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市中心醫(yī)院放射線科,遼寧 錦州 121000)
惡性腫瘤對人們的生命健康有嚴重影響,因此,臨床需要對惡性腫瘤的分期及早診斷。伴隨醫(yī)療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臨床對惡性腫瘤的診斷分級與預后情況更加重視[1]。最近幾年,伴隨磁共振檢查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與完善,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作為新型的檢查技術,能夠一次完成全身的大范圍掃描,還可以為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與腫瘤病理分期等提供有利條件,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具有多種優(yōu)勢,如沒有輻射性、不需要注射對比劑以及操作簡便等,還可以將腫瘤原發(fā)灶與轉移灶及時發(fā)現,為臨床及時診斷與治療提供有利條件[2-3]。為了探究惡性腫瘤臨床分期采用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的應用價值,本研究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這一期間本院58例確診的惡性腫瘤患者,全部都接受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檢查,測定患者的病灶表現彌散系數,并對比患者腫瘤良惡性病變表現彌散系統(tǒng)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這一期間,隨機選取本院58例確診的惡性腫瘤患者的影像資料,并對所有患者的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于檢查前按照臨床癥狀與傳統(tǒng)影像學檢測結果發(fā)現,20例無轉移,所占比例34.48%,38例有轉移,所占比例65.52%;全部患者都沒有進行抗癌治療,其中23例患者準確進行手術治療,所占比例39.66%,35例患者準備進行化療或放療治療,所占比例60.34%;男性患者28例,所占比例48.28%,女性患者30例,所占比例51.72%;年齡最小與年齡最大分別為30、70歲,平均年齡為(50.23±21.25)歲;疾病類型:肺癌、肝癌、直腸癌、胰腺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前列腺癌、腎癌分別有9、5、12、6、8、5、3、4、6例,所占比例分別為15.52%、8.62%、20.70%、10.34%、13.79%、8.62%、5.17%、6.90%、10.34%。
1.2 方法 全部患者都采用磁共振檢查,患者予以自由呼吸,基于此,患者予以翻轉恢復平面二維波彌散序列檢測,SE、TE、TI分別調整為5100 ms、100 ms、180 ms,層厚、層間距分別為7 mm、1 mm,FOV與矩陣分別為40 cm*40 cm、96*128,NEX調整為6次,每段層數與患者全身總計分別為30層、8段。掃描時間與對患者全身掃描時間分別為180 s、20 min。首先對患者予以第1、3段掃描,并準確記錄患者每段的中心頻率,準確計算患者兩頓中心頻率的中位數,并利用每個階段的中心頻率。采集患者第4段與全身彌散加權像相應的T2WI脂肪抑制序列圖像,同時予以解剖比較,有助于對病灶的解剖與定位,重建僅選擇工作站IVI與MIP軟件患者全身冠狀位圖像,對患者的三維數據予以重建,基準為多角度重建,對不同方位的重建效果充分獲取,把圖像反轉黑白,對類PET-CT總體圖像充分獲得。
全部患者的圖像比度與分辨率都達到診斷要求,全部患者的正常組織結構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表現為組織結構高信號狀態(tài),類PET圖像表現為低信號狀態(tài),病灶表現彌散系統(tǒng)值在正常水平內。全部患者通過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檢查發(fā)現涉及164個病灶,淋巴轉移增多27.44%(45/164),其他轉移增多20.12%(33/164),檢查后有24例患者的種類分期產生變化。
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是一種常見的檢測技術,在臨床上有較大優(yōu)勢,是唯一一種可在活體上予以水分子彌散成像的技術[4]。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可充分顯示出水分子分布與運動狀況[5]。最近幾年,磁共振技術與設備得到持續(xù)發(fā)展,其可對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更好的檢測,此種檢測方法的梯度場與切換率較高,可使機體檢測有效率提高,所以,可使成像速率進一步提高,TE明顯縮短,把圖像信噪比進一步提高[6-7]。借助應用單子平面回撥成像技術,可使其在較短時間內對一幅完整圖像進行采集,明顯降低因呼吸運動而引發(fā)的誤差,能夠在患者自由呼吸的前提下對高信噪比的磁共振圖像進行采集。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科技可及時發(fā)現患者的病灶,對患者病灶的位置與數量準確的確定,并有效測量惡性腫瘤的轉移病灶表現彌散系統(tǒng)值,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比傳統(tǒng)檢查圖像的價值更高,于彌散加權成像中,病灶表現彌散系統(tǒng)值能夠將真正的擴散系統(tǒng)替代,從而切實反映出腫瘤的具體情況[8-9]。通常情況下,惡性腫瘤病灶組織細胞較活躍,體細胞排列十分緊密,生長膜結構對水分子彌散有顯著的局限性。病灶表現彌散系統(tǒng)值比較低,DWI呈現處高信號狀態(tài),再加上良性腫瘤細胞密度較低,因此,病灶表現彌散系統(tǒng)值會較大,從而使DWI呈現出較低信號表現,對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病灶表現彌散系統(tǒng)值間的培養(yǎng)有著較大不同。所以,病灶表現彌散系統(tǒng)值可更有效的確定腫瘤病變性質[10-11]。本研究充分反映了此現象,借助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可將惡性腫瘤患者的原發(fā)病灶及時發(fā)現,及早發(fā)現局部淋巴結與遠處轉移病灶,其可對患者良性與惡性的診斷價值較好[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全部患者的圖像比度與分辨率都達到診斷要求,全部患者的正常組織結構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表現為組織結構高信號狀態(tài),類PET圖像表現為低信號表現,病灶表現彌散系統(tǒng)值在正常水平內。全部患者通過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檢查發(fā)現涉及164個病灶,淋巴轉移增多27.44%,其他轉移增多20.12%,檢查后有24例患者的種類分期產生變化,說明惡性腫瘤采用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檢查科室患者的診斷準確性顯著提高[14]。朱小飛等[15]學者探究了惡性腫瘤臨床分期中運用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的臨床價值,其選擇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32例接受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檢查的惡性腫瘤患者的影響資料,對全部患者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技術檢查,借助黑白翻轉技術將類似PET圖像重建,并對病灶表現彌散系統(tǒng)值準確測量,比較良性病變與惡性病變的彌散系統(tǒng)值,結果顯示:全部患者接受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檢查后,發(fā)現有145個病灶,淋巴轉移增多36%,其他轉移增多22%,檢查后有46.6%患者腫瘤分期出現變化,說明惡性腫瘤臨床分期采用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技術檢查的診斷價值較明顯,此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總而言之,惡性腫瘤采用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診斷具有多種優(yōu)勢,如拿權性、有效性、經濟性以及簡便性等,所以,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是診斷惡性腫瘤分期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