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霞 陳鳳騫
摘要:成都是一座富有詩意的城市,兩千多年以來,無數(shù)的詩人歌詠成都。在輝煌的唐詩中,描寫成都的詩歌有二百多首,而在華美的宋詞中,與成都相關的作品則多達千余首,其中,南宋詞人京鏜有四十多首關于成都的詞,為外來詞人之最。在京鏜的成都詞中,描寫七夕、中秋、重陽、元宵等節(jié)日的節(jié)序詞有十五首,從不同側(cè)面描繪出成都的節(jié)日映像,多角度展示了宋代成都的民俗風情,留下了一幅幅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生動畫卷,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成都,弘揚成都文化。
關鍵詞:成都;節(jié)日映像;京鏜詞
京鏜(1138-1200年)字仲遠,晚號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歷知江州瑞昌縣,后遷右司郎官,累官至參知政事、左丞相,封翼國公。京鏜不僅是一位朝廷重臣,也是一位文思暢達的儒雅文士。他的傳世作品以詞為主,有《松坡居士樂府》一卷,輯入《全宋詞》,收詞四十三首。
京鏜與成都有深厚的淵源,他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授四川安撫制置使,知成都府。京鏜現(xiàn)存四十三首詞,“共有四十二首作于蜀地”,他描寫成都的詞為外來詞人之最。京鏜由四川返回京都之后,再沒有一首詞傳世,可以說正是成都這個美麗的城市點燃了他的文學激情,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欲望。在京鏜的成都詞中,描寫七夕、中秋、重陽、元宵等節(jié)日的節(jié)序詞有十五首,他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成都斑斕的節(jié)日映像,展現(xiàn)了宋代成都地區(qū)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讓我們能夠穿越近千年的時光去領略成都的美麗與風流。
一、成都元宵映像:火城燈市爭輝照
元宵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上元節(jié)、元夕節(jié)、燈節(jié)。漢初,正月十五就被立為元宵節(jié),到情、唐、遼、宋之際,元宵節(jié)盛極一時。在宋代,元宵節(jié)是一個觀燈宴飲、全民狂歡的盛大節(jié)日。京鏜共有兩首元宵詞,描寫了成都元宵佳節(jié)的盛況,比如《絳都春·元宵》:
升平似舊。正錦里元夕,輕寒時候。十里輪蹄,萬戶簾帷香風透。火城燈市爭輝照。誰撒口、滿空星斗。玉簫聲里,金蓮影下,月明如晝。知否。良辰美景,口豐歲樂國,從來希有。坐上兩賢,白玉為山聯(lián)翩秀。笙歌一片圍紅袖。切莫遣、銅壺催漏。杯行且與邦人,共開笑口。
在詞人的筆下,成都錦里的元夕是一派升平景象:“萬戶簾帷香風透”表現(xiàn)了成都市井的繁華熱鬧;“火城燈市爭輝照”呈現(xiàn)出成都上元燈節(jié)的燦爛輝煌;“玉簫聲里”描繪出成都元宵歌舞音樂的盛大壯麗。從詞人的生花妙筆中,我們可以窺見宋代成都的風華。其實,自從秦孝王時蜀守李冰興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解決了岷江水患和成都平原的灌溉問題后,成都平原就成了“沃野千里”的美麗富饒之鄉(xiāng),被人們稱為“天府之國”。到了唐代,成都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商業(yè)興盛,經(jīng)濟發(fā)達,據(jù)盧求《成都記序》記載:成都“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羅錦之麗,管弦歌舞之多……揚(州)不足以侔其半。”可知當時的成都人民和樂,歌舞升平,游樂之風盛行,這種文化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宋代,可謂“絲竹常聞靜夜聲”(陸游《成都書事》),成都的燈會更是熱鬧非凡“突兀球場錦繡峰,游人士女擁千重。月離云海飛金鏡,燈射冰簾掣火龍”(陸游《丁酉上元》)。當然耗費也驚人,成都的元宵之夜“每夜用油五千斤,他可知費矣”(莊綽《雞肋編》)。而京鏜的這首元宵詞正記錄了成都經(jīng)濟文化繁榮,音樂歌舞興盛的深厚傳統(tǒng)。
又如《又·元宵十四夜作,是日立春》:
暖律初回。又燒燈市井,賣酒樓臺。誰將星移萬點,月滿千街。輕車細馬,隘通衢、蹴起香埃。今歲好,土牛作伴,挽留春色同來。不是天公省事,要一時壯觀,特地安排。何妨彩樓鼓吹,綺席尊罍。良宵勝景,語邦人、莫惜徘徊。休笑我,癡頑不去,年年爛醉金釵。
此詞應時應景而作,除了描寫成都元宵佳節(jié)市井的熱鬧繁華、燈市夜景之美、彩樓鼓吹之盛外,還寫到了成都元宵宴飲之俗。關于宴飲,它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或是純粹享樂,或是政治陰謀,或是化解矛盾……。在成都這個繁榮的城市里,在元宵這個歡樂的節(jié)日里,宴飲則是表達喜樂的首選,《歲華記麗譜》中記載:“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門樓。”可見在成都歡度元宵節(jié)要宴飲三天三夜。在京鏜的筆下,成都宴飲是“杯行且與邦人,共開笑口”“年年爛醉金釵”與三五人舉杯暢飲,與民同樂,共度佳節(jié),不負良辰美景??梢哉f,在成都不論何時何地宴飲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只是親人之間的一種團圓的方式,更是朋友之間的一種享樂方式。
元宵佳節(jié)燈火通明,熱鬧非凡,月明星稀,在這良辰美景下與家人團圓。直至今日,元宵節(jié)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F(xiàn)在,成都人會在元宵節(jié)那天與朋友、家人一起,去錦里觀燈會,去武侯祠逛廟會,去成都世紀城國際會展中心逛元宵商品交易會,這些地方有各種歡度元宵佳節(jié)的活動,真真熱鬧非凡,這些節(jié)日流動與京鏜這兩首詞所描寫的元宵佳節(jié)盛景仿佛穿越時空而交融,讓人有恍惚迷離之感,不禁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延綿不絕而驕傲!
二、成都七夕映像:金奩絲巧蜘蛛吐
七夕節(jié)又被稱為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穿針節(jié)等。由于被人們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故事,在中國所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七夕富有浪漫氣息,讓人神往。七夕節(jié)鼎盛于宋代,民間有許多活動:“是夕,人家婦女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愉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京鏜的七夕詞共有五首,生動地再現(xiàn)了宋代七夕佳節(jié)登彩樓穿針乞巧、剖瓜插竹、喜蛛應巧以及仰看牛郎織女星等習俗,如《好事近·次盧漕國華七夕韻》寫到“乞巧”之俗:
急雨逐驕陽,洗出長空新月。更對銀河風露,覺今宵都別。不須乞巧拜中庭,枉共天孫說。且信平生拙極,耐歲寒霜雪。
在宋代的七夕,婦人會于晚上祈求織女賜予她們心靈手巧的能力,以求一段良緣。其中最為熟知的活動便是“乞巧拜中庭”“對月穿針引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也有七夕穿針乞巧的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女紅”,所以夜晚時,婦女們在庭院中對著明月穿針,傳說如果手中的紅線能穿過七孔針,便算“得巧”。在古人觀念里,女子心靈手巧、擅紡擅織是結(jié)良緣的方式。
又如《滿江紅·壬子年成都七夕》寫到“喜蛛應巧”之俗:
雨洗新秋,遣涼意、驅(qū)除殘暑。還又是、天孫河鼓,一番相遇。銀漢橋成鳥鵲喜,金奩絲巧蜘蛛吐。見幾多、結(jié)彩拜樓前,穿針女。舟楫具,將歸去。尊俎勝,休匆遽。被西川七夕,四回留住。此地關心能幾輩,他年會面知何處。更倚闌、豪飲莫辭頻,歌金縷。
可見七夕之時,宋代成都不僅有穿針乞巧的活動,還有“喜蛛應巧”的習俗,即吸引蜘蛛到盒子里,通過觀察它吐絲布網(wǎng)的疏密來判斷自身運氣的好壞。喜蛛即長腳的小蜘蛛,古代的人們把蜘蛛看成“喜事”的代表,認為“蜘蛛集,則百事喜”。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人們會在果盆中擺放好各種瓜果,若果盆中有蜘蛛吐絲結(jié)網(wǎng)的痕跡,那便是極大的“喜事”。這一習俗在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已有詳細記載:“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于庭中,求恩于牽牛、織女星也。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曉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p>
再如《定風波·次楊茶使七夕韻》還寫到了“剖瓜插竹”之俗:
何必穿針上彩樓。剖瓜插竹訴窮愁。聞道天孫相會處,銀漢無津,不待泛蘭舟。動是隔年尋素約,何似,每逢清夢且嬉游。但得舉杯開笑口,對月臨風,總勝鵲橋秋。
詞人寫道:“何必穿針上彩樓。剖瓜插竹訴窮愁?!边@既是京鏜在發(fā)泄自身心中的煩悶,也可以從側(cè)面看出,在宋代的成都地區(qū),七夕節(jié)這一天,人們的活動除了穿針乞巧,還有剖瓜插竹。人們相信織女身上不僅可乞巧,更可以滿足愿望。每年七夕,人們會在紙條上寫下自己的各種美好愿望,再將其掛于竹子之上,乞求織女看見并助自己實現(xiàn)愿望。
到了現(xiàn)代,不少習俗活動已逐漸弱化或消失,但其中與愛情有關的內(nèi)涵卻保留下來,使其成了象征愛情的節(jié)日,七夕節(jié)因此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七夕節(jié)漸漸從單身少女對美好愛情祈禱的節(jié)日變成了戀人之間的節(jié)日。在現(xiàn)代的成都,玫瑰花等各種禮物的售賣,旅游景點的大力宣傳等成了七夕節(jié)最常見的活動,這與社會發(fā)展、城市化進程有很大的關系。盡管七夕節(jié)正在逐漸的商業(yè)化,但是其中依然蘊含著人們對牛郎織女忠貞不渝的愛情精神的頌揚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成都中秋映像:萬里清涼銀世界
中秋節(jié)源自上古天象崇拜,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在古時又稱“祭月節(jié)”,由此衍生出的賞月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遺產(chǎn)。宋代的中秋夜晚極其熱鬧,燈火通明,賞月的人們來來往往,中秋賞月之風盛行?!稏|京夢華錄》中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nèi)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霄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展現(xiàn)了宋代京都賞月的盛況。成都的中秋月色與之相比也毫不遜色,京鏜描寫成都的中秋詞共有四首,生動地記載了宋代成都登高賞月等中秋習俗。如《水調(diào)歌頭·中秋》:
明月四時好,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毫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等閑來,天一角,歲三周。東奔西走,在處依舊若從游。照我尊前只影,催我鏡中華發(fā),蟾兔漫悠悠。連璧有佳客,乘興且登樓。
詞人將宋代成都壯麗、清幽的月夜之景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就好像一幅中秋月夜的美麗畫卷,讓人身臨其境,同時也表達了詞人對中秋之月的喜愛。此外《滿江紅·中秋前同二使者賞月》也描繪出了中秋時節(jié)“萬里清涼銀世界,放教千丈冰輪出”的壯闊清涼之景。
但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成都的陰歷八月雖然常常是晴天,但有時也會因為對流而產(chǎn)生風雨,并非每一次的中秋都能如愿賞月,偶爾也會狂風驟起,烏云迷霧,看不見月。京鏜的筆下也有這樣令人遺憾的中秋節(jié):“喜見中秋,急載酒、登樓邀月。誰料得、狂風作崇,浮云為孽。孤負闌干凝望眼,不教寶鑒懸銀闕。但筵前、依舊舞腰斜,歌喉咽。”(《滿江紅·中秋邀茶漕二使者,不見月》)
在現(xiàn)代的成都地區(qū),由于中秋節(jié)作為國家法定的節(jié)假日,許多奔波在外的人會在這一天回家,在滿月之下團圓。和京鏜筆下的成都一樣,賞月依然是中秋節(jié)的一項不可缺少的活動。在成都地區(qū),人們除了賞月之外,燈會也被傳承了下來。在中秋之時,人們涌向燈會展,在五光十色的燈會中穿越時空,回望過去,在燈謎中窺見古人的智慧,在月與燈交相輝映的夜中與家人相守。
四、成都重陽映像:車馬喧闃管弦沸
重陽節(jié)是指每年的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京鏜共有重陽詞四首,在詞人的所看、所思、所感中展現(xiàn)出重陽節(jié)的風俗畫卷。如《雨中花·重陽》:
玉局祠前,銅壺閣畔,錦城藥市爭奇。正紫萸綴席,黃菊浮卮。巷陌聯(lián)鑣并轡,樓臺吹竹彈絲。登高望遠,一年好景,九日佳期。自憐行客,猶對佳賓,留連豈是貪癡。誰會得、心馳北闕,興寄東籬。惜別未催鶿首,追歡且醉蛾眉。明年此會,他鄉(xiāng)今日,總是相思。
詞人描繪了錦城重陽節(jié)的繁華熱鬧的場景:藥市興盛,玉局祠前,銅壺閣畔,各種藥草爭奇斗異;人們插茱萸、賞菊飲酒;絲竹聲里,盡情游玩;登高望遠,健身祛病。
又如《木蘭花慢·重九》:
算秋來景物,皆勝賞、況重陽。正露冷欲霜,煙輕不雨,玉宇開張。蜀人從來好事,遇良辰、不肯負時光。藥市家家簾幕,酒樓處處絲簧。婆娑老子興難忘。聊復與平章。也隨分登高,茱萸綴席,菊蕊浮觴。明年未知誰健,笑杜陵、底事獨凄涼。不道頻開笑口,年年落帽何妨。
詞人除了描寫重陽節(jié)這天,蜀人從來好事,遇良辰、不肯負時光。他們登高望遠,憑欄聽曲,茱萸綴席,菊蕊浮觴,歡度佳節(jié)。更是提到了重陽藥市的繁華盛大,可謂“藥市家家簾幕”。據(jù)《成都古今記》記載:“一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笨芍旁滤幨惺撬未啥济吭聺M市之一,又有《四川記》記載“成都九月九日為藥市。詰旦,盡一川所出藥草異物與道人畢集。……是日早,士人盡人市中。相信以吸藥氣愈疾,令人康寧。”可見成都的重陽藥市規(guī)模盛大,吸引大多數(shù)人觀賞行樂,正如田況詩所說:“成都府門重陽市,遠近湊集爭欣”(《成都遨樂詩二十一首·重陽日州南門藥市》)。
而京鏜的《洞仙歌·重九藥市》則更詳細地描寫了男女老少紛紛趕錦里藥市,市場上車馬喧囂管弦沸,人們爭著來到這座西南大都會游玩行樂的情景:
三年錦里,見重陽藥市。車馬喧闐管弦沸。笑籬邊孤寂,臺上疏狂,爭得似,此日西南都會。癡兒官事了,樂與民同,況值高秋好天氣??诓恍呷A發(fā),不照衰顏,聊滿插、黃花一醉。道物外、高人有時來,問混雜龍蛇,個中誰是。
京鏜的這幾首詞再現(xiàn)了宋代成都重陽節(jié)的情景,描寫了成都地區(qū)重陽節(jié)當天的重要習俗。在煙雨朦朧,秋來初霜時候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吹竹彈絲等,別有一番韻味。重陽節(jié),又稱“踏秋”,現(xiàn)在的成都人也很喜歡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去登高、賞菊、插茱萸,以求健康長壽,傳達美好祝愿。同時,也表現(xiàn)了成都人悠閑自在的生活,正如京鏜詞中所寫“蜀人從來好事,遇良辰、不肯負時光”,體現(xiàn)了成都人知足常樂的生命觀和人生態(tài)度。
五、結(jié)語
在成都任職的京鏜,既有“心馳北闕”的愛國之心,又有“興寄東籬”的詩情畫意,他游山玩水,賞花品酒,與民同樂。京鏜以淳樸生動的筆觸再現(xiàn)了宋代巴蜀人民多姿多彩的節(jié)日風俗、活動盛況,詞中蘊含著濃厚的成都文化氣息,呈現(xiàn)出成都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從中也可窺見成都節(jié)日文化的發(fā)展,有利于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
西華大學“西華杯”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品京鏜詞,知成都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