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榴
(南寧師范大學 廣西·南寧 530299)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我們對道德判斷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假設困境的道德問題上,研究者們更是喜歡用經典的“天橋困境”,“電車困境”等來研究道德判斷。但是正如Grafman及其他人所質疑的:這些假設的困境是否真的涉及日常道德推理神經機制的參與,是需要驗證的。謝熹瑤和羅躍嘉強調目前常用的道德研究范式缺乏生態(tài)效度,研究結果很難推廣到真實的道德場景中。李茵和徐文艷也指出理解日常生活道德判斷和行為的關鍵,往往是人們對真實困境的闡釋,而標準化的假設道德困境早已幫人們規(guī)定好了道德沖突,并沒有機會讓他們去解釋自己的處境或引入其他的考慮。然而,人們在考慮和排解真實生活中的道德沖突時,遠比假設性的道德困境復雜和困難,因為個體要考慮多種現(xiàn)實的因素,比如親情,友情,代價等后果。
因此,本文針對國內外真實生活道德判斷的研究內容進行梳理,并提出今后研究的視角。
Kohlberg的道德認知發(fā)展模型一致占據(jù)著道德心理學的領域。Kohlberg的主要研究范式是給個體呈現(xiàn)一系列假設的道德困境(如經典的海因茲偷藥困境),隨后要求被試對若干個探測性問題給予回答,研究者根據(jù)這些回答來推斷被試的道德發(fā)展水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模型。然而,有研究者批評道德判斷研究使用這些假設的困境,認為這種方法的普遍性存在局限,因為當個體面對那些不熟悉或不相關的道德困境時,這些困境可能會降低個體的識別和情緒卷入程度。研究真實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才能準確地探討個體的道德判斷本質。因此,就真實生活中的道德困境,Walker等人采用自我報告法,讓被試報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道德困境,Walker等人就被試所報告的這些道德困境進行分類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真實生活中的道德困境類型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六種類型:
(1)哲學困境:一些并不直接牽涉被試或她/他的朋友的抽象的、哲學的困境,它們是在日常生活中被討論或被爭論的事情,如安樂死,動物權利等。
(2)反社會困境(對違規(guī)的反應):當發(fā)生違規(guī)、不公平、犯罪或者違背規(guī)則時,個體必須做出決定,怎樣反應,怎樣做,如朋友考試作弊,一群人毆打一個陌生人等。
(3)反社會困境(對誘惑的反應):被試面對那些能滿足他/她的需求、實現(xiàn)他/她的欲望、獲得資源、促進他/她自己發(fā)展的誘惑時以至不誠實、不道德、不公平、忘恩負義,如為了避開麻煩對父母撒謊,偽造簡歷等。
(4)違背自己價值觀或同一性的社會壓力:被試受到來自其他人或群體的壓力(有時是暗含的有時是明確的),進而進行與自己身份不一致的行為以致違背自己的價值觀,如為了家庭,改變生活方式和職業(yè);為了朋友,接受宗教等。
(5)親社會困境(對沖突需求的反應):被試面對兩個或更多的人時,被要求做出不一致的需求,通常卷入了與他們之間的友誼,這時被試必須決定幫助誰或者決定對誰實現(xiàn)承諾,如被試在離婚的父母之間左右為難。
(6)親社會困境(其他需求的反應):關于他/她是否有責任對其他人的利益進行一些積極的行為,并且對于正在討論的人,他/她的責任或義務是什么,這時他/她感到沖突,如幫助犯罪朋友,丈夫幫助妻子自殺等。
由此可見,真實生活中的道德困境類型遠比Kohlberg的假設困境所涉及的范圍要廣泛得多,也復雜得多。假設困境推導出來的道德判斷規(guī)律,雖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但同時也因為真實生活中道德現(xiàn)象的復雜性,其規(guī)律也是存在局限性的。正如Grafman指出用更真實的道德情境做出的道德大腦成像的研究也許可以更加了解人類道德一些潛在的神經機制。因此Grafman與一些同事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收集了上千的不同年齡、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社會經濟的人們的真實生活中的道德困境經歷。他們此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探究真實生活中的道德現(xiàn)象的本質。從此以后研究者們便可采用這些真實生活中的道德困境來研究人類的道德判斷,而不是采用類似電車,天橋等缺乏生態(tài)效度的假設材料。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說的,這些電車問題實在太難為人了。近些年來,許多研究者意識到這個問題,也逐步采用真實生活中的例子來研究道德判斷,并且還使用了不同于科爾伯格式的研究方法。正如上述所提及的真實生活中的道德現(xiàn)象復雜多樣,僅用假設的道德困境很難了解到真實生中道德現(xiàn)象的本質,更難理解人類潛在的神經機制,因此需要采用真實生活中的各種道德現(xiàn)象,使用不同的研究技術來研究人類的道德。
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面對道德沖突時,他們往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該怎么辦?”,而在類似Kohlberg的假設困境中,人們需要回答的問題是:“這個人該怎么辦?”當人們在真實生活中做道德判斷時,他們實際上做出的判斷大部分都是關于他們應該做出什么樣的行為,而不是在假設困境中,我所認為的最道德的行為過程是什么。在“我應該怎么做”中的“應該”通常包含了道德和實用的部分(如“我該避免受到損失”)。正如李茵,徐文艷所說標準化的假設性道德困境,并不能表征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及其復雜性,也未能揭示人們如何理解和排解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道德困境。真實生活環(huán)境中的推理相比于假設環(huán)境下的推理更多是實用的、自私的,并且存在較少的合理性。真實生活中的道德判斷主要受到以下四種后果考慮的影響:
(1)對自我身體和物質后果的考慮:人們在回答Kohlberg的假設困境時,也常常會考慮后果,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對假設人物后果的考慮與對自己和自己所熟悉的人后果考慮存在極大的差異。許多人都認為海因茲應該去偷取藥物,但是假如他們實際面對這種決策時,他們將不會這么做,因為他們不愿意遭受這樣的后果。如 Damon研究了孩子們對分配資源最公平的方式的行為決定,結果發(fā)現(xiàn)當孩子們能從他們的決定中獲得利益相比他們不能從決定中獲得利益時,他們做出更多自私的決定。
(2)對自我社會后果的考慮:在真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處在他人的位置考慮假如他們自己做出這種或另外一種選擇時,其他人將會怎么反應。換位思考的功能常常被用于避免社會指責或者保護和增強自己的社會形象而不是用于決定對每個人來說哪個決定是最公平的。Carpendale和Krebs研究發(fā)現(xiàn),當被試是面對一個商業(yè)管理教授而不是哲學教授進行他們的經濟決策辯護時,被試顯著地調用更低水平的道德判斷。
(3)對自我心理后果的考慮:Swann指出自我概念受到來自他人反饋和自我評估的影響。事實上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相比于其他人更道德——一種稱之為自以為是偏見的現(xiàn)象。Denton和Krebs在一項酒精對道德判斷影響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所有被試都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可能去喝酒駕車。當人們的行為方式與他們的同一性不一致時(如當他們撒了謊)和當他們通過預期或體驗內疚(自我譴責)或者來自他人的負面反應導致這些不一致很明顯時,人們便會通過為他們的行為辯護來降低這種不一致,比如調用最低階段的道德結構來為他們的行為進行辯護。但當人們的行為與他們的道德自我概念和聲譽是一致的時,一個道德自我的概念就被增強了,因此不需要自我保護的辯護理由。也就是說,人們所體驗到的來自自己和他人的消極或積極的反應影響著他們的道德判斷。
(4)對他人后果的考慮:對他人后果的考慮不同于對自己后果的考慮,對他人后果的考慮往往產生利他行為。Carpendale和Krebs進行了一項商業(yè)交易道德的研究,調查商家是否會向潛在的購買者透露有關商品的缺點,結果發(fā)現(xiàn),相比于在真實情況下,人們在假設的情景中,被試會向購買者透露更多商品的缺點。然后有趣的是,從交易中獲得利益的商家,他們實際上做出更多的透露。也就是說商家對購買者,而不是對他們自己作了后果的考慮,因此也就表現(xiàn)得更加大方。
對真實生活環(huán)境下的道德困境,人們通常會進行一個重要的認知加工即預期有效的行為后果對他們自己或對他人后果的考慮。對不同后果的考慮,產生不同的道德判斷。然而,關于真實生活環(huán)境下,對不同后果的考慮是怎樣影響道德判斷的則鮮有研究。面對真實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做出道德判斷的認知加工不同于面對假設困境做出道德判斷的認知加工,因此要想了解真實生活中人們道德判斷的加工方式,那么我們必須采用更先進的研究技術如ERP,fMRI等來研究人們的加工機制。
后果是影響真實生活中道德判斷的一個關鍵因素。早在2001年,孫立平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對絕大數(shù)人而言,由于對社會中的某些占支配地位的價值觀念的內化和認同,在不需要付出很大代價的情況下,人們是愿意做一些對他人有益的事情的(孫立平,2001)。隨后,很多學者(也從道德成本和收益的觀點對這些現(xiàn)象進行闡述。當收益大于成本,至少不能太低于成本的時候,人們才有可能做出利他的事情。對不同后果的考慮,人們傾向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斷。后果是研究真實生活道德判斷的一個重要視角,怎樣從后果這個視角更深入真實情境的道德判斷,這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