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布衣
古人云:“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币馑际牵盒郧榘V的人他的意志十分專注,對書入迷的人文章必定精巧,對技藝入迷的人技能必定高超。山東菜央子鹽場有限公司一工區(qū)班組長楊建成就是這樣一個“鹽癡”。
在菜央子鹽場4個原鹽生產工區(qū)、55個生產班組中,提起楊建成的大名,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楊建成今年49歲,中共黨員,是一名普通的生產班組長,在曬鹽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由于鹽堿氣候影響,受終日咸澀的海風侵蝕,他略顯木訥,不善言談,皮膚黝黑,泛著古銅色的瘦削的臉頰上,透射出鹽工特有的堅韌和剛毅,我握了握他的手,從他滿手的老繭可以看出鹽工的艱辛,只有交談時露出的牙齒是潔白的。與眾人的交談中,他們對楊建成的評價是個癡人,就是個出了名的鹽癡。
楊建成對鹽田和海鹽的熱愛簡直到了骨子里,除了吃飯和睡覺,他終日靠在鹽田里,有時候加班晚了,就在鹽田的值班房里湊合著睡一覺。按照鹽場的俗話說,他就是個“灘摽子”。“摽”的意思就是天天靠在一起,非常緊密。照他妻子的話說:我們家老楊嘴上說的心里想的都是鹽場,什么時候也忘不了他哪兩個鹽粒子。
自古以來,鹽民的生活就非常苦累和枯燥。舊社會的鹽工社會地位低,被人稱為“灶丁”,因鹽民終日風吹日曬,面龐和皮膚黑瘦,戲謔稱呼為“鹽猴子、灘撩子”。新中國成立后,鹽民的地位和生活條件逐步提高,但是受海鹽露天作業(yè)影響,還要經受烈日炙烤、風吹雨淋和冬雪考驗。楊建成近年來工作過的鹽田,從2000公畝到3000公畝不等(1公畝等于100平方米),在場內是比較大的生產班組,每年生產原鹽1萬多噸。在鹽場,人們習慣把生產班組長稱為“跑水組長”,一個“跑” 字,可以看出其中的辛苦,因為鹽田占地面積大,鹵水需要自然蒸發(fā),從7波美度濃縮到25波美度才能結晶成鹽。鹽田從上到下一般設置為儲水區(qū)、蒸發(fā)區(qū)、調節(jié)區(qū)和結晶區(qū),每一區(qū)域有3到4層圈或池子,每個圈池上有4個走水閘門,要依靠人工拔閘門相互串水增加度數(shù),因為鹽田內道路狹窄,無法使用車輛代步,跑水組長只能徒步在灘內跑來跑去。楊建成的灘田上下來回一圈接近10里路,每天他要走60多里地,腳上不知磨起了多少水泡,直到長起了厚厚的老繭,鞋子更不知道磨破了多少雙。
他的妻子說,老楊癡迷海鹽到了忘我的地步,有一次錯過了吃飯時間,等了幾次還不回來,索性把飯給他送去,到了灘里一看,他正光著膀子,穿著長筒膠鞋,在鹽池子里攪和鹵水呢。我問他為什么不回家吃了飯再干,他嘿嘿一笑說,天氣熱,蒸發(fā)量大,正是產好鹽的最佳時機?,F(xiàn)在氣溫高,鹵水結晶快,不趕緊攪合鹵水,就容易產生沫鹽,再想產大粒鹽可就難了。妻子聽了他的話,哭笑不得地說,俺就不信了,吃頓飯的工夫,就產不出好鹽來!他只是嘿嘿地笑著,依舊干完了手上的活才肯吃飯。像這樣耽誤吃飯的場景很多很多,時間長了,家人也都習慣了。楊建成對鹽的癡迷,不僅在鹽田里,還將對她的愛帶到了家里。孩子在作文中這樣描寫爸爸:他是那樣的熱愛鹽田,熱愛方方正正的鹽粒,家里的窗臺上、院子里幾乎擺滿了瓶瓶罐罐,里面裝的都是海鹽結晶鹵水,對這些寶貝,他都不讓我們碰一下。搞這些,據(jù)說是為了細致的觀察試驗,是為了對比不同濃度鹵水的結晶情況,從中掌握第一手資料。爸爸在家很少和我們說話,他心里就裝著鹽粒子。我和媽媽說,爸爸心里根本沒有我們,他的鹽田、他的鹽粒,比他爹娘和老婆孩子都重要!媽媽苦笑著說,孩子,你現(xiàn)在年齡小,還不懂啊,爸爸是個真正的男子漢,他說做事就要做出個樣來,產鹽就要產出最好的鹽來!
去年,一場四十年不遇的洪水伴著臺風帶來的特大暴雨襲擊了鹽場,到處汪洋一片,當時楊建成的家鄉(xiāng)營里鎮(zhèn)堤壩沖垮,進水嚴重,但他一心裝著鹽田,連續(xù)幾天幾夜釘在灘里,吃住在鹽田,防水堤壩沖垮了,他與班組人員用鐵锨筑壩,鐵锨斷了,就用手扒,小車上不去,就用肩抗沙包堵決口,鹽田保住了,可他卻累得一頭扎在值班房里呼呼大睡了起來,工友們敬佩的稱他為“拼命三郎”。
楊建成的堅韌執(zhí)著換來了累累碩果,他所在的班組年年超額完成任務,產品質量在全場首屈一指,連續(xù)多年被評為“場制鹽專家”,多次獲得“山東省鹽業(yè)系統(tǒng)先進生產工作者”等榮譽稱號。面對鮮花和榮譽,他依然堅守著初心,將生產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他班組長,帶領大家共同提高海鹽質量,爭取最大產量。公司黨委根據(jù)他的業(yè)績、工作表現(xiàn)和職工評議推薦意見,公布他享受了公司中層副職待遇,安排他參加省、市總工會組織的職工療養(yǎng)活動,并安排專人提煉“楊建成海鹽生產工作法”在全場推廣學習。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小小的一顆鹽粒,看似簡單不尋常,其中蘊含著很多生活哲理。從地下鹵水提取、蒸發(fā)、制鹵、灌池、活茬生長到結晶成鹽、收鹽、堆坨和儲存,完全來自于天然、無污染,無任何添加,從而確保了海鹽產品的純凈天然好品質。海鹽晶體的生長過程,飽含著鹽工的殷殷汗水和熱切期盼。特別是春產頭茬鹽,從上年秋冬季收鹽后留鹽茬作越冬池子,歷經冰雪寒冬、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和夏季酷暑,到芒種左右才能撈鹽,過程相對漫長,其中艱難可見一斑。圣人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海鹽亦是同樣道理,少了不行,過猶不及。海鹽讓我們的生活有滋有味,咸而不咸,鮮香相伴。正是有了楊建成這樣眾多的癡心不改的曬鹽人,才為我們帶來了高品質的海鹽。
朋友,如果你有時間來到楊建成班組參觀,映入眼簾的清的是水,白的是鹽,筆直的鹽道,整潔的坨臺,暢順的溝道,有序的塑苫管理,整齊的工具存放。極目遠望,鹽田連片,水波閃爍,藍天白云交融,鹽坨星落棋布,充滿詩情畫意。“做人讓人感動,做事讓人放心,干事干到極致”。楊建成就是這樣一個匠心獨運、追求極致的人,他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鹽癡”的內涵。
每一滴水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每一粒鹽都蘊含著鹽工的艱辛。新中國成立的70年,地處濰坊壽北的渤海萊州灣海鹽主產區(qū)雖然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但是毋庸諱言,由于海鹽生產的特殊性,地理位置偏遠,交通、娛樂生活不變,鹽工長年累月忍受風吹日曬的艱難,沉重的勞動負荷和機械化程度偏低的現(xiàn)實仍然普遍。但是從楊建成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不畏艱難、積極進取、追求完美的“匠心”,做良心人,產放心鹽,是新時代鹽業(yè)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更是一種責任與擔當。我們堅信,只要人人有這樣的責任與擔當,就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海鹽行業(yè)的前景一定會越來越寬,鹽工的工作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