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打卡文化,好比正在種植一株橘子樹。橘子皮軟,色黃溫潤,也味濃盡興。但它甜不甜,好不好,終究還是取決于其內(nèi)核的種植之道。
對于打卡,我想說華麗從未只是軀殼,我們該拿出橘子本真的甜來,將打卡意義化、豐實化,而非只是一張橘子皮,內(nèi)底酸到透。打卡的盛行,反映了人們對精致生活的極致向往,是一種對美的追求。的確,有一些人認為打卡是在作秀,但我認為這一觀點本身就流露出了一絲“酸葡萄”氣息。前者是對打卡的表象追求,一種淺向理解,后者還未深刻體驗打卡便妄冠“表演”,二者均有其道理,但也的確不夠深刻。
打卡的存在本身是為了考勤工作,被推而廣之,也成了記念流、形態(tài)流。我們不能否認橘皮之美,也不能一味追求“網(wǎng)紅景點”“展覽館”“健身房”,這一系列的場所都流露出一種高級感,我們處于物欲橫流的浮躁社會,對能彰顯自己“有趣”“豐潤”的做法確會心生向往。但對于打卡,如果只是浮光掠影一般,為自己的形象而打卡,失去精神內(nèi)核,可謂人財兩空。甚而,被稱作虛榮作秀。去景點走過場,去一味欺騙大眾視野,除了將自己包裹在打卡的華麗橘皮下,其他可能都會是“一無所有”。你營造的是假象,是自認為的“督促”“形象”“記錄”,躲在偽裝的聲張背后,該好好思考。我們不要這樣的“聲嘶力竭”。
但是,打卡最初之源還是在的,它本質(zhì)在“考勤”。有的橘子不僅皮囊漂亮,內(nèi)在更是甜潤。關(guān)于打卡,讓自己學(xué)得更久,養(yǎng)成更好習(xí)慣的例子比比皆是。對于年輕人而言,撕破“假華麗”的外殼,在“真靈魂”的人生航行中必能走得更遠。對于能真正做好打卡,栽好屬于自己的那一棵橘子樹的有心人,我們不必為掩飾自己的“酸”而怪笑說其“表演”。譏諷有心人,是在打自己“酸”的卡,本質(zhì)在固執(zhí),認為自己不行,別人也不行。
微博、B站上均有學(xué)習(xí)類打卡,我羨慕過博主們認真的學(xué)習(xí)之景,也曾看到過博主因自己的粉絲數(shù)為了打卡而打卡,導(dǎo)致成績下滑。我們年輕一代,不應(yīng)該只讓自己的橘子漂亮,這顆橘子該是能讓我們解渴甚至悟道的。因此,打卡在自己,修行在個人。
只用我們飽含期盼的雙眸,換來的是橘皮之美;但在期盼下引我們悟得種植之法,能助我們的橘子更為豐實。所以打卡之道,重在于“質(zhì)”與“核”,絕非表象之“皮”。
點評
本文有兩個突出優(yōu)點:一、辯證思維突出。討論打卡這個話題我們或許比較容易去否定它,然而作者在自己真實的觀察與思考中挖掘出了打卡中蘊含的希望自己更有趣豐潤的渴望,是對美的追求的體現(xiàn)。另外,作者對于打卡的弊病也有充分論述,最后一段中作者更是收束全文,將兩者關(guān)系表述得完整清晰。二、形象。作者用橘皮與橘子來包裹全文,在理性思辨之美中又兼具形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