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鳳珠 吳 暉 邵 丹
膿毒癥(Sepsis)是指感染引起的機體異常反應導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膿毒癥發(fā)病率高,全球病死率超過1/4,預后差[1]。目前的研究表明,膿毒癥的發(fā)生與機體免疫功能障礙及凝血功能異常密切相關。有學者發(fā)現凝血功能異常不僅是膿毒癥的并發(fā)癥,還是膿毒癥病理過程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癥(MODS)進展變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且凝血功能障礙引起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貫穿膿毒癥始終[2]。膿毒癥發(fā)展到嚴重階段,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器官血流灌注不足,臨床上常表現為肢體末端發(fā)涼、皮膚散在瘀斑、唇甲紫紺、舌質黯淡,脈象可見細澀、沉澀[3]。根據其癥狀當辨為虛實夾雜之證,虛為正氣虛,實為血瘀。虛和瘀貫穿膿毒癥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乃機體感受毒熱之邪后所出現的氣血失調的病理表現,因而氣血變化貫穿于膿毒癥的整個發(fā)病階段。現從氣血學說角度探討膿毒癥虛、瘀證的治療。
1.1 從虛論病因病機虛為膿毒癥發(fā)病之本,也是后期MODS 的重要病因[4]。膿毒癥之虛有一般虛證和急性虛證之分。一般虛證是由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疾病耗損等多種原因導致的人體臟腑氣血陰陽虧虛的病理概括。膿毒癥發(fā)病的根本原因為機體自身防御功能弱,正氣不足。王冰曰:“虛邪,謂乘人之虛而為病者?!奔毙蕴撟C是由方邦江[5]等總結前人經驗后首次系統(tǒng)性提出的,是指突感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疫氣、失血、失液、中毒及外傷等因素導致人體正氣迅速耗傷的病理狀態(tài)。膿毒癥發(fā)病機制為正氣不足,毒熱之邪蘊結于內,瘀滯脈絡,邪氣亢盛,正虛無力抗邪,氣血失運,陰陽平衡驟然嚴重失調,臟腑失養(yǎng),五臟急劇衰竭。膿毒癥之虛為氣、血、陰、陽、臟腑虧虛。
1.2 從瘀論病因病機瘀者,積血也。瘀是指機體內血液運行不暢,或凝滯停聚,或離經之血積存于內。血瘀既是膿毒癥發(fā)展過程中的病理產物,又是具有極大危害的致病因素。膿毒癥患者常合并凝血功能的過度激活,促凝作用加強,抗凝受到抑制,凝血因子大量釋放,廣泛形成微血栓導致繼發(fā)性纖溶亢進,使機體凝血功能異常,引起DIC,是膿毒癥的病死率高的因素之一[6]。中醫(yī)認為其病理特點為“瘀血內結”。膿毒癥之瘀產生的機制主要和膿毒癥的毒熱之邪有關,毒熱之邪侵襲機體,熱灼營血,煎熬成瘀,或血熱破血妄行,離經之血積而成瘀。再者,氣虛生血無源,氣血不足,氣及陽,運血無力也可致瘀。膿毒癥亦可為創(chuàng)傷、外科手術后急危重癥患者的并發(fā)癥,《諸病源候論》指出“血之在身,隨氣而行,常無停積,若因墮落損傷,皆成瘀血”。創(chuàng)傷后離經之血積于體內,血行不暢,聚而成瘀。瘀血為患,脈絡瘀滯,氣血不暢,臟腑功能衰竭,進一步加重膿毒癥病情。在膿毒癥病變過程中,既可因病致瘀,又可因瘀致病。
《素問·舉痛論》云:“百病生于氣。”正氣虧虛是膿毒癥發(fā)病的重要因素,血瘀貫穿膿毒癥發(fā)病過程,氣虛與血瘀之間存在交叉作用?!皻庋獙W說”指出氣血循行全身,無處無氣血,無時不運行。氣血二者,治則同治,病則俱病。
氣血二者,密不可分?!堆C論》曰:“氣為血之帥,血隨之而運行;血為氣之守,氣得之而靜謐。”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虛是膿毒癥的發(fā)病之本,瘀是膿毒癥發(fā)病過程的病理狀態(tài)之一,也是虛的基礎上產生的病理性因素。因虛致瘀,瘀久致虛。虛、瘀可互為因果,也是相互聯系的生理病理性因素。
2.1 因虛致瘀氣虛可致血瘀。清代醫(yī)家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中提到:“元氣既虛,必不能達到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睔馓摽芍律υ?,且正氣虧虛,無力鼓動,行血無力則血停為瘀,或氣虛致氣不攝血,血失統(tǒng)攝,溢于脈外而成瘀。
2.1.1 臟腑之虛 虛邪朝夕,內至五臟。膿毒癥正氣虛于一時,臟腑功能衰竭,五臟皆虛,血行不暢,影響氣、血、精的化生與運行,血液在體內臟腑各部位瘀積不散,形成瘀血。
2.1.2 氣血陰陽之虛 氣虛攝血無權成瘀,行血無力成瘀;氣虛及陽,陽虛則脈道失于溫通,血液凝澀不暢而成瘀;血虛及陰,陰虛內熱,灼津成瘀;血虛脈道空虛,血行緩慢而成瘀。
2.1.3 久病之虛 清代醫(yī)家葉天士言:“經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皆傷,其化為敗瘀凝痰,混處經絡,倘失其治,年多氣衰,延至廢棄沉疴?!彼伢w本虛,加之病久入絡,精、氣、血、五臟皆虛,而精、氣、血、五臟是機體正常運行的基本要素,虛則脈道不暢,滯而成瘀。
2.2 因瘀致虛氣生血,血化氣。氣行血,血亦載氣。虛可致瘀,而瘀也可致虛,二者互為因果。膿毒癥之瘀可分為因實而發(fā)和因虛而成,前者由毒熱實邪引起,后者由虛引起。瘀血作用于機體留滯脈絡,瘀凝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耗傷陰血,絡虛不榮,臟腑四肢失氣血之濡養(yǎng),臟腑衰竭,可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礙,病情兇險,病勢纏綿。同時,病久陳血不除,新血不生,正氣耗傷,臟氣失養(yǎng),機體氣血不能正常濡養(yǎng)全身,進一步加劇氣血陰陽失和。
2.3 虛瘀互結《素問·玉機真臟論》曰:“急虛身中,卒至五臟閉絕,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于墜溺,不可為期?!睔庋⒎菃为殲椴。苫ハ嗦撓?。血為氣母,氣為血帥,血液正常循行于脈中、運行于周身依賴氣的固攝和推動。膿毒癥主要病機為邪氣過盛,超過機體抗邪能力,氣血、陰陽、津液迅速耗損耗散,臟腑氣閉,脈絡瘀滯,氣血失運,氣不足無以推動血行而致瘀滯,而血瘀又阻遏氣機運行,因瘀致虛,因虛助瘀,如此形成虛、瘀惡性循環(huán)。虛愈甚,瘀愈重,虛瘀互結,病情遷延日漸加重。
膿毒癥的發(fā)生與免疫功能紊亂及凝血功能障礙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中,免疫功能紊亂多與“虛”相關,而凝血功能障礙多與“瘀”相關。膿毒癥虛、瘀證型應以“扶正祛瘀”為基本治法,虛瘀同治,旨在恢復臟腑氣血功能。
3.1 扶正疾病虛實隨正邪的消長而變化,臨床上應該依據患者的病情變化綜合辨證制定不同的扶正方案。
3.1.1 分期扶正 補益正氣,尤其是補益元氣,在膿毒癥治療中應貫穿始終。急性期補氣,但不可固表,慎用黃芪,以免閉門留寇;恢復期益氣養(yǎng)陰,可用西洋參、五味子等,同時可配合生脈散扶正?,F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生脈注射液在治療膿毒癥休克時療效確切,能有效降低膿毒癥病死率,修復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改善腦損傷[7]。
3.1.2 辨虛扶正 臨床應明辨虛證的類別,分而補益。氣虛常見呼吸短促、動則喘甚、倦怠乏力、納差、舌淡脈細弱等癥,治宜補氣益氣,可選用黃芪、人參、黨參等;血虛常見面色無華、頭暈眼花、脈細澀等癥,治宜養(yǎng)血活血,可選用當歸、川芎、赤芍等;陽虛見形寒肢冷、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癥,治宜溫里祛寒,可選用附子、干姜等;陰虛可見口咽干燥、潮熱、虛煩不眠等癥,治宜養(yǎng)陰,可選用熟地、麥冬等。補益的同時需兼用固澀,如表虛不固出現自汗、盜汗予固表斂汗,脾虛泄瀉予固腸止瀉,腎虛遺精遺尿予澀精止遺。
3.2 祛瘀膿毒癥血瘀證臨床常見口唇紫紺、皮膚散在瘀斑、舌紫暗、脈澀等癥。血瘀貫穿膿毒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若舊血不去,則新血不生,而新血不生,則舊血不散?!堆C論》云:“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在膿毒癥的中醫(yī)治法中,活血化瘀法是運用最廣泛的方法[8]。蔣華[9]等發(fā)現活血化瘀法治療膿毒癥能夠明顯降低患者的炎癥指標,改善患者預后。因此,臨床常選用丹參、赤芍、三七等藥物以活血祛瘀,此外,也可以選用活血化瘀的方劑來提高臨床療效,如血府逐瘀湯。宋軼群[10]以血府逐瘀湯為基礎方治療膿毒癥,發(fā)現其在改善膿毒癥患者器官功能障礙上療效顯著。血必凈注射劑是在血府逐瘀湯基礎上提取的中成藥制劑,可疏經通絡、活血化瘀,在《中國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急診治療指南(2018)》[1]中被推薦使用。臨床研究[9]表明,血必凈注射液能夠抑制炎癥反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改善凝血功能障礙,抗氧化應激,保護各臟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3 虛瘀同治扶正祛瘀法主張在益氣的同時佐以活血?!堆C論》言:“載氣者,血也,運血者,氣也?!睔庋嗷ヒ来?,故在膿毒癥的治療上應注重虛瘀同治,可選用補陽還五湯等方,以丹參、赤芍、當歸、紅花等活血藥配伍黃芪、黨參等益氣之品。氣行則血行,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與丹參配伍有促進血管新生的作用,益氣活血法比單用益氣法或單用活血法更能起到保護腦組織的作用[11]?!胺稣涣麴觯铕龆粋?,益氣活血既可祛瘀除滯,阻止血瘀的進一步加劇,又可防補益太過而壅滯,“疏其血氣,令其調達”。研究[12]表明,益氣活血可改善患者癥狀及機體抗凝指標水平,提高臨床療效。林翰鋒[13]臨床觀察也發(fā)現,參附注射液聯合血必凈可以有效改善膿毒癥炎癥指標、血流動力學指標。但在注重氣血同調之時,也不能忽視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治療上要因人制宜,體質健壯者偏于化瘀,而體質虛弱者偏于補虛。
綜上所述,虛、瘀貫穿膿毒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因此扶正祛瘀法是膿毒癥的重要治法。臨床上根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時,應注重扶正與祛瘀并用,旨在達到氣血調和,邪去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