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梅
(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江蘇 南通 226000)
傳統(tǒng)的教師全批全改、精批細改作文的方法和觀點,是一種單向性活動,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加重了語文教師的負擔。再加上作文講評時學生被動接受,使得作文教學費時費力,高耗低效。21 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評改作文的習慣和能力,是時代的需要,是高效學習的需要,也是減輕教師負擔、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有效途徑。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評改作文前,我首先從思想上著手,講述古今中外名人改文的故事:賈島“推敲”出名句;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經(jīng)典……使學生認識到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都會在修改上下功夫,明白“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道理。其次,引導學生通過鑒別“原稿”和“修改稿”的差異,感受到修改后的實際效果,讓他們收獲成功的喜悅。另外,對學生改后的作文,我在批改時要給予適當?shù)牡鹊谏壴u價,批改的學生評語同樣給予適當?shù)脑u價,優(yōu)秀的評改可以為自己的作文加分,這也能更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呂叔湘先生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中關于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談到“最重要的兩點,其一是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二是關于語文教學的任務: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而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過程中,教師示范是連接教法與學法的橋梁。
在對學生進行了動員之后,我選擇不同性質的幾篇作文,安排作文課上師生共同修改一段話或一篇文章。出示范文后,我和學生一起用修改符號修改。如這個描寫人物外貌的片段:“我的小表妹大約兩歲左右,胖得像頭小豬,紅得像猴屁股似的小臉蛋上,有一雙水靈靈的眼鏡,由其逗人喜愛的,是她那張伶俐的小嘴。小辮兒朝天翹著,粉紅色的發(fā)帶在頭上一顛一顛的,像兩只飛舞的彩蝶?!蓖ㄟ^指導,讓學生明白如何修改錯別字,如何修改用詞不當、表意不確切,如何修改標點符號,如何修改句子顛倒,如何寫建議。有時出示班上學生寫的優(yōu)秀的習作,直接做范文,引導他們?nèi)绾螌扅c評,如何寫眉批、總批。通過教師的示范,不斷給學生授之以漁。
接著,再用范文引導他們?nèi)绾稳ジ鶕?jù)習作要求判斷學生習作立意是否準確、新穎,中心是否明確,選材是否圍繞中心、是否典型,結構凌亂與否。剛開始,學生有些茫然。幾次指導與實踐后,自己也能摸出點門道了,有的還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葉圣陶先生認為,所謂能力不是一會兒就能從無到有的,只有歷練到成了習慣,才算有了這種能力。
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范文引路后,我試著讓學生先嘗試互改《生活筆記》。俗話說得好:“一人智短,二人見長。”于是,我先是讓兩個人改同一篇文章,首先讓學生找錯別字,然后畫好詞好句,并寫明欣賞的理由,接著找文章中的病句和有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提出修改建議,寫好眉批,最后給文章寫上總批,并簽上批改的兩個人的姓名。少數(shù)覺得批改有困難的同學,就和寫作好一點的同學一起批改,以提高他的認知水平。而一些有獨特見解的孩子,就讓他們嘗試一人改一篇習作。就如同教孩子走路一樣,先扶后放,從《生活筆記》到課堂作文的批改,循序漸進。學生也由一開始的放不開手腳、無所適從,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在這個修改過程中,學生要揣摩作者的命題立意、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寫作文的總批時,既要構思立意又要字斟句酌。既要講得準,又要寫得美。學生為了塑造自己在同學中的“小老師”形象,提升自己的作文成績,他們下苦功夫,認真揣摩,仔細推敲。學生相互修改作文,其實是相互學習的一個過程,潛移默化中優(yōu)化了學生的寫作思維。
學生互改作文,教師不是做“甩手掌柜”,而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在作文評改活動中的主導作用,當好“向導”,做好“指導”。學生修改作文后,教師要進行批閱,既看原文,又看修改后的內(nèi)容及批語,還看心得體會,并隨時做審閱記錄,為有針對性的講評收集素材??丛囊粤私鈱W生寫作;看批語,以掌握互評情況。書寫認真,評價公正、準確、到位,見解獨特的,紅筆圈出,評定為優(yōu)秀,給予表揚,他所得的評價分就高;對于態(tài)度不認真,評定有出入者,找其面談,指出問題所在,并鼓勵他繼續(xù)努力。教師批改完后,進行精煉的評講,主要針對此次習作中的優(yōu)缺點,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習作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p>
經(jīng)過學生的互改以及老師的改評,最后還需要學生自己消化吸收,對自己的文章重新進行斟酌。他們可以用鉛筆在作文紙邊上的空白處添加修改,也可以標注數(shù)字后在作文最后添寫。如果意見和修改人的有差異的話,可以再在一起推敲推敲。目的只有一個:將自己的文章修改成一篇優(yōu)質的文章。在這過程中,學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修改完后,再根據(jù)修改人的意見和自己的頓悟,寫出心得體會,并擇時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不斷汲取,不斷思索,不斷進步。
學生作文的得分,往往是自己作文的成績+批閱他人作文的成績+修改附加分。看著自己的進步,學生努力付出終有收獲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我發(fā)現(xiàn),通過學生的相互修改,可以讓學生由討厭作文到逐漸喜歡作文,就連平時寫作很不理想的學生,也樂意當“小老師”。學生一旦對作文產(chǎn)生興趣,就會自覺主動地投身于寫作的語文實踐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這樣,批改與寫作就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從四年級開始試驗,如此堅持了三年,做了三年的“懶”老師。這個班的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互改再自改作文,不少學生的習作水平突飛猛進,不斷在省、市里獲獎,在國家級刊物上發(fā)表文章。我和他們一起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在大力提倡語文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做了“懶”老師。讓學生互改作文,就是幫助學生學會合作,在思想碰撞中獲得發(fā)展,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教育主體、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推廣“和潤用語”的浪潮中,我又提倡學生在互改作文時注意用上合適的和潤用語,比如“我覺得這里存在什么問題,建議怎么寫更為合適”“我特別欣賞你哪一處或哪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這只是我的個人意見,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交流”等等,這樣既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體現(xiàn)了對他人的尊重,學生互相改評、交流提升的效果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