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益平 楊曉明
麗水市中醫(yī)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結直腸癌(CRC)是常見的惡性腫瘤,是繼肺癌和乳腺癌之后我國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分別居于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及死亡率的第4位和第5位[1]。目前,早期CRC可通過手術治愈,術后總的5年生存率在50%左右[2]。但大部分結直腸癌患者就診時已處于晚期,喪失手術機會,只能接受姑息治療,以致其5年生存率明顯下降。筆者從事腫瘤臨床防治工作30余年,在結直腸癌的中醫(yī)藥防治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現將臨床辨治體會總結一二,闡述如下。
結直腸癌屬中醫(yī)學中“腸蕈”“便血”“臟毒”“積聚”“腸澼”“腸風”“鎖肛痔”“下痢”等范疇,《靈樞·水脹》中描述腸蕈病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惫P者綜合歷代文獻及臨證經驗,認為結直腸癌的病因多樣,但核心病機以正虛為本,癌毒痰瘀等邪為標。
正氣內虛是結直腸癌發(fā)生及傳變的內在因素,正如李中梓《醫(yī)宗必讀》所云:“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爆F代研究認為,腫瘤的發(fā)生與人體的免疫力低下,或者腫瘤細胞逃脫免疫監(jiān)視等有關[3],與中醫(yī)理論中的“正虛”具有一致性。結直腸癌病位在腸,與脾胃密切相關。脾胃主運化,升清降濁;大腸主傳化糟粕,為傳導之官?;颊哂捎陂L期飲食不潔、悲思憂恚、勞倦過度等原因損傷脾胃,水谷精微失于運化,氣血生化乏源,正氣虧虛,邪氣乘襲;脾胃虛弱,氣機受阻,氣血失和,日久導致癌毒、痰濕、瘀血內生,阻隔經絡氣血津液,蘊結大腸,從而導致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積久化熱,耗傷氣血津液,正氣損傷更甚,癌毒內盛,邪盛正衰,積漸大而體更虛,癌毒鴟張導致四處流竄,出現腫瘤惡化轉移,預后極差,終致不治。
結直腸癌的治療是一個綜合、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但總體為“本虛標實”之證;以扶正抑癌為主要原則。明代著名醫(yī)家李中梓認為,腫瘤辨治的一般規(guī)律應為:“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浸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惫式Y直腸臨證治療時均應立足于中醫(yī)辨證,分清疾病不同階段正虛邪實的偏重,合理運用扶正及抑癌治則,調和陰陽平衡,改變人體內環(huán)境,同時配合西醫(yī)放化療及手術、心理治療、食療等綜合治療,從而延長患者生存期,以達到帶瘤生存或人瘤共存之基本目的。
2.1 扶正需重視脾胃功能的恢復和重建:結直腸癌患病之本在于脾胃,扶正的關鍵在于顧護胃氣、健脾益氣,重視脾胃功能的恢復和重建,并且這一治療原則要貫穿治療的整個過程。結直腸癌早期階段,“卒然逢之,早遏其路”,應及時就診,評估病情盡早選擇手術、化療、放療等現代治療手段,積極治療,及早介入,爭取治愈及防其傳變。術后及放化療等治療后,患者多處于脾氣虧虛、余毒未清的狀態(tài),故極易復發(fā)[4]。中醫(yī)治療應注重健脾扶正、顧護胃氣,故筆者臨證時常選擇香砂六君子湯為主,辨證選擇黃精、黃芪、薏苡仁、白扁豆、白豆蔻、砂仁、神曲、炒麥芽、雞內金等藥益氣健脾除濕、和胃消食。對于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疾病進展,正氣漸衰,病久損及肝腎,出現脾腎兩虛,或脾肝腎俱虛,此時應在健運脾胃的基礎上,辨證加用滋補肝腎、益氣養(yǎng)陰等藥物,常用杜仲、仙靈脾、枸杞子、肉豆蔻、吳茱萸、太子參、女貞子、五味子、麥冬等。對于終末期結直腸癌患者,出現全身極度消瘦、貧血、精神衰頹等多臟器衰竭表現,治療原則為扶正培本,防止正氣衰竭,盡量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延長生存期,辨證采用健脾和胃、補腎健脾、滋補肝腎、溫陽補腎、益氣養(yǎng)血等方法,用藥講究藥性平和,靈活加減,脾胃健運,有助于藥物和水谷精微的吸收,增強治療效果。
2.2 抑癌則適當運用活血化瘀、利濕散結法:本病患病之標在于痰濕、瘀血、癌毒互結,阻隔經絡氣血津液,同時也是結直腸癌病灶增大和轉移的關鍵因素。因此,筆者強調在扶正健脾的同時,需根據痰濕、瘀血、癌毒之偏重,適當運用活血化瘀、行氣化濕、抑癌等藥物,多法并舉,每獲佳效。筆者強調“法從證出、藥隨法定”,臨證選藥時,活血化瘀藥善用破瘀消癥的桃仁、三棱、莪術、丹參、三七,以及土鱉蟲、鱉甲、全蝎、蜈蚣等蟲類藥,同時根據瘀血成因辨證選用行氣、補氣、溫經、涼血等藥物;軟堅散結藥如半夏、夏枯草、浙貝母、瓦楞子等;行氣化濕藥如薏苡仁、陳皮、槐花、土茯苓、苦參、蒲公英等。同時運用經現代藥理證實有一定抑癌作用的清熱解毒藥,如夏枯草、貓爪草、木芙蓉、石見穿、白花蛇舌草、貓人參、羊乳、大血藤、三葉青等。然而,臨床具體用藥時,需注意到抑癌藥物多屬攻伐類藥物,過用多敗胃氣,臨證忌攻伐太過,以有效而不傷正氣為宜,方能去病除疴。
2.3 防護上注重生活及情志調攝:筆者認為,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現代社會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包括飲食不規(guī)律、吸煙、久坐、經常熬夜、缺乏運動鍛煉等。故在藥物治療同時,應反復囑咐患者平素注意起居有常,飲食有制有節(jié),休養(yǎng)精神,適當運動,戒煙戒酒等,趨利避害,順應四時,內養(yǎng)正氣以御邪。同時,多數結直腸癌患者受疾病打擊,對疾病治療缺乏信心,出現消極、情緒低落等不良情神狀態(tài),甚至出現自暴自棄,直接影響結直腸癌病情的進展、治療效果及預后。對于此類患者,筆者強調情志療法,就診時多關懷病人,通過輕松愉快的談話來開導患者,對病人悉心回答,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正確認識,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人生觀、疾病觀,成為患者的良師益友。對于一些患者情志失常導致氣機受阻,或郁而化火,或化生痰濕瘀血、或損及臟腑,筆者常常會在方藥中加入一二味行氣解郁之品,如柴胡、芍藥、郁金、生麥芽、枳實、香附、大腹皮等。
2.4 挖掘民間驗方,擅用地方草藥:筆者多年來在運用中醫(yī)藥治療腫瘤的臨床實踐過程中,逐漸體會到一些民間驗方對于腫瘤的防治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如仙鶴草50g、紅棗30g、花生衣10g煮水當茶飲,對防治結直腸癌化療后骨髓抑制毒副反應具有確切的臨床療效。又如喜用畬藥食涼茶6g泡水服用,用于防治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出現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等脾虛氣滯癥狀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有學者對畬藥食涼茶提取物進行了藥理實驗,結果表明,提取物對腹瀉、應激性潰瘍、腸蠕動亢進有顯著抑制作用,對胃液分泌量、總酸排出量有明顯降低作用。此外,筆者認為,為醫(yī)者需有仁愛心腸,要心系患者,盡量減輕患者的負擔,特別是腫瘤患者,其家庭往往需要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而一些具有抗腫瘤作用的蟲類藥物,其價格較高,不適合長期服用。因此,筆者擅長運用草藥,特別是本地區(qū)常用草藥,如半枝蓮、三葉青、白毛夏枯草、藤梨根、石見穿、山里黃根、白花蛇舌草、龍葵、七葉一枝花、薏苡仁、靈芝等,在麗水地區(qū)均有廣泛的分布,取材方便,且多數為道地生藥材,采集炮制后使用,不僅療效較為顯著,而且便于患者長期使用。
陳某某,男,68歲。2016年9月19日初診。病史:6月余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黏液血便,每日1~3次,不成形,癥狀嚴重時伴有腹脹腹痛、下腹部墜脹不適,就診于市某醫(yī)院,診斷為直腸腺癌,行手術治療及術后同步化療治療,因需中醫(yī)藥治療而求診??滔?,患者胃納差,乏力,口干,偶有腹脹,夜寐一般,大便偏干成形,小便可,舌質淡黯、苔白,脈細。西醫(yī)診斷:直腸腺癌。中醫(yī)診斷:腸癌——脾胃氣虛、痰瘀毒內蘊。治法:健脾益氣、化痰祛瘀解毒。處方:麩炒白術12g,茯苓、黨參各15g,陳皮、木香、焦六神曲、黃芪、白豆蔻、鳳尾草、靈芝各10g,貓人參、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各30g,七葉一枝花、食涼茶、甘草各6g,白色石見穿、山里黃根、薏苡仁、丹參各20g。水煎服,每日1劑。7劑。
2016年9月26日二診,患者訴服用前方后乏力納差、便干等癥狀好轉,出現咳嗽咳痰,痰白黏,仍有口干,易疲勞,夜寐尚可,小便調,舌質淡黯、苔白,脈細。予前方去黨參,加入桔梗、浙貝母化痰止咳,太子參益氣養(yǎng)陰,續(xù)服7劑。
2016年10月8日三診,患者訴咳嗽咳痰好轉,大便干結,2~3日/次,胃納、夜寐尚可,舌脈同前。予前方加入炒決明子、生白芍潤腸通便。同時配以院內制劑扶正解毒合劑口服。此后,患者定期來我門診復診,在前方基礎上根據患者病情及時令氣候等隨癥加減用藥,并囑咐調飲食、暢情志、慎起居等,以利于病情的恢復?;颊咧两窠邮苤嗅t(yī)藥治療已2年余,生活質量良好,復查病情較為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