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體育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處 上海 200438)
全面依法治國給高校法治教育提出新任務。黨和國家從對全面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部署,到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宏觀規(guī)劃,都體現(xiàn)出對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都是國家依法治國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兑婪ㄖ谓虒嵤┚V要(2016—2020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等一系列關于法治教育綱領性文件的印發(fā),也說明了法治教育在法治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
培養(yǎng)時代新人目標給高校法治教育指明新方向。“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從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的戰(zhàn)略高度提出的新任務。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培養(yǎng)具備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和觀念的時代新人,也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題中應有之義。
1987年起,高校開始設立“法律基礎”課,針對大學生開展系統(tǒng)性的法治教育?!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規(guī)定,高等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要讓學生系統(tǒng)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理解法治的核心理念和原則,提高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但就當前高校法治教育情況看,面向全體在校學生的法治教育,主要還是依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一課程。盡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最新版教材已經收入了十九大最新精神和法治領域最新成果,但是總的來看,以法律基礎這一部分的內容一般只占這門課程的三分之一,即16學時。受限于課時原因,課程中法治相關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受到局限,難以觸及到深層次內容。從高校法治教育的視角來看,僅以此一門課程作為作為法治教育的主要來源,系統(tǒng)性還顯不足。
高校法治教育是具有知識性、學理性、實踐性特點的綜合性教育,需要法學專業(yè)背景的教師作為支撐。限于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學安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師團隊盡管多來源于與法學相近的學科,但并不能保證配有足夠接受過法律理論、法律實務等系統(tǒng)訓練的法學專業(yè)教師。囿于課時分配和教師專業(yè)背景的局限,法學理論以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等深層次知識難以講深講透,更難以結合相關案例深入的宣講法治思維。這樣難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導致學生對法律知識學習的獲得感不強,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信仰。
新時代高校法治教育,應對接新時代的新需求,以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根本遵循,充分尊重新時代大學生的新特點,以科學的教育理念為原則,以解決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突出問題為導向,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積極探索新時代高校法治教育的多樣化路徑,提升法治教育的育人價值。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彼颊逃c法治思想具有天然的內在一致性,因此,通過思政課這一課堂主渠道,加強法治教育,也是思政課建設中的題中應有之義。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法治工作會議上也強調,要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學校主陣地作用,扎實推進法治教育。針對現(xiàn)有的法治教育課程情況,應進一步構建法治教育的課程體系,在保留《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的基礎上,拓展授課渠道,創(chuàng)新法治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多元化的法治教育授課形式。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引入案例分析、專題討論、翻轉課堂等實踐性強、吸引力高的授課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掌握的法律知識分析問題,形成法律思維,樹立法治意識。
法治教育的最終目標之一,就是維護、保障學生多樣化發(fā)展的可能性。在我國不斷重視本科教學,加大力度打造金課的背景下,法治教育也同樣需要著力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首先,在課程講授的主體方面,可以創(chuàng)新方式,廣泛建立與司法機關、政府執(zhí)法部門、法律工作團體等的合作關系,邀請相關行業(yè)機構的工作者能夠以合作授課、專題講座等多種方式,參與到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中來,使學生獲得來自法治工作一線的最鮮活信息,更直觀地感受到法律工作。其次,在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中有機融入相關法治實踐,使大學生不僅僅是一名被動的學習者,還可以是法治教育的參與者、實踐者。比如通過組織法律志愿者活動、模擬法庭、庭審旁聽等一系列參與感、體驗感強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沉浸式的體驗,感受法律的力量和價值,從而堅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律信仰。最后,除了在法治教育課程方面加大供給,還可以舉辦形式多樣的校園法治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法治文化氛圍。如結合“憲法宣傳日”、重大法律修訂、新法發(fā)布等重要時點開展系列法律宣傳,開展校園法律援助活動、開展法治宣傳之星評選等,讓法治文化浸潤到日常的校園文化中去,促進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
如前所述,目前的高校法治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進行。該課程的授課教師多以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為主。因此,從學科專業(yè)背景看,受過系統(tǒng)法律專業(yè)教育,或具有法律相關行業(yè)從業(yè)經歷的教師較少。現(xiàn)有師資隊伍中的專業(yè)結構性不平衡問題比較明顯。因此,在師資引進時,需要有針對性的制定法律相關專業(yè)師資引進計劃,吸收專業(yè)人才加入法治教育隊伍。另外,法治教育需要注意引入社會力量。應廣泛建立與公、檢、法、律師等法律工作行業(yè)的合作,引入相關行業(yè)從業(yè)者走進學校,既補充了教師隊伍,也為學生帶來最前沿的法律實務資訊,給學生最直觀的法治工作感受。最后,要不斷強化現(xiàn)有師資的培訓,提升教師法治教育工作水平。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涌現(xiàn)重大成果,這就要求高校法治教育也應緊跟中國法治建設進程,及時在教學中反映我國法治建設的最新理論和最新成果。因此,負責法治教育的教師應當注意增強自身學習,不斷更新和完善知識體系。為了保障教師的法制教育工作能力,高校應有針對性地組織相關業(yè)務知識培訓,特別是在法治領域出現(xiàn)新的建設成果時,應及時對教師開展培訓,幫助相關教師掌握最新理論和領域動態(tài)。教師作為特殊而崇高的職業(yè)群體,本身也應當成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典范。因此,高校也應針對全體教師開展法律知識培訓,使所有教師都牢固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依法治教、依法執(zhí)教的良好氛圍,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感染人。
隨著學校法治教育的加強,學生法治意識有了明顯提升,大學生普遍具有一定的依法維權意識。但是,在遇到法律糾紛時,仍有很多學生并沒有拿起法律的武器,選擇了放棄、妥協(xié)。究其原因,很多學生缺少一定的實踐能力,時間成本也是學生很少訴諸法律的一大原因。針對這些情況,高校可以參照“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詢熱線”的形式,嘗試建立“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或“法律援助熱線”,為大學生提供法律援助服務??梢酝ㄟ^聘請社會力量和校內專業(yè)教師,專兼職結合的方式,設立法律援助崗位,處理學生的日常法律咨詢。通過為學生解答法律方面的疑惑,引導和幫助學生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而幫助大學生形成法治意識,樹立法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