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今天晚上,我打電話回紐約。你媽說她剛跟你通完電話,你的情緒不太好。原因是上課時,老師叫了四個學生上去表演,第一個就叫到你,你原本練得非常好,上臺卻表現不佳。
孩子,我發(fā)現你一直有患得患失的毛病,而且從小就看得出。
每次考完重要的考試,你回家總不高興,說自己考壞了,可是成績出來,卻往往是全班甚至是全校最高的。
今年春天你考紐約州的音樂鑒定也一樣,回家之后悶悶不樂,說自己拉錯了一個音。爸爸媽媽都說你是瞎操心,后來果然證明如此——你考了一百分。
其實我也不能笑你,因為我也有這毛病。從小到大,我總是低估自己,每次參加聯考,回來都認為完蛋了,放榜之后卻又常有意外的驚喜。
大概這就是凡事都往壞處想的悲劇性格吧——
大晴天辦活動,還要準備帳篷,唯恐突然下雨;買回一條新褲子,總要細細檢查褲襠,唯恐沒縫好,出去穿了幫;上車之后要多檢查兩次車門,唯恐沒關好,一轉彎就摔出門去;明明是太平盛世,又有社會福利,還總要在銀行存許多現款,以備不時之需。
這種患得患失的悲劇性格,確實會使我們常常不開心。可是從另一個角度想,能總是退一步、未雨綢繆不也是優(yōu)點嗎?一個人如果能常常不安、常常自覺不足,從而處處反省、多多充實,不是可以有更大的進步嗎?
當然,悲劇性格也可能造成壞的影響。譬如,當大家都欣賞淡水河上的月夜星空時,他可能會慨嘆河水的污染;當大家都歡慶比賽勝利的時候,他可能會開始擔心下一次比賽。更糟的是,許多人一邊考試、比賽,一邊悲觀。于是一個考生可能才寫幾題,碰上不會的,一緊張,下面原來會的也不會了;一個溜冰選手,可能才在第一個三周跳摔了一跤, 就不斷在心里念著:“完了!完了!”從而造成惡性循環(huán),連著摔跤。
所以, 悲劇性格可以有,但要利用它來強化自己,而非將“不安”累積,到最后壓垮自己。我們常說要“拿得起、放得下”,有悲劇性格的人,最要學習的就是在比賽之前“懸空”,比賽之時“拿起”,比賽之后“放下”。我不止一次說“總回頭的人不可能跑得快”,就是這個道理。
如前面所說,我從小也有患得患失的毛病,你猜我是怎么學會放下的?
相信你一定記得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罐子里裝了千顆混合的豆子,白色和黑色各占一半。當你只抓起三顆豆子時,可能會二白一黑或二黑一白,也可能三顆全是黑的,或全是白的。但是當你一次抓一大把的時候,數下來,比例就會跟一比一差不多了。
從這件事我發(fā)現,如果怕自己臨場失常,演講講不好、考試考不好,不能顯示自己真正的實力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講幾場、多考幾次、多試幾回。
你想想,如果你今年只有一場演出,你成了就全成了,敗了就全敗了,你會多緊張?但假使你今年有十幾場演出,你還會那么計較嗎?
這場失敗了,沒關系!反省改進之后,接著還有一場。漸漸地,你覺得演出、比賽或考試,都成了家常便飯,你當然不會緊張,實力也就當然能發(fā)揮了。
我甚至看過一個女孩子,連著幾年不斷參加選美比賽,屢敗屢戰(zhàn)。當時我暗想,她就長這個樣子,怎么比也不會變得更漂亮,甚至一年比一年老,何必呢?
問題是那女孩子一次比一次進步、一次比一次有臺風、一次比一次機智問答表現得好,她硬是選上了第一名。
孩子,你想想,連參加選美比賽,多參加都能愈來愈有進步、愈來愈展現實力,何況音樂的演出呢?
所以我建議你, 一次抓一大把豆子,盡量參加表演,一有機會就上臺。而且就算表現不佳,也立刻把那懊惱與自責放在腦后,接著迎向下一個演出,你自然就會愈來愈穩(wěn)了。
一米陽光//摘自《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接力出版社,令山一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