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智峰
我的故鄉(xiāng)慶陽盛產(chǎn)的小雜糧變換出了許許多多的吃食,而攪團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攪團的主要食材是麥面,還要搭配少許蕎面,麥面七成蕎面三成,麥面保證了攪團的柔韌度和粘度,蕎面則增添了光滑度。攪團的光滑和容易消化的特點最適合老年人吃。制作攪團的工藝是“快”與“慢”的有機結(jié)合。先燒開半鍋水,再把按比例混合的麥面和蕎面一點一點倒入鍋里,這時用搟面杖的一端迅速攪動,把面和水攪勻,這是“快”,如果攪動的速度慢了,面很容易結(jié)成塊狀,這攪團也就做失敗了。接下來就需要用勺子或鏟子一類的工具,把剛才攪成團狀的面叉開,加鍋蓋小火煮七八分鐘,這是“慢”,煮的過程中,不能心急,火候太大靠近鍋底的一層面很容易糊,對火候的把握是攪團能否做好的關(guān)鍵因素。接下來,攪團快要煮熟的時候,再次用搟面杖攪,這個過程也要注意攪動的速度要慢,這次攪動的目的是讓散開的面團粘在一起,一般需要力氣比較大的男性來操作,有個說法是“七七四十九圈就可以攪得一鍋上好的攪團”。攪團出鍋,可以吃湯的,也可以吃涼拌的。各有各的吃法,各有各的美味。
在我的美食記憶里,攪團做成漏魚是最好吃的飯。把剛出鍋的熱攪團盛在可以下漏的容器里,容器底部有指頭粗細的漏洞,慢慢擠壓,攪團順著漏洞出來,形成小魚狀的面塊,“漏魚”故此得名。在夏天,吃一碗在涼水里浸了大半天的漏魚,可以消去炎熱,比吃冰棍更能達到降溫的效果。在我們家,吃攪團有講究更有說法。在臘月和正月里,攪團就要吃三次。大年三十中午要吃一頓“和氣”和“團圓”的攪團,這一天全家人都回家過年,聚在一起,吃一頓攪團寓意著美美滿滿、團團圓圓。在正月初七,要吃“人氣”攪團,是利用“七”和“氣”同音而有了這個寓意,人活在世上,要有精氣神,“人氣”就是人要有精氣神的意思,預(yù)示著在新的一年充滿氣力有精神。在正月二十三,吃一頓送“吉祥”的攪團。在農(nóng)村,這天要送走灶王爺,據(jù)說給灶王爺吃一頓攪團,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這是寄托了勞動人民最樸素的愿望,他們希望得到庇護,能夠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做攪團、吃攪團,吃的是一種闔家幸福的和氣與美滿。現(xiàn)在求學在外,很是想念母親做的攪團,在我心里,那碗攪團就是故鄉(xiāng)的全部意義。
材料:玉米面、麥面、堿面、鹽做法:
1.把麥面和玉米面按照1比3的比例倒入盆里,放堿面和鹽,和成糊狀,不要太稠,不能有疙瘩;
2.等水燒開以后,左手拿勺子慢慢往鍋里倒入面糊,右手拿搟面杖不停地使勁兒攪,攪成糊狀;
3.軟硬合適以后蓋上鍋蓋,再用中火燒上五六分鐘就可以出鍋了,然后澆上喜歡的湯汁,就可以享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