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云
(江蘇省徐州市中醫(y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入,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呈上升趨勢。目前,該疾病被公認為心身疾病,患者表現出來較多的為情緒出現障礙,以焦慮為主[1-2]。本文主要探討心理護理在老年患者心血管介入治療中的應用。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老年心血管患者100例,50例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為對照組,男性29例,女21例,年齡65~83歲,平均(71.64±4.24)歲;50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為研究組,男性29例,女21例,年齡64~84歲,平均(72.41±5.73)歲,兩組患者各項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保持病房的干凈、整潔,保證患者飲食規(guī)律,給予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預防感染以及指導患者日常鍛煉等[3]。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術前:①醫(yī)護人員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此來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從而建立互相信任的醫(yī)患關系[4];②及時與患者的家屬進行交流,多給予患者關愛、關心和支持,可有效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以此來促進患者早日康護[5];③向患者介紹有關治療成功的病例,可以增強患者的信心和決心,減少患者心理壓力。術后:①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使患者的情緒最大程度的處于放松狀態(tài);②提供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可以讓患者放下緊張、不安等情緒,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③積極解決患者的疑問,并耐心解答的疑問,改善患者的人際關系,分散注意力,可促進病情的康復;④醫(yī)護人員向患者講解疾病,使患者了解治療過程,使患者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對照組患者和研究組患者在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對心理狀態(tài)評分等相關情況進行比較。
焦慮和抑郁程度評分:采用焦慮和抑郁自量表進行評分,滿分10分,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焦慮和抑郁程度越嚴重[6]。
研究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分)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每年都呈現出上升趨勢。在臨床上心血管疾病屬于常見的一種疾病,有著較高的死亡率,常見于中老年人群[7-9]?;颊呖赡軙颦h(huán)境的改變和擔心病情,大部分的患者的心理可能會產生焦慮、不安等情緒,從而影響治療效果。而心理護理,不僅是為了讓患者能夠從心理接受治療,同時也是為了促使患者能更快、更好的康復。所以,做好患者心理護理工作首要條件就是,醫(yī)護人員、患者以及家屬三方需要合作,一切出發(fā)點都是為了患者,共同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做好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宣傳,了解疾病和突發(fā)情況時的急救措施,以及告誡患者和家屬有關戒煙酒的好處。從以上結果中可看出,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后,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的緩解不良負面情緒,在治療中起到非常積極作用。對確診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給予護理措施的同時,加強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不僅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和減輕心理負擔,還能使患者更加了解疾病,使患者主動積極的配合治療[10]。醫(yī)護人員在與患者進行交流時,若是掌握了良好的溝通技巧以及專業(yè)知識等的同時,還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也有助于工作開展。
綜上所述,對老年心血管患者給予有效的護理措施,并加強心理護理,再配合臨床治療,可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