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形成機制探析

      2020-01-09 16:59:48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政治情感大學生

      朱 芊

      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形成機制探析

      朱 芊

      (南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當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和政治參與中,逐漸形成對政治制度、價值體系、政治信念的情感認知、意識歸屬以及行為趨同。共同促進了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和效能。要遵循大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大學生情緒情感特點,從思想趨同、行為趨同和體驗整合入手,引導大學生政治信念的取向,在課堂上講好中國故事;聚焦大學生政治觀念的共識,在實踐中培育政治意識;拓展大學生政治活動的參與,在知行中形成政治信仰。

      大學生;政治認同;心理機制;行為機制

      政治認同是人們對于國家的制度體系、運行機制及其政治價值的普遍認可與共識。一個擁有普遍政治認同的國家,也必然是一個社會政治秩序高度穩(wěn)定和合法的國家。當代大學生作為政治價值承載、傳播的重要主體,對其政治認同的形成機制以及教育對策進行研究是非常迫切的,本文從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問題的運行機制入手,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對大學生在趨向實現(xiàn)政治認同目標過程中的內在動力、外部環(huán)境、心理結構要素及主客觀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和作用展開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對策及實施路徑。

      一、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內涵界定

      (一)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概念及內容

      弗洛伊德從心理學的角度最早使用認同這一概念,他把認同理解為一種與他人角色互換的思維模式,通過潛意識里對他人的模仿,達到心理上的一致性。認同就是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1]。弗洛伊德的闡釋表明認同是個人與他人或社會保持一致的過程,在對榜樣進行效仿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情感的歸屬,是個體之間相互依存,接受外部環(huán)境變化,主客體之間相互融合的過程。

      大學生政治認同是大學生群體通過某一種社會角色和政治身份,在參與社會政治生活時,產生的情感、意識歸屬,對一定的價值理念、政治實體以及政治信念的認可和由此引發(fā)的行為趨同和體驗整合。從內容上看,政治認同一般表現(xiàn)為社會成員在價值體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制度(政體、政策、職能)、政治實體(國家、民族、政黨)、政治信念(思想、理論、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達成的共識。在我國現(xiàn)行的政治體系下,作為重要社會群體的大學生,其政治認同指向的情感認知和歸屬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擁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持。

      大學生要實現(xiàn)其作為社會成員的政治生活,就離不開一定的政治認同。雖然社會成員各自的政治地位、政治立場和政治標準不盡相同,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的利益沖突、需求程度不盡相同,但政治認同在文明推進中已經成為人類社會調節(jié)利益關系的高級方式和手段。大學生政治認同作為現(xiàn)實政治實踐中的一種,其動態(tài)運行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政治體系宣傳其政治治理及價值的合理合法效果,反映了政治整合的成敗。大學生自身權益在政治體系中的滿足程度也決定著該群體政治認同與否、認同什么類型的政治內容、認同到何種程度等方面的問題。

      (二)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價值及意義

      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有效培育不僅是落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踐形式,也是凝聚價值共識和整合利益訴求的重要手段,它直接關系到黨的領導以及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否后繼有人,直接關系到我國政治體系的穩(wěn)定以及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直接關系到我國民族復興戰(zhàn)略以及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成敗與否。

      大學生政治認同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命力延續(x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種理想信念的具體實踐,本質上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打造成為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通過價值理念內化于人們的精神生活并樹立起共產主義信仰,維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社會秩序,在思想意識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文化的情感認知和行為趨同,服務于新時代的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支柱在于將經典理論與中國現(xiàn)實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的實踐能量以及廣泛認同,大學生作為政治參與的重要主體和儲備力量,在社會政治領域凝聚廣泛的政治認同,毫無疑問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命力延續(xù)。

      大學生政治認同保證了政治體系的合法性和穩(wěn)定性。“公民對國家制度和執(zhí)政黨的認同和支持,是一個國家政治得以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也是現(xiàn)代政治的要求,是一種可以維系和鞏固政治穩(wěn)定的重要政治資源。如果缺乏基本的共識,政治系統(tǒng)將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狀態(tài)?!盵2]大學生政治認同是公民政治認同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們對執(zhí)政黨的擁護和支持保證了國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常運轉的接續(xù),政權性質不會發(fā)生質的變化。政治體系合法化也需要以政治認同為基礎,每位社會成員都高度認同政治體系中的價值、法律、政策,政府各職能部門按照規(guī)范和程序高效地開展活動,才能保障政治體系的良性循環(huán)。在政治認同基礎上,大學生無論是加入一定的社會組織還是以個人方式對自己的政治訴求進行表達,都要通過合法的渠道來實現(xiàn)。

      大學生政治認同反映了社會的政治發(fā)展水平。人類社會政治進步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政治發(fā)展,這是國家政治體系趨向合理化的必然途徑[3]。國家政治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相關社會群體政治認同感不斷提升。大學生作為重要的政治認同主體在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實踐過程中,政治潛能不斷被挖掘,在追求民主、效率、秩序這些政治發(fā)展的基本目標時,必然要求權力主體對自己的政治訴求進行兌現(xiàn),最終形成能夠滿足成員政治權益、具有充分保障性的政治體系。這是大學生融入政治實踐的必要過程,也是政治體系運轉的必然規(guī)律,兩者相互融合反映了大學生作為一定政治認同主體與政治體系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也決定了大學生政治生活的基本內容。

      二、大學生政治認同形成機制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把“機制”釋為:“泛指一個工作系統(tǒng)的組織或部分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痹谛睦韺W領域,機制一詞使用頻率較高,常指產生某一心理現(xiàn)象的生理基礎、心理結構和過程。大學生政治認同產生與形成的機制是大學生在政治參與中通過心理、意識和行為的邏輯遞進,逐漸形成對一系列政治制度、價值體系、政治信念的情感認知、意識歸屬以及行為趨同,這個過程以利益關系為基礎,以實踐本質為核心,反映著內在動力、外部環(huán)境、心理結構要素及主客觀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和作用。

      (一)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動因分析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盵4]這句寫在《政治學》一書中的話是早期人類社會對人與政治關系的經典描述。這一命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政治性,為從政治性出發(fā)研究人類的社會活動奠定了基礎。18世紀法國百科全書派首領狄德羅則認為:“人會隨著自身的發(fā)展從個體狀態(tài)進入到社會狀態(tài),隨后他會制定出各種原則和法令,成為掌握權力的管理者和統(tǒng)治者,而這些制定出的原則,可以從人們手中獲取到盡可能取得的一切利益,人們會把這種人稱為‘政治上的人’?!盵5]狄德羅己經初步揭示了人怎樣從自然人到社會人再到政治人的演進過程。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盵6]

      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自然要生活在一定的政治關系中。人的政治屬性同樣也是人的基本社會屬性,人天生離不開政治生活。進入階級社會,人類社會生活史就是政治生活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類所面臨的許多問題都演化成政治問題,人類生存與發(fā)展都和政治產生密切聯(lián)系。人來到世間,社會就賦予人一定的政治性,并使其參與政治生活,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大學生群體作為一定的社會成員在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所處的位置之后,必然要完成和實現(xiàn)其社會化過程,真正成為一個特定社會中的一員,為一定社會所接納[7]。在這種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大學生通過政治認同的方式,將逐漸了解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權利和價值,感受生存的意義。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動因來源于個體社會化的必然需要以及個體利益和價值的切實實現(xiàn)。

      認同的動機主要源于個體社會化的需要,也是個人趨同他人、與社會保持一致的需要。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必然主動或被動地受到政治社會化的影響,在既有的政治體系中,形成一系列確定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價值、政治理念等,在實踐中完成情感與意志的外化,形成政治服從行為對現(xiàn)有政治體系進行有效維護。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是其所處的家庭、校園、社會的特定政治環(huán)境同其主觀能動性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內化”和“外化”的過程。就其實質和目的而言,大學生逐漸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他們作為一類具體政治主體在情感意志中形成政治認同的系統(tǒng)過程。

      政治認同是調整利益關系的最高形式。馬克思在論述人的活動目的時說,“人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8]。作為人們社會生活的延伸,政治生活是社會交往中處理利益關系的最高形式。不同于早期人類社會私權利的自我保障機制,現(xiàn)代社會中個體權利的實現(xiàn)依賴于一系列政治規(guī)則的制約。大學生通常都會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尋找符合其心理預期和價值理念的政治機制。當既有的政治體系可以滿足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的權益需求時,他們也會對這樣的政治體系予以充分的認可和支持。

      由于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的,處于社會中的個體總會在情感、思想、行為等各個方面對一定的組織產生依賴感。大學生群體在政治實踐中不斷完善自身的政治認同:對一定政治體系的認同增大自身權益實現(xiàn)的可能性。同時,在政治實踐和認同中實現(xiàn)趨同和歸屬,完成對某種政治價值的追求。但是,如果大學生群體的利益追求受阻和價值抉擇困惑時,在政治層面上將會影響其作為政治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構建及運作的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取向。

      (二)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過程演進

      從過程上看,認同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綜合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反映人們在實踐基礎上通過理性反思而形成的心理共鳴與行為共識,本質上是人們在價值體系上保持一致性以及某種情感與意識的歸屬感[9]。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認同形成過程在“本能反應”的基礎上不斷受到理性反思的影響,道德、價值以及外在的政治環(huán)境等多因素的作用,為個體抉擇價值提供主觀標準。大學生作為重要的群體,在其政治認同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對自身是否屬于某個群體的歸屬感認識,另一方面是在群體內部消除情感障礙,獲得群體反饋,滿足自我期待。這個過程反映著大學生在政治認同中對信息有獨立的分析和評價,形成個體價值體系和意識,進而呈現(xiàn)給外部世界。

      政治認同是一個心理過程。在這個進程中,認同主體在表現(xiàn)上會呈現(xiàn)不同的層次和狀態(tài)。主體依存是基于利益實現(xiàn)和權利保障的需要,表面上服從或認可。主體認可在認知的基礎上情感和意志發(fā)揮作用,出于對政治體系的歸屬情感把自己看作是體系的一部分支持。主體內化是將自己與政治體系的價值觀以及行為規(guī)范相一致,形成體系化的政治意識,在日常行為過程中實踐這種價值觀。不同的政治狀態(tài)體現(xiàn)著政治目的的差異性,利益推動下主體會出現(xiàn)依存心理,歸屬情感趨同促進了主體認可,主體內化則標志著需求上升為對政治價值的追求。

      大學生群體在政治認同中的主體屬性和認同活動受到外部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基礎性因素可以被歸納成認同主體的心理結構,包括情感、意志以及基礎的認知和情緒等。研究發(fā)現(xiàn),認同主體的性別、年齡、個體差異等生物特征結構,其中性別因素將導致政治參與和政治情感的顯著差異,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出男性的政治參與積極性一般會高于女性,但在政治情感方面,女性對執(zhí)政黨的認同度更有優(yōu)勢;認同主體自身的知識水平、生活經歷以及相關技能等社會經驗結構方面,很明顯文史哲學科的學生對于社會歷史和政治有著更加全面的了解;大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理想信念、意愿行為等個性傾向結構有影響,其中政治面貌對大學生的影響最為顯著[10]。

      通過以上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大學生已有的政治情感、理念、態(tài)度都會對政治認同的實踐產生作用。英國著名社會學家斯賓塞在對一些政治現(xiàn)象進行細致觀察后提出,先天具備的個人品質以及后天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性格特點,遠比其他因素重要[11]。人們通過不同媒介接收信息、觀點時,會不約而同地趨同于自己價值體系相一致的信息,盡力避開與自己尖銳對立的觀點[12]。與認同主體政治情感和觀點相左的信息和規(guī)范,將難以得到其認可。大學生群體評價政治體系的依據在于能否在現(xiàn)實的政治實踐中達成他們所期望的政治目標以及實現(xiàn)的程度,這也是推動后續(xù)政治活動的經驗基礎。只有兩者相互協(xié)調,才能共同推進政治活動的持續(xù)發(fā)展,形成穩(wěn)定的政治認同狀態(tài)。

      (三)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心理機制和行為機制

      從形成機制上看,大學生的政治認同不僅具有心理-行為的明晰邏輯演進,也是個人認知、情感變化、行為動機以及態(tài)度確立的動態(tài)實踐過程,是隨著外部環(huán)境的多領域變化而不斷變遷的社會性活動。

      認同活動中的形成機制包括心理機制和行為機制兩個方面。心理機制是指在大學生政治心理中的認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激勵、導向、內化、能動四重環(huán)節(jié)使大學生形成政治認同。行為機制是大學生個體通過系列政治活動促進情感認知,在實踐中不斷構建與價值體系相一致的執(zhí)行機制,形成行為趨同。在發(fā)揮主觀能動的基礎上,大學生將情感與體驗互相融合,依據實踐經驗不斷將價值反饋至外部環(huán)境,形成一體化的認知結構,并以此為基礎推動個人的行為發(fā)展。

      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機制可以分解為三個環(huán)節(jié):思想趨同、行為趨同和體驗整合。這也與主體行為的啟動階段、執(zhí)行階段以及反饋階段互相對應,在心理情感和外部行為實踐上形成了一體化的機制。

      心理機制。英國著名學者貝特·漢萊密在研究中指出,“認同主要包括三個層級,即群體認同、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13],在獲得認同的過程中尋求歸屬感。當主體融入某個群體有了信任體驗,進而通過這類群體在參與社會中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同,并且從內心深處激發(fā)出自我認同,對后續(xù)的政治參與產生積極影響。政治認同心理通常包括政治認同心理過程(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行為)和政治認同個性心理傾向(政治需要、政治態(tài)度、政治理想、政治信念)。認同的心理機制是由個體需要引發(fā)了認同的心理動機,對來自外界的信息進行選擇和梳理,以情感溝通的方式,依靠于行為的表達而進行。大學生作為一類辨識度相對較高的社會群體,接受了長期、系統(tǒng)、規(guī)范的科學知識和道德教育,因為相似的學習、生活經歷以及在認知心理上的趨同性,容易產生較高的歸屬感。通過與同輩在集體生活、集中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相互影響,潛意識中形成群體認同,并在認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過程中獲取一種群體歸屬感,通過體驗整合最終形成主體的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并以這種身份參與到社會政治生活中去。

      行為機制。政治認同是特定主體在政治活動中進行的一系列實踐,是主體在思想意識上產生認知趨同的過程,同時也是政治對象自覺接受政治制度約束的行為過程。相較于心理范疇的政治認同所強調的“歸屬感”,行為機制下的政治認同是認同主體基于一定的利益而發(fā)生的主動性選擇活動,是認同主體轉化政治意識的具體行為過程。大學生群體對政治體系形成的不同情感偏好、意識傾向,切實影響著他們的政治行為選擇。這既是認同主體對政治對象的認知過程,也是其確認自身政治元素,支持一定政治體系的行為過程,體現(xiàn)著主客體之間相互轉化。大學生群體從自身利益和需要出發(fā),有方向、有目標地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將一種政治心理傾向和態(tài)度,轉化為一種確切的政治行為和政治活動。作為一種政治領域的實踐活動,大學生政治認同同樣需要具備基本的要素。除了行為主體及認同客體之外,大學生政治認同還包括明確的認同目的,具體認同形式以及相應的認同結果。認同目的是認同主體所依據的政治理念、政治價值及一定的利益需要;認同形式是認同主體參與一定的政治體系及其運作過程的各種方式和手段的總和,需要積極配合政治體系的實際需要,采取系列的政治行為表達對政治體系的支持;認同結果是認同主體參與政治認同活動所產生的效果,體現(xiàn)著政治認同目的的實現(xiàn)程度。

      三、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對策和途徑

      當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和政治參與中,通過心理和行為的邏輯遞進,逐漸形成對一系列政治制度、價值體系、政治信念的情感認知、意識歸屬以及行為趨同。在認知的提升中,大學生群體由外界價值的被動引導逐漸轉化為主動尋求精神升華,探索政治信仰,并由此展開認同構建??梢姡\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促進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內化和外化是對大學生開展政治認同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盡管現(xiàn)實中,不可能所有的大學生都明確自己的政治信念和信仰,但作為社會化的人必然有著對心理歸屬、行為趨同、自我認同的要求。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任務,就是要讓大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正確而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觀念以及政治信念的重要性,在多元化的價值觀并存的現(xiàn)實中,認同和選定自己的政治立場、觀念和信仰。

      (一)引導大學生政治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必須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14]。

      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而科學的政治信念。要提升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實效,就是要從重視大學生政治認知的過程入手,尋求心理共鳴與行為共識,激發(fā)他們在價值體系上保持一致性以及政治情感與意識的歸屬感。結合學理的、知識的、批判的反思,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標準保持政治認同上的一致,在課堂上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大學生政治信念的取向。

      講事實才能說服人。教師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邏輯順序,將大學生個人的發(fā)展同國家、民族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起來,引導大學生對政治制度的選擇進行積極思考,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過程中體現(xiàn)個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tǒng)一。通過展示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建設成就,有效激發(fā)大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情感認同。

      講形象才能打動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無論是第一時間調用軍艦接回身處戰(zhàn)火威脅中的國民,還是雷厲風行地啟動中老緬泰四國聯(lián)合執(zhí)法機構調查湄公河事件;無論是團結一心在冰災、火炬?zhèn)鬟f受阻等不利因素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還是眾志成城全國一心援助幫扶遭遇汶川大地震的同胞,這些應對重大突發(fā)事件的能力都充分展示中國自信的大國擔當與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原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有充分的信心和實力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

      講情感才能感染人。作為工人階級領導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富強。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重大的民生政策、政治改革措施如農業(yè)稅減免、義務教育、社保醫(yī)保政策、基層民主制度等充分說明全面小康正在逐步變成現(xiàn)實,中國貧困人口已經減少了7.9億人,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15]。

      講道理才能影響人??茖W的信仰不是源于主體自發(fā)的思想意識和樸素的道德情感,而是建立在對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認知之上[16]。中國選擇在發(fā)展中高舉馬克思主義理論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因為馬克思主義體現(xiàn)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同時又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從無產階級的立場出發(fā),維護人民利益,努力實現(xiàn)理想的社會制度。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之所以能夠穩(wěn)步推進,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就在于黨在實踐中堅持政治信仰的純潔性、保持凝聚力,堅定地向共產主義目標前進。

      (二)聚焦大學生政治共識

      在情感認知的基礎上,要加強關于政治信念基本知識的教育,要做到信仰教育與知識教育相結合,使大學生對于政治體系的構建、運行和規(guī)律有一般的了解。當他們以一種科學的視角來認識和看待政治信念時,他們在政治認同上就有了一定的認識論基礎,形成基本的辨別力,正確認識社會政治現(xiàn)象,提升政治素養(yǎng),更好地適應社會的政治生活,自覺抵制西方政治理念的滲透。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關注大學生在政治參與中權利訴求的表達是否充分,利益實現(xiàn)的渠道是否暢通,政治實踐形式是否完備,從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出發(fā),對這個社會群體的具體特征予以詳細考慮,將更多的重點放在提升女生、農村學生以及理科生的政治制度認知度上來,最大限度地凝聚大學生的政治共識,全員參與、全方位、全程提升大學生的政治意識。

      西方學者關于政治認同的研究顯示,如果在教育情景下進行主流敘事,則可以大幅度地減少偏見,保持認同的一致性[17]。要多層次開展黨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的基本經驗教育,開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18]。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以及1978年以前的中國作對比,用事實生動展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在各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突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這種通過事實分析比較的話語建構,以一種客觀有力、不可辯駁的方式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勢所在,提升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意識歸屬。

      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有其特有的形成機制,從認知心理的趨同性和認知意識的歸屬性上看,集中的學習、集體的生活、類化的交往極易在潛意識中形成群體認同。通過同輩認可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大學生在體驗整合中形成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聚焦大學生的政治共識,還需要積極發(fā)揮朋輩教育在提升大學生政治意識方面的能動作用。

      朋輩教育是指在朋友或者同輩的群體中,不同成員因交往的親密性或價值觀的相似性而逐漸產生的系統(tǒng)化、非組織的教育體系,屬于自我教育的一種類型。這種教育形式的實施主要是通過朋輩之間的親密程度來調節(jié)的,成員之間通過彼此間的思想吸引和行為約束來保持言行上的一致性。大學生個體在進行自我政治價值選擇時,朋輩的主流觀點將被當成重要參考,以期與群體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來獲得群體友誼和價值認同[19]。政治面貌為黨員和共青團員的個體有著更明顯的政治認同感,這也充分說明了精英成員的政治認同積極影響著其同伴成員的政治認同。

      (三)拓展大學生政治參與

      并不是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會進行政治參與,學者西德尼·伏巴針對七國展開研究后指出,比較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有可能參與到政治活動當中[20]。據此,大學生更易成為態(tài)度積極的政治參與者。我國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有著較高的認知程度,表明他們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高度認同,對政治系統(tǒng)高度肯定。但客觀來看,大學生的實際政治參與度對比政治信任度而言相對較低,政治參與中的政治價值判斷與實際行動的統(tǒng)一性不高,容易造成政治參與的“知行偏差”。

      從“政治人”的理性選擇和“成本——收益”原則來看,主體總是以較低的成本來獲取較大的收益并選擇最佳方案。在判斷自身是否需要參與政治活動時,大學生會考慮時間、精力、機會等成本的投入問題以及參與行為是否能夠有效推動公共政策朝向有利于自身及群體利益的方向發(fā)展。從政治參與實踐情況看,干部競選、投票選舉、加入政黨、網絡參政以及請愿、游行、集會、信訪等活動是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其中比例較高的是參加黨政團組織的大學生活動以及投票選舉[21]。這兩種參與形式都是在學校或相關部門的組織下開展的。因此,可以通過拓展政治活動渠道等方式鼓勵大學生的參與,包括豐富政治參與實踐形式、暢通利益訴求表達機制以及降低主體付出經濟成本。學校是對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最具影響力的場所,也是其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各種各樣的大學社團為大學生參加非正式政治活動提供了平臺,社團實踐可激發(fā)大學生的政治情感,提高政治意識歸屬,穩(wěn)固政治信仰效果。在參與政治實踐過程中,大學生政治決策能力得以鍛煉,在與社團成員的交流、互動過程中,大學生政治訴求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借助網絡媒體平臺的積極作用,引導大學生以網絡方式參與社團活動,降低學生政治參與的時間、機會、經濟成本,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提供物質和技術保障,探索實體組織與虛擬組織相結合,線上、線下高效互動的良性政治參與新模式。

      [1] 車文博.弗洛伊德主義原理選輯[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375.

      [2]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59-160.

      [3] 王仲田.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7:238.

      [4] 亞里士多德.吳壽彭,譯.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65:7.

      [5]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7:34-35.

      [6] 中央翻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7] 劉建軍,曹一建.思想理論教育原理新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2.

      [8] 中央翻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9] 馮宏良.信仰,認同與話語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的三個重要維度[J].教學與研究,2014,(6):48-55.

      [10] 戴建波.90后大學生政治認同實證研究——基于湖北七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6,(7):106- 107.

      [11] 赫伯特·斯賓塞.張宏暉,胡江波,譯.社會學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9.

      [12] 肖·納奇拉什維里.金初高,譯.宣傳心理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31.

      [13] 梁麗萍.中國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7.

      [14] 張爍.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N].人民日報,2019-03-19(01).

      [15] 王虹彥.文化扶貧:新時代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J].國家治理,2019,(3):34-43.

      [16] 溫紅彥.談信仰[J].思想理論教育,2011,(12):1-5.

      [17] Hammack P L. Identity as burden or benefit? Youth,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the legacy of political conflict[J]. Human Development, 2010, (4): 173-201.

      [18] 高萍.大學生形勢政策觀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19] 李若衡.朋輩教育在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評論,2013,(4):81-83.

      [20] 格林斯坦,波爾斯比.竺乾威,周琪,胡君芳,譯.政治學手冊精選(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95-302.

      [21] 戴建波.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湖北四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教育評論,2015,(11):85- 89.

      An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ZHU Qian

      (Marxist college, University of Nanhua, Hengyang 421001, China)

      In social practic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rough the logical progress of psycholog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gradually form emotional cognition, consciousness belonging and behavior convergence of a series of political systems, value systems, political beliefs. That promotes the form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llow the law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grasp the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 with ideological convergence, behavior convergence and experience integration, guide th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beliefs, tell good Chinese stories in class, focus on the consensus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concepts, cultivat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n practice, exp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form political beliefs i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mental mechanism; behavior mechanism.

      G415

      A

      1009-9115(2020)02-0125-07

      10.3969/j.issn.1009-9115.2020.02.024

      南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專項課題(2018SZZX05)

      2019-05-21

      2019-10-20

      朱芊(1980-),女,湖南衡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校對:孫尚斌)

      猜你喜歡
      政治情感大學生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友谊县| 苗栗县| 孙吴县| 嘉峪关市| 松桃| 七台河市| 汶川县| 开封县| 鹤壁市| 若羌县| 高清| 舟曲县| 泽州县| 龙门县| 乌恰县| 延长县| 华宁县| 天柱县| 合作市| 汨罗市| 平果县| 彝良县| 平南县| 叙永县| 邹城市| 荆州市| 徐闻县| 普兰县| 襄樊市| 鹿邑县| 长葛市| 灵璧县| 昌图县| 山丹县| 乐平市| 山阴县| 安康市| 诏安县| 西林县| 年辖:市辖区|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