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曾慶南 程 平 余 林
(江西省林業(yè)科學院 南昌 330032)
竹筍被譽為“美味山珍”,其營養(yǎng)和藥用價值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重視和認可。雷竹(Phyllostachysviolascens)作為中國傳統的優(yōu)良筍用竹種[1],筍味鮮美、出筍早、經濟價值高,近30年來持續(xù)熱銷,鮮筍供不應求,江西省東北部地區(qū)的種植也正在如火如荼地發(fā)展[2]。由于雷竹不是江西的鄉(xiāng)土竹種,在江西的生理、生長特性與原產地有一定的區(qū)別,加之氣候和立地條件不同,其生產季節(jié)存在著較大差異。為此,在江西省種植面積較大的弋陽縣開展了雷竹覆蓋生產適宜條件的試驗,以期為農戶科學發(fā)展雷竹生產提供指導。
試驗地位于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馬安村江西省林業(yè)科學院筍用竹試驗基地內,地理位置為東經117°13′27″—117°37′45″,北緯28°3′55″—28°46′55″。林地為農田改造而來,坡度小于5°,土層深厚、疏松,土壤為紫色土、微酸性。試驗林分分別于2009年、2010年、2012年造林,覆蓋時的竹齡為4~6年。
采用L24(31×42)正交試驗設計[3],設置首次覆蓋林齡(A)、覆蓋時機(D)及覆蓋物清除時間(L)3個因素,共24個處理(表1、表2),每個處理面積為667 m2,對始筍期、筍期長、年度產量和3年累計產量進行監(jiān)測分析。試驗連續(xù)進行3年。
1)地溫監(jiān)測。用探桿插入式數顯溫度計插入林地深約30 cm處測量并記錄土壤溫度(地溫Tg),測量時間為上午10∶00。于林地覆蓋前、覆蓋完成當日測量,覆蓋完成后第2 d開始連續(xù)測量10 d;當Tg連續(xù)5 d升幅低于1 ℃后每3 d測量1次。
表1 正交試驗設計因素及水平
注:Tt為最高氣溫,Tl為最低氣溫。
表2 L24(31×42)正交試驗安排
2)林地覆蓋。林地澆透水后,采用分層覆蓋法,即底層使用發(fā)熱材料、上層使用保溫材料進行覆蓋[4]。同一處理、同一地塊,2 d內完成覆蓋工作。
3)竹筍采挖。覆蓋后第3 d開始觀察林分出筍情況,自第1次采挖到竹筍起,每天采挖并記錄筍產量,直到筍期結束;同時記錄覆蓋后至第1次出筍的天數(始筍期)和至出筍結束的天數(終筍期)。
4)覆蓋物去除。當達到覆蓋物去除條件便開始施工,同一處理、同一地塊,5 d內完成清除工作。
應用DPS數據處理系統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試驗各處理的統計結果見表3。
不同年份之間各處理對始筍期的影響有一定差異性(表3),其中2016年始筍期最長、發(fā)筍最慢,各處理之間出現了一定的變化;2017年發(fā)筍最快,各處理間分異性也不大。2018年始筍期水平處于2個年份之間,高于2016年、低于2017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3年間的氣候差異造成的。
從各因素不同水平對始筍期的影響看(表3、圖1):首次覆蓋林齡(A),以A3處理發(fā)筍最快,其中又以2017年發(fā)筍最快,4年生林分始終處于較低水平。覆蓋時機(D)的4個水平之間差異較大,2016年以D4處理發(fā)筍最快,其次為D1;2017年以D2處理最快,其次為D1和D3處理。2018年以D1處理最快,其次為D2處理;3年均值則顯示,D1處理為最快,其次為D4處理。在覆蓋物清除時間(L)的2個水平中,以L2始筍期較短,這是由于驚蟄前去除覆蓋物后,林分能正常萌發(fā)春筍并生長成竹,保障了林分結構的穩(wěn)定性,進而對下一年的始筍期造成影響。
圖1 試驗因素與水平對雷竹始筍期的影響
表3 不同處理的筍期及筍產量統計
極差分析結果顯示(表4),A3、D1、L2始筍期較短,是林地覆蓋出筍最快的處理,初步定為縮短始筍期的最優(yōu)組合;而A2、D2、L1始筍期較長。進一步方差分析表明,3個因素各水平對始筍期的影響有一定的差異性,其影響從大到小依次為L(P=0.21)、D(P=0.66)、A(P=0.88),但因素間均沒有達到顯著水平(P>0.05)。
表4 不同處理對始筍期影響的極差分析 d
同一處理各年度間筍期長短差異不大,以2016年較短、2017年較長,2018年的筍期長介于兩者之間,這可能與2018—2019年冬季長時間降雨有關。2016—2018年3年間,同一年度各處理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從各因素不同水平對筍期長短的影響看(表3、圖2):林分年齡(A)對當年筍期長短的影響較小,以A3處理較長,A2處理最短,這個規(guī)律與對始筍期的影響規(guī)律一致,即A3處理發(fā)筍較快、筍期較長,而A2處理發(fā)筍較慢、筍期較短;覆蓋時機(D)對筍期長短的影響,分化成2類,以D1、D4處理較長,D2、D3處理較短,且以D1處理最長,可見高溫覆蓋或地溫覆蓋,都有利于延長筍期。這與對始筍期的影響規(guī)律不太一樣;覆蓋物清除時間(L)以驚蟄前4 d去除覆蓋物(L2處理)筍期較短,林地覆蓋后地溫上升導致林分生理變化、出筍,覆蓋物去除后竹筍生產停止、筍期結束,直接決定了筍期持續(xù)時間。
圖2 試驗因素與水平對雷竹筍期時長的影響
極差分析結果顯示(表5),A3、D1、L1處理的筍期較長,而A2、D3、L2處理的筍期較短。進一步方差分析表明,3個因素各水平對始筍期的影響有一定的差異,其影響從大到小依次為L、A、D,其中因素L達到了極顯著水平(P=0.00),因素A(P=0.199)、D(P=0.330)均沒有達到顯著水平。
表5 不同處理對筍期長短影響的極差分析 d
各處理間差異較大,覆蓋第2年產量最高。2018年江西省冬季雨水多,從2018年10月中旬開始直至試驗結束,試驗地一直處于久雨不歇的狀態(tài),江西全省雷竹生產大幅減產,部分林分竹鞭腐爛、林分枯死,在這種情況下,試驗林分仍保持了較高的產量水平。
分析顯示(表3、圖3),年均竹筍產量和3年累計竹筍產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均出現在A因素下,以A3處理最高,竹齡越大,產量越高,這與對始筍期、筍期長的影響一致。驚蟄前去除覆蓋物(L2處理),產量更高,這與對始筍期影響的規(guī)律完全相反,由此可知,竹筍產量與筍期長短之間并非存在正相關關系。因素D各水平對竹筍產量影響的差異性較因素A、L小,其中以D2處理最高、D3處理最低,D1、D2、D4處理間相差不大。要揭示各因素之間對筍產量的影響,可能還需結合產量的推移及覆蓋物種類和用量等來分析。
圖3 試驗因素與水平對雷竹筍產量的影響
極差分析結果顯示(表6),A3、D2、L2處理產量較高,而A1、D3、L1產量較低。進一步方差分析表明,3個因素各水平對始筍期的影響有一定的差異性,林分年齡對年度竹筍產量的影響高于其他因素,其影響從大到小依次為L(P=0.62)、A(P=0.96)、D(P=0.29),但均沒有達到顯著水平。
表6 不同處理對年均竹筍產量影響的極差分析 kg/667m2
1)本試驗顯示,林齡為6年時開始覆蓋生產的林分,對始筍期、筍期長短、年度產量和3年累計產量的影響均表現出較好的效果,可見造林后急于覆蓋,不一定能取得較好的產量和經營效益。因此,可將林齡6年(A3處理)定為最佳覆蓋林齡。
2)地溫和氣溫對始筍期、筍期長短的影響與對筍產量的影響不一樣。在較高氣溫時(D1處理)開始覆蓋,始筍期較早、筍期也較長,但竹筍的產量卻沒有D2處理的高,可見過早覆蓋(如部分地區(qū)10月就開始覆蓋)并不是一個較好的選擇。覆蓋起始溫度的選擇對于竹筍產量和經營效益有較大的影響。從本試驗來看,選擇在連續(xù)5 d最高氣溫降至低于20 ℃、地溫降至低于10 ℃(D2處理)時開始覆蓋,年度產量和持續(xù)產量較好。因此,在實際生產中要實現較快發(fā)筍、長時間產筍,選擇D1處理開始覆蓋,要實現較高產量則選擇D2處理開始覆蓋。
3)覆蓋物清除時間對當年的竹筍產量影響不明顯,但影響留筍養(yǎng)竹,進而影響林分結構。為此,本試驗安排于驚蟄前清除覆蓋物(L2),符合雷竹生理和生長特性,為雷竹春筍生長和留筍養(yǎng)竹提供了有效的時間和空間,在確保林分結構穩(wěn)定的同時可有效提高林分生產力。
4)綜上所述,A3D1L2組合發(fā)筍較快、產筍時間較長,A3D2L2竹筍產量較高,推薦為江西省雷竹林地覆蓋生產的2個最優(yōu)組合,在實際生產中可根據不同的生產目的進行選擇。
5)各處理間3年累計竹筍產量差異性不大,但是不同時期,竹筍價格差異較大,進而影響竹林的經營效益。因此,對于林分的經營效益,還有待于對產筍時間和生產效益進行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