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婭穎
本文以哈薩克斯坦地名為對象,通過對哈薩克斯坦地名分析,討論地名漢譯問題。哈薩克斯坦地名翻譯須以地名內涵為基礎,對哈薩克斯坦地名漢譯采用音譯法、音譯兼意譯法、加詞法,漢譯須做到“字詞規(guī)范化、合理化”。哈薩克斯坦地名的漢譯是一項很重要且比較復雜的工作。通過研究,我們對哈薩克斯坦地名認識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感到對哈薩克斯坦地名仍需要深入地研究與探索。
本文以哈薩克斯坦地圖為標準,在統(tǒng)計歸納整理的基礎上將哈薩克斯坦地名研究按照地名構詞等進行分類。哈薩克斯坦地名分析如下:
2.1 地名構詞分類
地名詞和其他語詞一樣有一定的結構方式,按照地名構詞法哈薩克斯坦地名有單純詞地名、合成詞地名、短語式地名。
2.1.1 單純詞地名
單純詞地名由一個語素構成。例如:otar奧塔爾 qara?a卡拉沙 orda烏爾達
pavlodar巴普洛達爾? anar阿納爾? ?elek舍利克
2.1.2 合成詞地名
合成詞地名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組成的。
almat?阿拉木圖 alma+t?(蘋果之城) aqtaw阿克套 aq+taw(白山)
aqt?be阿克托別 aq+t?be(白色山丘) aqsuw阿克蘇 aq+suw(白水)
q?z?ls?j克孜勒賽 q?z?l+s?j(紅色峽谷)aqtas阿克塔斯 aq+tas(白色石頭)
2.1.3 短語式地名
短語地名是由詞逐層組成的。例如:d?ezqaz?an 熱孜卡茲甘 t????s qazaqstan 東哈薩克斯坦? soltystik qazaqstan 北哈薩克斯坦 bat?s qazaqstan 西哈薩克斯坦
o?tystik qazaqstan 南哈薩克斯坦
2.2 其他分類
哈薩克斯坦受歷史因素影響,在地名方面存在新舊地名,一地兩名的現象。
2.2.1 新舊地名
阿拉木圖市舊稱維爾內,江布爾市舊稱奧利耶阿塔,曼吉斯套州舊稱曼格什拉克州,鐵米爾套舊稱撒馬爾罕茨,紅軍城舊稱泰恩沙,布拉拜舊稱博羅沃耶。
克孜勒奧爾達市1853年以前稱阿克梅切季,1925年以前稱佩羅夫斯克,現為克孜勒奧爾達市。
2.2.2 雙重地名
aqmola阿克莫拉(市)、nursultan努爾蘇丹(市),1997年哈薩克斯坦由阿拉木圖遷都往阿克莫拉,并改稱為阿斯塔納。2019年3月,將首都阿斯塔納更名為努爾蘇丹。
ust-kamenogorsk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 ?skemen厄斯克門,?skemen-俄語ust-kamenogorsk的變音,有河口之意。
在地名翻譯中,地名翻譯應以音譯為主,意譯為輔,音意結合已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原則,但由于語言文字不同還可使用加詞等一些輔助手段,盡可能表現原語的特點。
3.1 音譯法
音譯法是翻譯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翻譯方法,用譯語與原語言相同或相似的音來翻譯。哈薩克斯坦地名以音譯為主,例如:anar阿納爾abaj阿拜semej塞梅伊
oral烏拉爾aqtaw阿克套? at?raw阿特勞 aqt?be阿克托別
3.2 音譯兼意譯法
音譯兼意譯法就是指翻譯時以音譯法為基礎,同時使用譯語中同等意義的義素來翻譯。例如:t????s qazaqstan東哈薩克斯坦soltystik qazaqstan北哈薩克斯坦
bat?s qazaqstan西哈薩克斯坦? o?tystik qazaqstan南哈薩克斯坦
balqa? k?l巴爾喀什湖:balqa?音譯為巴爾喀什,k?l意譯為湖。te?iz k?l田吉茲湖:te?iz音譯為田吉茲? k?l意譯為湖
3.3 加詞法
加詞法是在翻譯過程中加上必要的詞。沒寫地理名稱的加上地理名稱,比如山、河、沙漠。例如:aqtaw阿克套山? taw套:山? q?z?lsuw克孜勒蘇河
suw:河流? q?z?lqum克孜勒庫姆沙漠qum:沙漠
在地名漢譯時,部分通名被音譯,其用字也要注意規(guī)范和合理。如果地名用字五花八門也會造成地名翻譯的混亂。地名是民族文化的縮影,地名的漢譯要接軌傳統(tǒng)與歷史。
4.1 字詞規(guī)范化
地名用字、讀音的規(guī)范不僅是地名的標準化要求,也是漢字規(guī)范化的一項重要內容?!耙坏匾幻⒁幻蛔g”是地名規(guī)范化的基本要求。例如:哈薩克語“aq”(白的)統(tǒng)一譯為“阿克”,“qara”(黑)譯法較多,分別譯為:卡拉、喀拉、喀熱。“taw”(山)統(tǒng)一譯為“套”?!癰ulaq”(泉)統(tǒng)一譯為“布拉克”。
地名d?ezqaz?an被譯為“熱孜卡茲甘”與“杰茲卡茲甘”,semej被譯為“塞梅伊”與“謝梅伊”,這種一地多名的現象較多,我們在地名的翻譯中要做到同名同譯,實現譯寫規(guī)范化。
4.2 字詞合理化
漢字譯寫要避用生僻字,不用貶義字,不用多音字。例如:避用生僻字,阿拉木圖中“拉”不用“剌”?!翱ā睂儆诙嘁糇?,卡普恰蓋中“卡”通常譯寫為“恰”或“喀”。
地名中有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在翻譯人名過程中避免用貶義字。如:瓦里汗諾夫,譯寫中不用瓦里汗懦夫。
4.3 接軌傳統(tǒng)與歷史
地名是特定歷史文化產物,因此翻譯時一定要尊重歷史。例如:
歷史上稱為阿斯塔納、阿克莫拉,現在稱為努爾蘇丹。努爾蘇丹市,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首都。1830年為俄軍要塞,1832年起稱阿克摩林斯克,20世紀50年代大規(guī)模墾荒開始,1961年改稱切利諾格勒(意為墾荒城)。1997年哈薩克斯坦由阿拉木圖遷都往阿克莫拉,并改稱為阿斯塔納。2019年3月,將首都阿斯塔納更名為努爾蘇丹。
歷史上稱為坎德阿加什,現在稱為十月城,十月城為紀念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翻譯中字詞的規(guī)范化與合理化,對于促進國際交往,實現睦鄰友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哈薩克斯坦地名不僅反映一個民族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還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等諸多領域的情況。本文在整理與歸納諸多學者的觀點基礎上,對哈薩克斯坦地名進行了再認識。整理研究發(fā)現:翻譯哈薩克斯坦地名時常出現同名不同譯、一地多名現象,地名譯寫要講“音美、形美、意美”,使地名譯寫規(guī)范化、合理化,從而正確引導譯名的使用。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