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萍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博文小學,浙江 紹興 312300)
教育部曾明確規(guī)定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個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一到三年級的小朋友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思維的形成過程中也容易面對很多困難,這需要老師經常引導同學們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深度學習這一概念是相對于淺層學習提出的,淺層教育是要求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在考試中能夠寫出正確答案即可;深層教學則是要求孩子們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對這些內容產生自己的理解,并按照這一規(guī)律主動吸收新的內容,并將全部內容在腦海中串聯(lián)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通過這種授課方式能夠幫助小學生形成獨立完整的思維,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雖然在教材中做出了很多的調整,但是由于教師長時間采用相同的授課方式進行知識的處理,導致很多老師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教材的變化,一方面想要給班級成員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學習環(huán)境,另一方面又不能夠很好地掌握重點內容的連貫性,導致課上出現(xiàn)老師不清楚自己講解到教案中的哪一步,學生也跟著云里霧里地學習,無法區(qū)分課上哪些內容是需要自己掌握的。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們習慣性將自己擺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進行教課,忽略了在座各位同學的感受,教師的知識面和知識深度較高,站在從教者的角度則認為所有的知識不存在難理解的地方,但是同學們是首次接觸這些內容,內心既好奇又忐忑,會對大人習以為常的事物提出很多自己的疑問,若這時老師的情緒略微有些煩躁,孩子們會因此對老師產生恐懼心理,最終導致在課上師生間配合程度較低。由于最近呼吁廣大教師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多老師會刻意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即便現(xiàn)在的情形不適合小組討論,還是要在課上強行插入這種活動,彰顯出課上同學們對所學的知識十分感興趣。這種形式主義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們的真實發(fā)揮,最終失去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語文的學習離不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介紹?,F(xiàn)在的課堂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在課上只專注于生字和段落的介紹,要求班級成員概括文章大意,而忽略了學習這本書最初的目的,小學生的天性是會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感到好奇,在這種情況下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但課上只是機械地完成各種目標,同學們只會對這門課程產生厭煩情緒,最終抵觸這門學科。面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這種問題,老師們決定通過介紹文章的知識背景,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文章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感情,在了解故事背景之后再展開具體的學習過程。例如在介紹《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文章時,首先在課上進行提問:同學們有沒有自己動手種過樹呢?在種樹的過程中需要準備什么工具呢?孩子們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展開思考,需要樹苗、水桶、干凈的水和一些泥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鏟子。之后可以介紹我國植樹節(jié)的由來,讓孩子們體會到種樹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的意義。之后引入今天的正題:“在通讀文章之前,我們有必要正式地介紹一下中國優(yōu)秀的領導人鄧小平先生,他的具體事例同學們可以在課下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深入了解,同學們需要記住,一國兩制這一偉大構想就是由鄧小平先生提出來的,他對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人物,在1987 年來到了北京天壇和當時的小朋友們共同種下了一棵樹。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事情具體的經過?!蓖ㄟ^簡單的背景和人物介紹,孩子們會在心中給今天學習的內容下定義,同時也會對種樹的具體情況感到好奇。在課上采用這種方式,能夠培養(yǎng)孩子們橫向思維的發(fā)展,了解我們中國的歷史,愛國精神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這也印證了深度學習的意義,通過自己對學科的理解,將新的知識融入到自己已經掌握的內容當中,帶著自己的思維和感情學習這篇文章。文章中會出現(xiàn)很多生字,這也是這堂課所要完成的任務,同學們根據(jù)圖片上的動作將這些動詞記憶下來,最終熟練掌握。不僅學到了相關人物的知識,還完成了課上應該完成的目標,提高了班級整體的效率。
三年級的學生應該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夠通過一篇文章找到值得自己欣賞的好詞好句。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會讓學生朗讀全文,之后概括文章的大意。對于寫景類的文章最后會讓同學們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這樣寫突出了景色的什么特點;對于描寫事物的文章,老師會提問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件物品對作者有怎樣特殊的含義。這種常規(guī)問答極大地限制了班級成員的思維發(fā)展,形成固定的問答模式,在考試中一經變化,學生就不知道該如何作答了。老師們在發(fā)現(xiàn)了問題后選擇換一種方式引導孩子們主動思考。例如,在學習《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這篇短文時,首先讓孩子們清楚,這是一篇描寫事物的文章,短文的中心是楊梅。在了解中心之后請班級成員朗讀課文,思考在文中詳細介紹了與楊梅有關的什么特點,梳理短文的結構。利用這種目的性較強的方式引導學生尋找文章中的重點,鍛煉小朋友們的思維形成能力,根據(jù)教師的提問給短文建立一個大的框架,通過再次閱讀向框架中進行補充。在讀短文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首先描寫了楊梅的外觀: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先是淡紅的,隨后變成深紅……這一系列都是對楊梅的外觀描寫,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介紹了楊梅的口感,這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框架,作者首先介紹了自己最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其次介紹了楊梅的外形,最后介紹了楊梅的口感。大的框架梳理清楚后,同學們再次閱讀文章,將描寫楊梅外觀和口感的形容詞抄寫下來,標出自己不認識的詞,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文章結構和基礎知識梳理清楚后,帶領著孩子們體會文章中用到的好詞好句,培養(yǎng)班級成員對這些優(yōu)美詞句的積累。在這種方式中,無形間鍛煉了班級成員的自學意識,培養(yǎng)了他們對所學內容建立框架的思維,滲透了深度學習的理念。
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課本中的內容與我們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也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學習語文不僅是學習白話文,還要對文言文進行簡單的介紹。在最開始接觸文言文時,同學們會覺得里面的生字晦澀難懂,尤其是通假字和一詞多義,孩子們很容易記混。為了給將來的基礎做鋪墊,從小學開始就可以對文言文的學習打好基礎。例如在學習《守株待兔》這篇文章時,首先請班級成員回憶,在我們所聽過的寓言故事中,守株待兔講了什么內容。教師要鼓勵小朋友們在課上表現(xiàn)自己。孩子們在腦海中回想自己印象中的故事,簡單的表述就是有一個人一天在森林中偶然碰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樹樁子上,之后他便一直認為自己還會碰到這樣的好事,于是日日守在上次兔子撞死的地方,最終沒有等來兔子,還被周圍的人嘲笑。有了故事做基礎,老師請學生翻看課本,將自己所了解的故事與語文中短短幾行文言文做對照,將班級成員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中分工合作,將文言文用現(xiàn)代漢語進行翻譯,并借助工具書將自己不認識的字查清楚,再結合課本中給出的注釋,了解文言文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之后小組討論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之處,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是采用文言文更能表達清自己的意思還是用白話文簡便。在小組的分工合作中,同學們能夠發(fā)現(xiàn)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能夠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看待問題,細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將自己的想法及時地分享,既鍛煉了孩子們的交際能力也拓展了小組間成員的思維,同時將現(xiàn)代文化與古代文化進行結合,之后由老師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同學們及時做好筆記,并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老師最后總結的內容出現(xiàn)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從而帶動班級整體進步。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十分長遠的過程,在小學階段就應該讓孩子們打好基礎,通過深度學習這種思維在課堂的滲透,孩子們能夠利用自己的好奇心,積極主動地尋找未知的知識,在課上通過背景知識的補充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最后通過小組分工合作與交流,思考書本中和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在課堂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