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峰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廣東 汕頭 515000)
由于行政沿革、經(jīng)濟往來、文化教育等因素,清代以前,潮州城長期是韓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成為贛、汀、梅、潮的聯(lián)系樞紐。甚至到了民國時期,盡管汕頭取代潮州的經(jīng)濟地位,汀、梅、韓諸流域的客家人,仍要經(jīng)由流過潮州的韓江運貨到達汕頭,新中國成立后,大量客家商人、移民進入潮州。由于行政變化,私人貿(mào)易取締,加上韓江地位被陸路運輸取代,客家商人不再依賴潮州進行交流。本文對居留潮州城客家人的考察,以清代和民國為主。
文獻所稱的“潮州”,往往指從前潮州府管轄的區(qū)域,包括現(xiàn)在的潮汕三市,甚至遠及今天的梅縣、興寧和蕉嶺等地。筆者搜集各客家姓氏進入潮州府城的情況,發(fā)現(xiàn)他們多來自梅江、汀江流域,屬于廣義的韓江流域。客家姓氏主要來自從前的梅州、汀州地區(qū),尤其以梅縣、大埔為多。下面略舉幾例。
客家何姓進入潮州城?!洞笃液问显戳鳌份d,大埔何氏屬武平始祖何大郎后裔。三十七世大郎公,原居安徽廬州府,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后梁貞明五年(919)中進士,授福建汀州寧化縣令,舉家居寧化石壁村。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從寧化遷福建武平獅巖,又徙冷洋(現(xiàn)稱寧洋),為武平開基一世祖。生五子,分居各處。大郎公第四世孫念七、念八、念九。念七、念八遷湖寮莒村為始祖;念九因官遷潮州南門左廂,傳至第五世龍升公,生二子:長子繼先公,又名竹居;次子繼新公,又名雙山,兄弟倆于公元1207 年從潮州遷大埔大麻竹洋落居;1217年繼先公又從竹洋遷湖寮雙坑開基,為雙坑始祖。[1]88
客家謝姓進入潮州城。《謝氏宗譜》云,南宋景炎年間(1276),有江西贛州寧都之謝樸六(又名謝新,謝清春之子,申伯七十五世,東山會稽謝氏第四十世,原籍福建寧化石壁),為文天祥諮議參軍,隨軍抗元收復梅州,因功于景炎二年升任梅州令尉,遂卜居梅州,為梅縣白渡大坑頭、丙村程江岌謝氏開基始祖。謝樸六生子三……三子天保,居潮州南門。[2]188
客家張姓進入潮州城。據(jù)《饒平客家姓氏淵源》,其先祖百廿二代四十三世為張化孫(1175-1258),諱衍,字傳萬,號起鳴。誥封忠憲大夫,移居上杭縣店前街尾。百廿九代五十世為張盛德,又名子預(1306-1377),妻劉氏、羅氏,劉氏居饒平,生四子:長男衍昌,次男繼旺,三男啟盛,四男名卿。第四房情況為:“四房名卿(興),妻吳氏,生一子名烏佑,派居壩上、富竹排、馬坑、潮州東門外、潮陽赤寮、客寨、樟溪、燈塔溪、霞磜(今新圩霞光村)。”[3]
客家詹姓進入潮州城。《饒平客家姓氏淵源》載饒平北部客家詹姓的一支為饒洋鎮(zhèn)祠北貴康樓宗源公派目,其七十四世祖:“廷盛公,任福建松溪縣知縣。公生三子:長子文宣公,派赤棠坑口(查無族譜)。二子文忠,派貴康樓、九村東角、上善塘背、潮州下市。三子文穆,派澄海?!保?]
雖然客家人在潮州城內(nèi)沒有形成方言村,但各客家姓氏進入潮州城極多,以上僅舉例若干姓氏情況。至民國時期,仍發(fā)現(xiàn)有不少汀贛地區(qū)的客家人,因為避戰(zhàn)亂來到潮州城的,來自江西瑞金的呂平回憶個人經(jīng)歷:
原籍江西瑞金,先祖父呂澤鴻,為前清贛南武秀才,慷慨助人,熱心地方公益,為粵閩贛省邊區(qū)數(shù)縣人士所共聞。先父呂重章,出身黃埔軍校六期,……于二十年隨家人遠遷粵東潮汕,寄居於潮安縣開元路。家兄已初中畢業(yè),進入當?shù)亍俺苯移嚳瓦\公司”為練習生,學習汽車機械修理。我入該縣“大埔旅潮小學”就讀。該校學生多為客家語系子弟和外省籍人,師資良好,教學也很認眞。先母胡氏則與友人合伙開設(shè)裁縫店,以彌補家用不足。時閩西贛南一帶,為逃難而旅居該縣者很多,因同為他鄉(xiāng)游子,兼言語又通,生活習慣接近,故較容易建立情感,而長汀與瑞金人,更是親如手足,守望相助。[5]
另外發(fā)現(xiàn),歷史上進入潮州城或周邊的客家籍士兵不少。如明天順三年(1459),“程鄉(xiāng)(現(xiàn)梅州)人羅劉寧聚眾入海,與官府對抗。羅劉寧聚眾近千人,不斷出沒于惠州、興寧、長樂和潮州屬各縣。同年攻打海陽縣,被潮州知府謝光所派的官兵打敗”。[6]32又如嘉靖二年(1523),“程鄉(xiāng)縣人梁八尺、黃萬山、賴康等聚眾400 多人,同官府對抗,并與福建上杭的江小、范四等農(nóng)民起義軍相呼應,頻繁活動于潮州的海陽縣等縣及惠州各縣,是年,提督張頂派僉事施儒圍剿梁八尺,事平”。[6]34-35又如順治五年(南明永歷二年,1648)四月,“二十七日,九軍首領(lǐng)劉公顯、劉勝、黃甲、馬麟帶兵攻打潮州城,被城內(nèi)清兵打敗”;“是年三月,鎮(zhèn)平縣(今蕉嶺)賴其肖起兵攻打各縣。七月,賴其肖派朱慈脊攻打大埔、饒平和福建的平和縣,朱慈脊路過潮州,兵住潮州城外,車任重以商議對付朱慈脊為借口,請駐潮州城的各級長官到開元寺聚會,借機在席間殺死巡道李光垣和潮州知府凌犀渠”。[6]41
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從潮州城移出,進入客家地區(qū)的也不少,說明潮州確實是從前潮安交流的重要節(jié)點,以方姓為例:
大埔的方姓祖籍世居惠來縣城梅北村,傳至方桂庭與其弟方星洲,因做生意遷潮州,在下水門建房居住。抗日戰(zhàn)爭后期,日本打到潮州,為了避難,攜妻兒來到大埔高陂下壩角定居。后曾開設(shè)制造瓷藥小作坊,一直經(jīng)營到合作化進入公私合營。桂庭娶妻陳御華、盧桂英,共生六子二女。[1]19
清代以前,潮州長期是粵東、閩西、贛南等地物資交流的集散地和商業(yè)貿(mào)易中心。廣東的興梅地區(qū)、福建西部、江西南部以及東江流域的一部分物資都通過韓江水路運到潮州集散貿(mào)易;各地在潮州交流的物資又分別通過韓江和汀江運往福建;一部分物資則從韓江出海運往廣州等地。清代潮鹽行銷區(qū)域遼闊。當時通過韓江水運潮鹽,則以廣濟橋為界,上游各縣稱為橋上埠,下游各縣稱為橋下埠。潮州府屬的海陽、揭陽、潮陽、澄海、饒平、普寧、惠來和豐順的一半地方均屬橋下。潮屬的大埔和豐順的另一半地方,廣東嘉應州屬的嘉應、鎮(zhèn)平、平遠、長樂、興寧,福建汀州的長汀、寧化、清流、歸化、連城、上杭、永定,江西的贛州府屬的于都、興國、會昌、長寧,寧都屬的寧都、瑞金、石城,共21縣稱為橋上。每年約有295 000 多包潮鹽通過廣濟橋轉(zhuǎn)運至橋上各埠。[7]
民國時期的潮州商業(yè),仍然十分繁榮。粵東商業(yè)中心在近代從潮州轉(zhuǎn)移至汕頭是一個漸變過程,但潮州對于客家商人來說仍然重要。
近代以來,針對韓江流域的貨運,鐵路、公路運輸慢慢取代河流。近代客家商人對潮州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較大作用的是潮汕鐵路的建設(shè),這方面學界研究已多,潮汕鐵路的建成,使得更多客家人進入潮州,更加方便潮客交流。潮汕鐵路的出資者是梅縣客家人張榕軒、張耀軒兄弟。
張榕軒(1851-1911),原名煜南;張耀軒(1861-1921),原名鴻南。二張是同胞兄弟,榕軒為兄,松南鄉(xiāng)南下村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籌建潮汕鐵路,總預算金額為300 萬銀元,其中張氏兄弟各認100萬元,謝夢池認25萬元,張宗煌認20 萬元,林麗生認50 萬元,不足之數(shù),由張氏兄弟補足。光緒三十年(1904)潮汕鐵路公司成立,張榕軒任董事長。光緒三十二(1906)年九月,潮汕鐵路建成通車,實際投資為302.58萬元。[2]1110
清代至民國,大批客家商人出現(xiàn)在潮州,他們的商業(yè)活動以煙絲、典當、竹木、土紙為主。
潮州竹木多來自福建上杭、武平和江西尋鄔、瑞金及廣東平遠、蕉嶺、大埔、梅縣、豐順等地,經(jīng)潮州運銷于韓江中、下游一帶。是時,潮州竹木市場主要聚集在兩個地方。一是潮城之南,一是與潮州城北堤對峙的意溪。當時,在潮州城南門古一帶,開辦的竹鋪就有40 多家,被稱為竹鋪頭。到民國十九年(1930),潮州竹類市場再度擴大。杉木竹行延至潮城下東堤、東門街及東門城外的沿江一帶。潮州土紙業(yè)是指經(jīng)營福紙(草紙)和簍紙(白紙)的一個行檔。辛亥革命后,隨著紙張銷路的逐步增長,行商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形成了一個自然行業(yè),在潮州市場點據(jù)重要的地位。土紙主要產(chǎn)自閩西一帶的長汀、連城、上杭、永定、龍巖、武平、和平等地,沿韓江水運至潮州,最多時每年達簍紙5 000擔、福紙300 塊以上。其中大部分轉(zhuǎn)銷往安南、老撾、柬埔寨、香港、新加坡、檳榔嶼和南洋群島一帶。民國元年至十九年(1912-1930),潮州已有簍紙行8 家、福紙行10 家、紙鋪40 家,大抵集中在府城靠東側(cè)的東平路、太平路、東門街、開元路、西馬路、水平路一帶。大的商號擁有資本約1萬元,小的商號也有資本二三千元。[8]盡管筆者不能確定上述從事竹木、土紙的店鋪到底有多少家屬于客家商人所有,但大批客家商人在潮州經(jīng)商是不爭事實。
在抗戰(zhàn)前汕頭商業(yè)發(fā)展的高峰期,客家商人資本不容忽視。在汀韓流域經(jīng)濟中心逐漸南移的過程中,客籍商人也開始在潮汕等地投資物業(yè)。潮州許多有名的店鋪,有很多就是由客籍人士開辦的。清道光年間,潮州首創(chuàng)有義隆煙莊;光緒間又有貴和、金蘭煙莊開張;至清末民初,相繼有美蘭、聚蘭、福盛、泰裕盛、海記、美發(fā)、裕發(fā)、海豐、巨昌、珠蘭、瑞蘭、義發(fā)(義隆分號)等十余家煙莊開業(yè)。他們都是大埔人,親自帶著工人來潮創(chuàng)辦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煙絲業(yè)最旺盛時期。那時,客家人基本壟斷了潮州煙葉的貿(mào)易。各商號年年結(jié)余,每家年純利最少有光洋二千元以上;各家門市及棧房場地,多是盈利自置產(chǎn)業(yè),這是該業(yè)的黃金時代。當時泰裕盛財東張敬丞,已發(fā)展到東門街、開元街頭、西門古、振德街頭四個門市;復承人有東關(guān)府稅廠權(quán)力,擁有張明裕(專營葡萄酒)及裕華銀行,成為財雄勢大的豪商。他想統(tǒng)一潮州煙絲業(yè),惜未果行;后來,聚蘭、美蘭、貴和、義隆便躍為煙絲業(yè)四大戶,占全行業(yè)營業(yè)一半。[9]
為聯(lián)系客家鄉(xiāng)誼,促進自身發(fā)展,潮州城客家商人成立各類組織,相傳在設(shè)立時,不屬潮州府治的多稱書院(或同鄉(xiāng)會),和客家人有關(guān)的有鎮(zhèn)平會館(道光、咸豐已建成,地點仙街頭右)、汀龍會館(1763年建,地點開元街中)、茶陽書院(又稱大埔會館,地點開元街)、嘉應會館(后稱梅縣同鄉(xiāng)會,清末建成,地點羊玉巷頭)、鵬湖書院(又稱豐順會館,清初所設(shè)豐順縣永豐倉演化而來,地點大街軍廳巷口,另設(shè)一始平書院)和五華旅潮同鄉(xiāng)會。[10-11]
研究者指出:
乾嘉以來,龍巖州人多地少的矛盾已很突出,很多人向外發(fā)展,龍巖商人“一肩行李,跋涉江湖”,足跡遍及江南。而近鄰的潮汕地區(qū),成為閩西土紙、煙草、林木等土特產(chǎn)的最大市場。龍巖商人和汀州商人大量涌向潮汕經(jīng)商,利益相通,人情相近,逐步培育起地域共同體的意識,最發(fā)后展到汀州幫和龍巖幫商人聯(lián)合起來,倡建潮州汀龍會館。[12]188
汀龍會館直到民國時期都是潮州城內(nèi)最大的會館,下轄12 個商綱,具體是:簍紙綱、龍巖綱、履泰綱、立本綱、福紙綱、九州綱、運河綱、武平綱、上杭綱、蓮峰綱、永定綱、白沙綱。這12 個商綱主要將閩西境內(nèi)的木材、土紙、煙草、油、米、豆等轉(zhuǎn)販到潮汕地區(qū),又從潮汕地區(qū)進口食鹽、煤油、海味以及其他日用品??箲?zhàn)勝利后,在汀龍會館的基礎(chǔ)上,汀龍商人還成立了潮州汀龍同鄉(xiāng)會,同鄉(xiāng)會還辦了個汀龍小學,招收在潮經(jīng)商的汀龍商人的子弟入學。[12]188-189
值得注意的是,民國時期,客家人在潮州城仍然很多,然而當時對地方影響巨大的潮安縣商會中,沒發(fā)現(xiàn)客家商人參與的情況,說明潮、客在地方商業(yè)界的分野十分突出,類似情況也出現(xiàn)在汕頭市,客家人在汕頭也設(shè)立自己的會館,這些情況說明潮、客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族群分類意識是強烈的。
“光緒二十八年(1902),潮州府商會成立。這是潮州的原始商會。是繼上海、寧波兩商會之后,與廣州同時建立的。是清末時全國最早建立的四個商會之一?!保?3]14,316潮州府商會歷經(jīng)海陽縣商會、潮安縣商會,迄至新中國成立止,下轄潮安商報社、商民團練和潮安縣乙種商業(yè)學校。
潮州府商會設(shè)總理制,每屆任期二年。第一屆推選陳陶圃為首任商會總理,清廷“賞戴藍(頂)(花)翎”,相當于清六品銜出身,陳陶圃是廣和發(fā)省行財東,是屆商會助理為柯樹榮。光緒三十年(1904),推選李芳蘭為第二任總理,李是潮州士紳,創(chuàng)辦悅來興寧行,其子李桐,是民國初年的潮安縣參議員,其孫李笠儂后任潮安縣長。光緒三十二年(1906),推選饒興桐(饒興桐是饒宗頤的高祖父)為第三任總理,饒是潮安銀行財東。光緒三十四年(1908),推選吳煥堂為第四任總理,吳是如陶銀行財東。宣統(tǒng)二年(1901),推選陳子軒為第五任總理,陳是乾泰銀行財東。[13]14,316
饒宗頤的祖宗來自大埔,至他已是第十三代,成為道地的潮州人。[14]123饒宗頤自己敘述,他的家族是潮州城的富商兼學問世家,移入潮州極早,在高祖之世,家境極佳:“我的家族可以說是潮安地區(qū)的首富。我的祖輩是商人,很會做生意,積攢了大量錢財,但并不是一般的富貴鄉(xiāng)紳。我出生的時候,家族不但沒有衰落,而且正如日中天。我的高祖名興桐,有四個兒子,每人都開有錢莊,自己發(fā)行錢票。有錢就可以買書,大型的書籍如《古今圖書集成》《四部備要》《叢書集成》等都購置了。這就是我的父親饒鍔書樓‘天嘯樓’的來歷?!保?5]
《饒宗頤學藝記》也記載:“饒宗頤,1917年8 月9 日(農(nóng)歷丁巳年六月廿二)出生于廣東潮安縣城首富之家,家中擁有四個錢莊,并自己發(fā)行錢票。父親饒鍔先生(1891-1932)乃當?shù)刂麑W者?!保?6]
《潮州市志》關(guān)于饒鍔的人物條則是:饒鍔,字純鉤,自號純庵,生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世居海陽縣城。清末生員,因罷科而未應試。曾任教于省立二師(韓山師范)。饒鍔嗜書史,家中藏書甚豐。畢生刻苦攻讀,勤于著述,與石銘吾、王顯詔、蔡儒蘭、游惜予等組織“壬社”詩社,砥礪切磋。1931 年因病逝世,臨終之際,仍念念不忘所著《潮州藝文志》未竟全功,召長子宗頤至榻前,諄諄囑咐其繼父志續(xù)成是書。[17]1861
上文提及民國時期對潮州城影響很大的潮安商會。發(fā)現(xiàn)客家先祖的饒氏商人深入影響潮汕人控制的潮安商會,說明當時的潮安饒氏早就徹底潮汕化。影響潮安商會的潮安饒氏重要人物除了饒興桐,還有饒鈍鉤:民國十四年(1925)8月,潮安縣商會依規(guī)定舉行改選。為爭得這一屆商會會長一職,在饒、邢兩氏之間展開了商會沿革過程中最為激烈的一次會長競選活動,被潮州城商人稱之為“銀牛斗角”。當時,饒氏以饒純鉤為代表,經(jīng)營著潮安、綿益、川英、承安等4家銀莊;邢氏以邢叔珩為代表,經(jīng)營著邢裕生銀莊、邢瑞合紙行和邢佑合興寧行。雙方為爭票數(shù),多拉關(guān)系,開席宴賓,請客送禮,結(jié)果,邢氏以金鐲作為送禮之本屆商會品,爭多一席取得會長席位,邢叔珩當選為該屆會長。饒純鉤則由調(diào)解人從中斡旋,在商會中增設(shè)公斷處長一職給其擔任,其余機構(gòu)設(shè)置如前。[18]
自晚清至民國,大批客家文化人居留潮州,以丘逢甲、溫仲和、溫廷敬、丘建猷、何如璋等為代表。這些文化名人在潮州,既主講書院,也和潮汕文人交往;既發(fā)展地方文化教育,也促進潮客交流。韓山書院是客家文人在潮州城的活動中心。
原籍蕉嶺客家的臺灣著名詩人丘逢甲和潮州關(guān)系密切,他多次經(jīng)過潮州。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丘逢甲三十二歲,“8 月初抵泉州。再經(jīng)廈門、汕頭、潮州而抵鎮(zhèn)平”[19]533-534;1896 年(光緒二十二年,丙申),丘逢甲三十三歲,“夏,經(jīng)潮州、汕頭、香港赴廣州”[19]534;光緒二十三年(1897)春,丘逢甲奉旨落籍海陽,定居于潮州城魚市巷。是年,他受聘擔任韓山書院主講。講課中,注意聯(lián)系實際,“以實學訓士”,“課文外兼講科學”,向青年學士介紹新思潮和東西方文明。丘逢甲在講學中的新思想、新方法,引起書院當權(quán)者和社會守舊勢力的不滿和非議,被“目為異端”。他不愿受制于人,當年年終辭去韓山書院教職。[17]1853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丘逢甲三十六歲,“冬,辭去東山、景韓兩書院主講職,籌辦新式學校‘嶺東同文學堂’。初在潮籌備,后遷汕頭”[19]535。丘逢甲說過:“吾之籍固潮也,則樂言潮,故而尤樂言昌黎?!彼钤诔鄙堑貐^(qū)八年,都在從事教育工作。丘逢甲的《嶺云海日樓詩鈔》,收集內(nèi)渡以后的詩共1 746首,其中的1 200首是在潮州期間寫的,其慷慨悲壯的藝術(shù)風格也于這時形成。[20]
溫仲和(1848-1904),家名位中,字慕柳,號柳介,梅縣松口大塘村人。少讀私塾,17歲入嘉應州學,與黃遵憲同窗。光緒十四年(1888),以優(yōu)貢資格參試,中式順天鄉(xiāng)試舉人。翌年殿試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后授翰林院檢討。在翰林院任職四年后歸里,到潮州主講金山書院,并任院長。[2]1106
溫廷敬(1868-1953),字丹銘,大埔縣百侯鎮(zhèn)白羅村人。光緒十五年(1889)得廣東學政樊恭熙賞識,錄為博士弟子員(俗稱秀才)。旋進潮州韓山書院,從院長溫仲和游,為學益進。后值丘逢甲在汕頭創(chuàng)辦嶺東同文學堂,仲和、廷敬均受聘為教習。在其教導之下,成就卓著的有潮安饒鍔、興寧饒景華等。民國三十五年(1946),還任《潮州志》編纂顧問,編《潮季潮州忠逸傳》六卷。其于詩文,亦造詣甚深,有《茶陽三家文鈔》《弘覺師詩文鈔》及《潮州詩萃》等編輯校訂本存世。[21]38-39
丘建猷(1795-1854),字爾嘉,號迪甫,大埔縣青溪鎮(zhèn)坪砂村人。道光八年(1828)中舉,十四年中進士,選庶吉士。他總篡的《大清一統(tǒng)志》,內(nèi)容豐富,考訂精詳,是一本比較完善的全國性地理志。丘建猷在各處居官時間都不長。咸豐二年(1852),又調(diào)饒州代理知府,數(shù)月后再次復任南康。不久,因母老告請回鄉(xiāng),從此不再出仕?;剜l(xiāng)后,曾在海陽、龍湖、澄海、景韓、韓山等書院掌教。[21]25-26
何如璋(1838-1891),字子峨,大埔縣湖寮鎮(zhèn)雙坑村人。咸豐十一年(1861)中舉人,同治四年(1865)任五品銜知縣。三年后中進士。光緒二年(1876)出使日本,是中國第一任駐日公使。在戍期間,何如璋寫成了《管子析疑》三十六卷。從軍臺放還后,粵督李瀚章請他主持韓山講席。在韓山,他賞識謝錫勛、陳宗廙、李香谿等文藝上后來皆有名于時的人物。光緒十七年(1891)八月,卒于韓山書院,享年五十四歲。[21]30-31
客家人對潮州城的文化、教育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潮、客文人在潮州城相處融洽,清代至民國,潮州城有一些著名文人結(jié)社,潮、客文人均有參加。就潮州城的民間風俗而言,近代外江戲在潮州的流行,理應和客家人有關(guān)。
清代在粵東流行的外地劇種,有昆腔、正字戲、西秦戲、外江戲、南下白字戲等。[22]211客家人的劇種今稱“漢劇”,由外江戲演變而來。據(jù)記載,外江班在粵東最盛時有三十多個班,其中尤以澄海的老福順班、潮陽的老三多班、普寧的榮天彩班、潮州的新天彩班最為人所稱道,被稱為“外江四大名班”。光緒十四年(1884),潮州上水門興建外江戲梨園公所,迄今屋宇碑記猶存。[22]217外江戲不能認為專屬于客家,它其實是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西皮源于秦腔,二黃出自徽調(diào)。[22]216盡管如此,外江戲和客家人的關(guān)系是密切的,外江戲?qū)Τ眲∮休^大影響。
另外,移民潮州城的客家人,基本經(jīng)歷了潮語化的過程,兩戶著名人家最可代表,一是李嘉誠家族,二是饒宗頤家族。饒宗頤家族在上文已經(jīng)提到。潮汕人曾經(jīng)稱譽李嘉誠為“華人最富”、饒宗頤為“華人最有學問”,兩個家族的先祖都來自客家地區(qū),可歸入“客家祖潮汕人”一類。
陳澤泓指出,混居地區(qū)的潮、客民系居民之間,并不是互不往來,而是在接觸、交流之中,呈現(xiàn)出一種特殊的相持或轉(zhuǎn)化狀態(tài)。在梅州、潮汕結(jié)合部的潮、客民系之間,就呈現(xiàn)特殊的相持狀態(tài)。[14]120-121其突出例子是今天的豐順湯坑,“與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半福客’二元文化狀態(tài)不同,另一種情況是潮、客互相轉(zhuǎn)化。原屬某一民系的家族,遷入另一民系已占絕對優(yōu)勢地區(qū)遂轉(zhuǎn)化為另一民系”[14]122-123。移民潮州城的客家人被潮汕人同化是必然的,因為潮州城是潮汕人的最核心地區(qū),潮汕民系占絕對優(yōu)勢。在這里需要指出,界定潮、客族群身份的根本因素在于文化認同,語言是最重要標志,血緣因素在族群分類中的作用是次要的。
以下就李嘉誠家族情況說明,李氏先祖來自汀州上杭的李火德。《李火德史話》中有一篇專門厘清李嘉誠世系的文章,其中提及:
李嘉誠先生是明山公的第十代后嗣,從火德公算起,潮州府城李氏直線世系是:
入閩大始祖火德公(1 世)——三三郞(2 世)——四六郎(3 世)——千八郎(4世)——念三郎(5 世)——萬二郎(6世) —— 德 榮(7 世) —— 崇 山(8世) —— 宗 良(9 世) —— 時 芳(10世) —— 厚(11 世) —— 仁 親(12世) ——廷?。?3 世) ——明山(14世)——朝客(15世)[23]
有學者專文說明李嘉誠是“客家祖潮汕人”,雖然李嘉誠并不承認他是客家人。“他不否認是客家人李火德的23 世裔孫,他有客家血統(tǒng),但在潮汕文化氛圍中生長,沒有‘客家文化素質(zhì)’,也沒有‘客家認同意識’,因此,他是‘潮州人’而不是‘客家人’?!保?4]
李嘉誠、饒宗頤均是移入潮州城客家人的后代,饒宗頤是公認的大學問家,而李嘉誠先祖也是連續(xù)幾代出讀書人。李、饒兩戶人家體現(xiàn)了移入潮州城客家人的突出特點,即對于文化教育高度重視。研究客家人在潮州城的情況,這一點是需要十分注意的。
從以上分析看出,潮州城確實是從前潮客來往的交匯中心。由于地理因素、行政區(qū)劃、經(jīng)濟往來和文化活動諸因素,客家人大批進入潮州城,他們深刻影響潮州城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盡管今天潮州城作為潮客交流中心的地位不復存在,人們?nèi)圆荒芎鲆暁v史上大批客家人曾入住潮州城,以潮州城為中心的潮客交流曾是韓江流域引人注目的經(jīng)濟、文化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