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汀江
教育孩子節(jié)約糧食就要多帶孩子去田間地頭,這是為什么呢?在我看來,我們不要一味地批評現(xiàn)在的孩子嬌生慣養(yǎng),沒吃過苦,不知道珍惜糧食。實在是因為他們?nèi)鄙僬鎸嵉纳铙w驗,缺少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句中所說情境的感性認識。因為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所以孩子反復聽我們說起以前的饑荒歲月只會增加反感,還會嫌家長老調(diào)重彈;因為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所以孩子對“全世界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人面臨饑餓”的感受可能只是個數(shù)字概念。
就像那句話說的:“我聽過的,我忘記了;我看到的,我記住了;我體驗的,我理解了。”所以,不妨多帶孩子去田間地頭,去看真實的田野,去真切地曬曬太陽、流流汗,去對炎熱、饑餓、干渴有切膚之痛的體驗。相信這之后,孩子對“粒粒皆辛苦”的理解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平時我會有意識地帶我的兩個孩子去體驗不同的食品生產(chǎn)地:菜地、稻田、奶牛場等;會在不同的季節(jié)去感受播種、收割、養(yǎng)殖的辛苦。自己切身去觀察、體驗、觸摸之后,都不需要家長多說什么,孩子對糧食的感情似乎就和以前不一樣了。
眼見為實,觸手可及
那年春節(jié),我們帶兩個孩子回福建老家過年。有一天我們?nèi)ヒ粋€叫丁屋嶺的景區(qū)游玩。丁屋嶺山高林密,空氣新鮮,至今仍保留原始村落形態(tài),是個真正不見水泥的村莊。雖然距離城區(qū)才幾十公里,但是山路崎嶇,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才到達。我們在村子里游走,本來要去看景點,但是偶遇一位挑著擔子的老奶奶,兄弟倆很好奇,我馬上決定把今天的計劃從旅游改為一節(jié)生動的現(xiàn)場課。
小兒子同老奶奶打招呼,問老奶奶去哪里。老奶奶說去給自己的菜地施肥。小兒子不明白什么叫施肥,大兒子告訴他就是去上肥料。肥料在哪里呢?老奶奶指著擔子,兄弟倆都明白了,她是挑著尿水去給菜地澆尿?。『⒆觽円宦?,趕緊捂住了鼻子。我說不要嫌臭哦,去菜地看看就會知道,尿水澆灌出來的青菜有多青翠。
于是孩子們見到了高高的山嶺上一片綠油油的菜地,在陽光下燦爛地舒展著葉子。老奶奶告訴我們她八十歲了,我們都驚嘆她不像有那么大年紀,挑著擔子走得比我們還快。等她的一擔尿桶清空后,大兒子還試著挑了挑擔子。即便是空桶,他挑著走田埂都很不方便,他佩服地稱老奶奶是“大力士”。老奶奶說:“哪有啊,我就是挑了七十年習慣了呀!”“七十年!”兄弟倆同時驚呼起來。是的,有些人在一片土地上勞作了一輩子,有些人卻不知道青菜是怎么長出來的。
兄弟倆看著老奶奶的菜地里綠油油的青菜,發(fā)現(xiàn)油菜還開出了黃色的小花,立馬覺得這比菜市場的菜親切多了。我?guī)麄冏呓擞^察,還能看到菜葉上細細密密的露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小兒子說:“這青菜一定很好吃!”大兒子也說:“這里的菜一定比飯店的好吃!”
那天晚上我們回到城里,又是一頓大魚大肉。兄弟倆卻專挑飯桌上的青菜吃,大兒子還悄悄告訴我:“一想到八十歲的老奶奶挑擔子的情景,一想到我親手觸摸的菜葉那么水靈,我就覺得青菜比肉好吃了!”當然,那以后他們倆還是愛吃肉,但是終于對青菜有了一點喜歡,更重要的是,再也不會浪費一片菜葉了。
體驗為真,銘心刻骨
前幾年我們在北京生活,有一年冬天,一位在兒童教育機構工作的朋友邀請我觀摩他們組織的活動并作指導。一聽說是去農(nóng)業(yè)研究所參觀奶牛,我就帶上正在讀小學的大兒子。那天的北京雪后初霽,空氣清冽,氣溫很低。帶孩子們看奶牛時,我觀察孩子們的狀態(tài),從3歲到12歲,無論男孩女孩,一進入大自然就朝氣蓬勃,一見到真牛就兩眼放光,一聞到牛糞的臭氣就捂住口鼻,一聽到大奶牛重達一噸時就大為驚嘆,和剛出生一周的小奶牛親密接觸時更是樂不可支!雖然氣溫很低,孩子們卻熱情高漲。
參觀后的小型講學,我對家長們說:孩子們摸到的不止是小奶牛,聞到的不僅是濃郁的牛糞味,還有真實的大自然,真實的擠奶、給牛洗澡、清理牛糞等勞動場景,是平日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寶貴的體驗。用一位作家的話說:上一百堂美學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
然后我說:“對兒童描述一百次動物的樣子,不如讓他們親自觸摸一次;對兒童說一百次孝順,不如讓他們親見一次舐犢情深;一百次要求孩子節(jié)約糧食,不如讓孩子在奶牛場親自看一次擠奶的辛苦!”這時,一位小學生自告奮勇發(fā)言:“是啊,我們以前只見過盒裝牛奶,都不知道牛奶原來是這樣擠出來的,也不知道飼養(yǎng)一頭奶牛這么辛苦。今天氣溫在零下幾度,可是我看到飼養(yǎng)員叔叔累得滿頭大汗……”孩子們聽到這里,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感受。自那以后,兒子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喝牛奶時再也不會浪費一滴。他告訴我,有時候不愿意把一盒牛奶喝完時,就會想起那個男孩說的飼養(yǎng)員叔叔累得滿頭大汗的畫面。我想,那個畫面一定深深刻在他的心里了。
后來老二出生了,有時候弟弟喝奶喝不完,大兒子會接過奶瓶二話不說喝下去。等老二大一點了,哥哥就給弟弟講他去參觀奶牛場的經(jīng)歷,告訴他牛糞多么臭,給奶牛洗澡多么累,大冷天的飼養(yǎng)員還被洗澡時淘氣的奶牛搖頭晃腦地灑一身冷水……然后告訴弟弟不要浪費一滴牛奶,因為擠奶和喂養(yǎng)奶牛都不容易。弟弟仿佛聽懂了,以后喝奶時都會努力喝干凈。
親歷為久,難以忘懷
去年秋季,我們帶兄弟倆去上海青浦區(qū)的朋友家收割稻子。朋友的父母以前是青浦區(qū)的農(nóng)民,進城工作后一直惦記農(nóng)村生活,所以退休后還回來種地。兄弟倆第一次看到這么一大片金燦燦的豐收的稻田,異常興奮。還應景地唱起了李健那首《風吹麥浪》,一時間覺得好浪漫。
可是等到真的收割稻子時,就沒有那么浪漫了。雖然已經(jīng)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機械化,農(nóng)民用收割機來收割稻子,但是機器的噪音巨大。尤其在空曠的田野上,這么大的噪音讓人覺得耳朵很不舒服。兄弟倆想跑開,我說堅持一下,看看收割機是怎么收割稻子的。
收割機開始收割稻子了,兄弟倆被眼前的場景吸引住了,看得很仔細,還不時地問這問那,提出許多問題。農(nóng)民朋友解答問題后,還專門給兄弟倆講他們在幾十年前沒有收割機時是怎么收割稻子的:那時候都是依照老輩的耕作模式,牛耕田、手插秧、摔敲木桶脫谷,所有的稻谷全部都是用肩膀挑回家。收割回來的稻谷在曬坪上堆上兩天,使得里面的稻草發(fā)熱,稻谷就容易掉了。再平鋪在曬坪上,用人拉石碾子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碾,直到稻草上沒有稻谷為止……
兄弟倆聽得目瞪口呆。眼前的機械收割他們都覺得噪音大、粉塵多,以前的人卻比這辛苦幾十倍……孩子們切身去觀察、體驗、觸摸,聽當?shù)剞r(nóng)民親口講述之后,對糧食的感情真的和以前不一樣了。吃飯想剩飯時會多考慮一下,多猶豫一下,想想農(nóng)民伯伯的不容易,想想每一粒米來之不易,還是要節(jié)約一點,不能浪費。
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書里走到現(xiàn)實中去,讓孩子們親身去感受詩句,就會有感動、有觸動、有行動。家長們不妨多帶孩子去田間地頭走走看看,體驗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