 ,指標NAG、α1-M和β2-M含量檢測等。血清肌酐濃度的變化和腎小球功能有關,患者腎臟受損,肌酐濃度會顯著升高,腎小管損傷,患者尿液中會檢測出低分子量蛋白、抗原性物質及上皮細胞產(chǎn)生的酶[9]。近些年生化免疫檢查技術不斷發(fā)展提高,操作更加簡便、快速,臨床檢出率不斷提高,已逐漸取代生化檢查與免疫檢查[10-11],且對腎臟疾病早期診斷具有極高的價值,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2]。
本研究中,以mALB與肌酐比值作為腎病診斷的指標[13],結果表明,生化聯(lián)合免疫檢查臨床檢出率為94%,顯著優(yōu)于單純的免疫檢查臨床檢出率72%。由此可知,本研究患者所采用的生化免疫檢測對腎臟疾病臨床診治檢出率較高。因此,生化免疫檢查能為腎臟疾病早期的診斷及后期的治療提供較有效的科學依據(jù),應在腎臟疾病的臨床診斷中加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