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亮
(丹東市中心醫(yī)院 普外三科,遼寧 丹東 118002)
膽囊結石在我國居民中的發(fā)病率約為10%[1],由于結石梗阻致使膽汁排出不暢,所以會引發(fā)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而有些患者由于高齡、基礎疾病多、心肺功能下降等原因而被稱為高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對于這部分患者遵照損傷控制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高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126例高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大量腹水者;②合并膽囊萎縮、膽囊壞疽、穿孔、膽管癌者;③有膽源性胰腺炎病史者等。男75例,女51例;年齡67~93歲,平均(77.94±5.43)歲,均伴有內(nèi)科疾病,其中高血壓33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22例,慢阻肺15例,支氣管哮喘17例。按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各6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積極控制內(nèi)科疾病,研究組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采用“四孔法”,CO2氣腹控制在8~12 mm Hg,術中仔細解剖膽囊三角,對于膽囊三角粘連者忌執(zhí)意分離,果斷中轉開腹,以免對膽囊動脈、門靜脈、膽總管等造成大損傷。解剖膽囊動脈及膽囊管,然后剪斷膽囊管并剝離。術畢文氏孔處放置腹腔引流管,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處理,密切監(jiān)護,術后8 h可聞及腸鳴音后可予以少量飲水,術后24 h可進食。對照組經(jīng)右上腹直肌作10 cm縱形切口行膽囊切除術,術中注意對于膽囊三角粘連嚴重及出血較多的患者,可在取盡結石、吸盡膿液后,行膽囊造瘺術。術后處理同研究組。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的腹膜炎癥狀、肛門排氣、血清淀粉酶、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計數(shù)(WBC)等指標的恢復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研究組腹膜炎癥狀改善時間為(6.38±1.02)h,肛門排氣時間為(26.57±4.73)h,血清淀粉酶恢復時間為(10.37±3.26)h,CRP恢復時間為(9.42±2.52)h,WBC恢復時間為(7.64±2.37)h;對照組腹膜炎癥狀改善時間為(12.74±3.42)h,肛門排氣時間為(38.69±4.17)h,血清淀粉酶恢復時間為(13.25±2.46)h,CRP恢復時間為(16.47±3.09)h,WBC恢復時間為(13.53±3.44)h,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研究組發(fā)生腸穿孔1例(1.6%),膽漏1例(1.6%),氣胸2例(3.2%),總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3%;對照組發(fā)生出血2例(3.2%),腸穿孔2例(3.2%),膽漏5例(7.9%),氣胸1例(1.6%),多臟器功能衰竭1例(1.6%),總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5%,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高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由于年齡大,合并癥多,耐受性差,加上手術麻醉刺激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全身病理性變化,十分容易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康復及預后。據(jù)了解,高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的病死率達到20%~40%,即便行膽囊造瘺病死率也可達到6%~20%[2]。在過去腹腔鏡技術用于膽囊切除術還是一個很謹慎的操作,由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存在明顯的膽囊壁充血水腫,膽囊張力高,加之膽囊三角粘連嚴重,而腹腔鏡手術的視野有限等問題導致操作難度大。而近些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基本得到業(yè)內(nèi)的肯定。有學者提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適用于除壞疽性膽囊炎以外的其他所有膽囊炎。對于高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有學者認為這部分患者易發(fā)生膽囊壞疽和膽囊自發(fā)性穿孔,有相當?shù)谋壤龝诟骨荤R膽囊切除術中需中轉開腹[3]。
本研究中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患者術中無一例中轉開腹,且研究組各種恢復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明顯低于對照組。證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高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