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孝鵬,隋麗娟
(海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570100)
“海南建省”倡議,清末即已有之。以周偉民[1]和鐘一[2]為代表的海南地方學者大多認為,該倡議由晚清時人潘存首次提出。潘曾撰《瓊崖建省理由與建設方案》探討“海南建省”與開發(fā)建設的可行性必要性,但學者遍尋此文下落無果,至今仍為一樁懸案。至民國時期,孫中山首倡“海南建省”。他認為海南乃“海疆之要區(qū),南方之屏障”[3]563,建省具有鞏固國防、開發(fā)富源、發(fā)展文化等諸多益處,因而領銜與梁士詒等36人聯(lián)名上書國會,倡議“瓊州宜改設行省”[3]563-567。倡議不但對民國時期“海南建省”進程產生深刻影響,亦對現(xiàn)今海南省乃至中國發(fā)展具有重要啟示。
孫中山倡議“海南建省”,既有外部動因,亦有內部動因,同時,受偶然因素影響。外部動因方面,“海南建省”緊扣省制改革的政治發(fā)展趨勢,且此趨勢從清末一直延續(xù)至民初,為倡議“海南建省”孕育適宜的環(huán)境;內部動因方面,海南已具備建省必要性和相當條件。此外,“海南建省”設想獲梁士詒、陳治安等社會名士支持與媒體輿論關注,偶然因素亦對倡議醞釀起到助推作用。
“省”之稱呼起源甚早,初為中樞要署,與地方行政無涉。元滅宋后“省”成為元朝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qū)劃單位,行省制度最終得以確立,并被明、清兩朝繼承沿用[4]43-49。迨至清末,行省制度流弊已現(xiàn)。太平軍興以后,清政府不得不打破兵權不輕假漢人成例,任命漢人為地方督撫,掌一省或數(shù)省之軍政和民政?!跋?、同以后,局勢稍稍變矣。用李鴻章平捻,用左宗棠平回,法越之役用彭玉麟督師,遼東之戰(zhàn)用劉坤一節(jié)制關外諸將,近復用漢員為將軍、都統(tǒng)?!盵5]自此,中央政治權威日益衰落,地方勢力不斷崛起。
為削弱各督撫的軍政實權,加強中央集權,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6]首先提出“削藩”策略,具體措施是先以道為最高一級行政區(qū)劃,逐漸再改道存府。然因“戊戌變法”失敗,這一主張卒未實行。后康有為[7]于1903年復提《官制議》,陳述“廢省”主張:督撫權重,應予廢止,但僅廢督撫不足以治本,行省制度乃為本源,故應一并鏟除。1913年,康[4]155-183再撰《廢省論》,繼續(xù)宣傳其省制改革主張。康有為提出“廢省論”后,梁啟超承師說,于1910年發(fā)表《外官制私議》,亦贊同康論,并探討省制改革的具體步驟。梁主張以一省(直隸省)作為改革試點,“俟辦理有效,乃推及沿江沿海各省,更推及腹地各省。”[8]除康、梁外,章太炎也是“廢省論”的擁躉。章創(chuàng)統(tǒng)一黨,以“固結全國領土,厘正行政區(qū)域”[9]為首條政綱,力主“改省為道”。他主張將全國分為六、七十道,且皆直隸中央,以避地方割據(jù)之禍,改善地方治理[4]639。如此,省制改革輿論的興起便在無形中為“海南建省”倡議誕生,孕育適宜的社會環(huán)境。
民國甫立,地方分離主義勢力仍尾大不掉,成為威脅國家統(tǒng)一的隱患。有鑒于此,理順中央與地方關系,以重建政治秩序為目的的省制改革成為民國初年勢在必行的重大政治選項。北京政府除在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省的法律地位等問題上發(fā)力之外,也試圖通過改變行政層級或省級區(qū)劃以解決省制難題[10],引發(fā)與之利益攸關的各省都督、議會、各政黨、學者等廣泛關注并參與其中。孫中山認為“民國百度維新,行政區(qū)劃宜亟改良,以固邊防而啟利源,興文化而獎殖民”[3]566,為此于民國時期首倡“海南建省”。倡議與自清末延續(xù)至民初的省制改革政治發(fā)展趨勢緊密相連,因而不論在提出時機方面,還是倡議內容方面,皆恰如其分。
第一,就國防安全而論,清末民初,因外患日蹙,列強垂涎,海南已由昔日大后方一躍成為國防前沿[11]262。孫中山認為海南孤懸海外,當民國之最南,中有海峽與內地相隔,互為犄角。若瓊州有失,“則高、廉、雷等府及廣西之太平等處大有危險”,中國大陸南部門戶將洞開,因此“宜將瓊州另立一省”[3]454。結合孫氏其后3次建政于廣東這一史實,顯然孫主張“海南建省”的初衷是“倚瓊?;洝?,即以海南作為廣東唇齒相依的后方,予廣東以安全保障和物質支持。因此,孫氏疾呼“瓊全則粵全,誠急務也”[3]454。
第二,就經濟建設而論,海南久居邊陲,發(fā)展較之內地素稱滯后。孫中山認為海南資源稟賦豐厚,“四面濱海,海物甚豐”,糧食、木材、礦產、糖產、檳榔等物產豐富,發(fā)展?jié)摿薮?。島內經濟落后,癥結在于未能有效開發(fā)利用蘊藏資源。倘“為外人所占,則大利外溢,貽患無窮”[3]454,故而須得建省以利開發(fā)。眾所周知,國防建設以經濟力量為依托,經濟強弱決定國防建設成敗。經濟羸弱,勢必影響國防建設。慮及于此,孫氏從全局觀念出發(fā),提出“建省開發(fā)論”。
第三,就行政管理而論,海南為一獨立地理單元,自上古時代便與大陸分離,中有瓊州海峽阻隔。雖長期隸屬廣東省管轄,但廣東省對海南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以致孫中山感嘆:“由省御瓊,有鞭長莫及之嘆?!盵3]565陳植對此亦有一番評論:“海南孤懸海外,遠離大陸,廣東省政府,雖具整理計劃,實有鞭長莫及、力不從心之苦。”[12]9誠如陳植所言,海南距省治過遠,廣東省管轄多有不便,“地方情形,長官不必周知,長官命令,早發(fā)不能夕至?!盵3]565海南地方政府在行政上長期低效率運轉,必然影響國防建設與經濟發(fā)展大局;且海南地位沖要,其國防、經濟、政治三端問題,絕非廣東一省力量可以解決。若仍維舊制,“則以廣東一省財力有限,送無余力,以開發(fā)海南,然亦不能不分一部力量,以維持之,僵持不決,既非海南之幸,亦非廣東之福也。”[12]10故海南脫離廣東,單獨建省,不失為一項海南與廣東的雙贏之舉。
以梁士詒、陳治安為代表的社會名士支持和媒體輿論關注亦對孫中山闡發(fā)“海南建省”倡議產生積極影響。
1912年9月11日,已卸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的孫中山北上抵京,參與國家大政商討。梁士詒、陳發(fā)檀和陳治安等廣東旅京同鄉(xiāng)在粵東新館招待孫中山,席間就“海南建省”議題進行了一番熱烈探討。
陳治安首開議題,“中國有兩島:一臺灣,一瓊州。臺灣已被日本占去,惟余瓊州,萬一再為法占,則全國受影響。若欲整頓,非將瓊州改為一省不可”,但改省所需行政之費,“非得中央政府扶助及借外債不可”[3]453-454。顯然,陳氏認為海南安危事關國防大計,但單憑海南一島之力不足以建省,建省須得中央政府支持。
梁士詒[3]454則從經濟角度分析“海南建省”。廣東地處偏隅,“山多田少,民食不足自給?!蓖艋浫烁傁喑鲅笾\生,但“近因各國禁阻華工,粵華僑恐無立足地”。雖國內未開發(fā)之東北三省或蒙古亦可移民,但“其地苦寒,與粵人體質不相宜”。海南本為廣東九府之一,是粵人國內移民理想之地,“然非改為省,而請中央政府協(xié)濟,則此事原不易言?!绷褐鲝堅O海南為省以招徠人口,且與陳治安意見一致,認為若無中央政府重視,其事難成。
陳、梁二人分別從國防安全與經濟建設方面建言,為不久后孫中山具體闡發(fā)“海南建省”倡議做了鋪墊,成為倡議重要的思想源頭。1912年9月13日,《時報》以醒目字體對此次座談會進行報道:“廣東會館昨日開重要會議討論海南島改省事宜,孫中山亦參與此會。到會者大半贊成此議?!盵13]媒體輿論對建省事宜的關注,更添孫中山推動“海南建省”信心。
自清末延續(xù)至民初的省制改革政治發(fā)展趨勢為“海南建省”議題在社會輿論方面營造了寬松的環(huán)境,具有操作可行性;海南自身具備國防、經濟、政治等多項得天獨厚的條件加持,在列強環(huán)伺的近代中國,其建省必要性尤為凸顯;以梁士詒、陳治安等為代表的社會名士思想上的共鳴和媒體輿論關注,予孫中山倡議“海南建省”以有力支持。受多重因素交織影響,“海南建省”時機于民國初年漸臻成熟,故孫中山正式向國會倡議建省。
歷經粵東新館的討論,孫中山愈益關注“海南建省”。不久,他將“海南建省”倡議闡發(fā)為《瓊州改設行省理由書》(以下簡稱《理由書》),領銜與梁士詒、陳發(fā)檀和陳治安等36人聯(lián)名以議案形式提交國會,請求建省。
第一,《理由書》[3]565建言海南在國防安全方面具備建省必要性。瓊州,“南洋之門戶也”。清末日俄戰(zhàn)爭之際,俄國艦隊曾駐扎于此,“榆林、三亞二港正當其沖”,“為天然之海軍根據(jù)地”?!独碛蓵分鲝垖Υ硕弁咨萍右岳茫⒁缘?、英等國為例,指出“世界大勢變遷,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海軍根據(jù)地建設固為“國家永久之大計、鞏固邊防之策也”。伴隨世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擴張,列強愈益重視發(fā)展海上力量以與他國爭雄,維護其既得利益。國際間爭端的處理,常決于海上。弱國圖存,亟須建設與列強抗衡的防衛(wèi)力量。孫氏深諳海權理論,認為海南俯瞰南海,據(jù)要沖,占地利,一旦改省,則“瓊州之軍港易于建設”,我國海軍便可憑險自守。鞏固國防是孫中山倡議“海南建省”的根本動因。
第二,《理由書》[3]564-565論及海南單獨設省對促進瓊粵兩地經濟發(fā)展的頗多益處。從海南角度言之,“吾國天然富源之地雖多,而瓊州富源尤為各地之冠”,自然資源豐富。然因交通不便,商品由產地運輸至市場費用頗巨,以致“其價不足以償生產費用”。又“法律行政制度未能完備”,對投資者保護不周,故海南經濟一直未能有效開發(fā),“倘不改為行省,則實業(yè)之發(fā)達無由”。孫中山主張改省以促交通完善并整頓法律、行政亂源,保障經濟發(fā)展;從廣東角度言之,“國內移民、殖民尤為必要”。廣東人口遠多于海南,“倘改瓊州為行省,則人口過多之地必源源而來,資本亦因之而流入,不久必變?yōu)楦皇畢^(qū)”。孫氏認為廣東富余勞動力遷瓊,不但可促進海南經濟建設,亦將減輕廣東負擔,二者相得益彰。
第三,《理由書》[3]564-565闡明“海南建省”對該島文化教育發(fā)展的積極意義。海南島“黎、漢雜處”,兩族文化相異且黎族文化發(fā)展較為落后。孫中山力持民族平等的文化政策,主張改省以便推行。他主張在黎族聚居區(qū)域“宜開道路以通之”,“辟其地為州縣”,并使黎、漢雜居,則海南的發(fā)展“必收指臂之助”;又海南行政層級“限于一府”,教育發(fā)展受到制約,“普通教育,尚未普及”,“大學及諸種高等學校,不能設備”。孫氏認為海南“以海防要地”,人才規(guī)模應與其國防地位相匹配,故“欲發(fā)達該島文化,非改設行省不為功”。受時代因素約束,孫中山將文化教育發(fā)展置于國防建設之下,視野具有一定局限性。但他主張在海南設省以推行民族平等的文化政策,促進黎、漢民族交融,并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以培養(yǎng)國防建設人才,這些舉措無疑具有鮮明的時代進步性。
第四,《理由書》[3]565認為“海南建省”將便宜地方行政。一方面,“由瓊至省,必經海道千余里之遙”,廣東省鞭長莫及,政令朝發(fā)而夕不能至,管轄實有諸多不便;另一方面,海南“風俗、言語、習慣”與廣東相異,若與廣東合為一省,則“行政區(qū)劃之分配,甚不得當”。孫中山認為“倘改為行省,則無上述之弊”。該觀點從便宜行政角度考慮,指出海南經濟長期滯后的根本原因——海南地方政府層級低且行政效率低下。孫氏主張海南單獨設省,目的即在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以更有效指導海南各項事業(yè)發(fā)展?!董傊莞脑O行省理由書》從國防安全、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和行政管理等4方面論證“海南建省”的可行性、必要性,系統(tǒng)闡釋了“海南建省”因由,孫中山“海南建省”倡議的基本內核由此得以闡發(fā)。
俟《瓊州改設行省理由書》提交國會后,不久因“二次革命”爆發(fā),受戰(zhàn)事影響,“海南建省”議案便杳無音信。其時民國政權初建,地方勢力割據(jù),北京政府疲于軍事應付,尚無余力建設地方政制,“海南建省”議案于此種政治環(huán)境下無疑不會得到當局重視。雖然此次上書失敗,但孫中山并未氣餒,他在自著《建國方略》中仍繼續(xù)關注海南,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一步完善其建省倡議。
孫中山在擬定的實業(yè)計劃中論及“建設沿海商埠及漁業(yè)港”,提出建設??诟鄣臉嬒耄僖獗儆芰指蹫槟喜?大漁業(yè)港灣之一。
孫中山認為海南僅沿海一帶有所開發(fā),中部黎區(qū)藏礦最富,“固又甚富而未開發(fā)之地也”;待全島開發(fā)后,??诟蹖椤俺鋈肟谪涊椵徶畢^(qū)”,“異日本陸及此島(海南島)鐵路完成后”,海口港更可為貫通內地與海南島“接駁貨傤之聯(lián)絡船碼頭”[14]180-192。孫中山所提筑港計劃為后人描繪出??诟鄣倪h大發(fā)展前景。
此外,關于漁業(yè)港建設,孫中山認為榆林港為“海南島南端之一良好天然港面也”,宜建為“南部廣東省及海南島海岸”4大漁業(yè)港之一[14]191。此議與孫氏前議擬將此港筑為軍港貌似矛盾,實則不然。榆林港面朝南海,扼四方咽喉,“乃聯(lián)絡南洋群島之要沖也”[11]42,軍事價值頗巨。據(jù)《瓊崖》載:“(榆林內港)港內峰巒環(huán)繞,水深浪闊,可泊巨艦十余艘。且海岸平鋪,就有風濤,也沒激蕩之虞,所以人貨上落仍可自如?!盵15]榆林港群山環(huán)抱的地勢及港闊水深的條件為構筑軍港提供了天然基礎,而風平浪靜的水域環(huán)境則為漁業(yè)活動提供了安全保障?!逗D蠉u志》對榆林港的漁業(yè)活動有此記載:“此港為各地漁船集中之地……惟至冬季,則各地漁船來此作遠洋漁業(yè)根據(jù)者甚多?!盵16]從時人著述中,足見榆林港不但可建設為我國重要的軍事港灣,亦可作為理想的漁業(yè)港加以開發(fā)利用。
??诟鄣闹塾媱澕坝芰指鄣臐O業(yè)港建設藍圖,是孫中山對“海南建省”倡議的補充和完善,體現(xiàn)其格外關注海南經濟發(fā)展。孫氏垂青海南經濟事業(yè),不外乎經濟是一切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但彼時海南經濟窘迫,是建省各項必要條件中最薄弱一環(huán),因此仍需加強經濟建設,以補足“短板”,為建省提供有效支持。
清末,要求省制改革的呼聲日起。與此同時,海南國防、經濟和政治地位因近代海防事業(yè)興起而日益凸顯。民國時期,孫中山察及于此,最早倡議建省,頗具歷史意義。
第一,民國時期孫中山“海南建省”方案的提出,是歷時近百年的“海南建省”進程中極為重要一環(huán)。它將民國初年國際形勢、我國國情與海南地方實情有機結合,首次系統(tǒng)地闡釋了“海南建省”的可行性必要性,回答了海南為何亟須建省的理論問題,為民國時期推進“海南建省”做出承前啟后的重要貢獻。一方面,潘存的《瓊崖建省理由與建設方案》因已亡佚,后人無緣得見,孫中山倡議則開民國時期“海南建省”輿論先河,具首創(chuàng)性質。此后,“海南建省”呼聲日益壯大,甚至一度接近實現(xiàn)[17]。另一方面,倡議下啟民國時期“海南建省”進程。其后,朝野論及建省事宜,皆繞不開孫氏倡議所提范疇,倡議為后繼者謀劃建省事宜提供重要思路和理論參考[18]。
孫中山“海南建省”倡議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民初之際,中國國運衰微,民族陷入危亡,內有軍閥割據(jù)之憂,外有列強蹂躪之患。鞏固國防,力御外侮成為愛國志士的共識和時代主題,這一內容充分地反映在孫中山“海南建省”倡議之中。倡議雖以國防安全、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行政管理為4大基本內核,但重中之重仍在國防安全一端。無論經濟建設,還是文化教育,抑或行政管理,孫氏對此3方面的論述無不凸顯著他的“國防大局觀”,即各方面建設皆服務于國防需要。客觀地說,這與中國當時所處時代環(huán)境密不可分,是救亡圖存的必然結果。同時,也與孫中山個人的思想認識有莫大關聯(lián)。孫感慨臺灣被割讓后,已由“昔者磽確之區(qū)”變?yōu)椤案嚯橹保J為中國僅有臺灣和海南二大島,若再將海南“輕視而廢棄之”,“微特該島人民受蹂躪之禍,恐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即神州大陸亦必受其影響”。[3]563維護國家主權,捍衛(wèi)民族獨立,是孫中山矢志追求的革命理想,他倡議“海南建省”的初心亦在此。
但是,本已付諸國會討論的“海南建省”議案卻因南北戰(zhàn)事爆發(fā)無果而終。這一史實充分表明:區(qū)域的發(fā)展受整體環(huán)境制約,尤其是海南這樣獨立的地理單元,更易受到整體環(huán)境變動影響。民國初建,北京政府不但在外身背諸多不平等條約,致使國家利權喪失;且內部關于實施何種政治制度亦懸而未決——究竟實行總統(tǒng)制,還是責任內閣制;中央集權還是地方自治。各政治派別為此爭論不休,始終未能拿出一個有效可行的解決方案,甚至不惜兵戎相見[19]。如抗戰(zhàn)后“海南建省”的支持者壬伯所言:“行政制度,系推行政治的主體;優(yōu)良行政制度,必使行政獲得優(yōu)良的效率。用這種道理來觀察海南島改制為省政府,當能得到充分的佐證。”[20]大如國家,小至地方,皆須以良好的制度作為發(fā)展根本保障。然而,民初政制混亂,北京政府中央尚自顧不暇,哪有余力分予海南?更遑論開發(fā)海南,僅建省事宜,便只聞樓梯聲,最終不了了之。雖孫中山“海南建省”倡議未被北京政府采納,但至少于民國初年,倡議蘊含的利害關系已被梁士詒等政界當局者察知。自此,開啟海南艱難而漫長的建省之路。
第二,孫中山“海南建省”倡議揭示海南建省的可行性、必要性,緊扣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對現(xiàn)今海南省乃至中國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首先,倡議認為海南不但維系著中國大陸南部安危,且對控制南海至關重要[3]454。當下,伴隨經濟發(fā)展,海南與外部聯(lián)系愈益緊密,我國經濟活動范圍亦向外拓展,與有關國家因經濟競爭產生政治矛盾與外交糾紛勢難避免。因此,南海和平穩(wěn)定與否在某種意義上已不限于海南一隅經濟發(fā)展能否得到保障,而關乎國家整體利益實現(xiàn)。如何在維護國家利益框架下有效化解政治矛盾與外交糾紛,實現(xiàn)孫中山所期望的南海和平穩(wěn)定與海南繁榮發(fā)展,考驗著中國的外交智慧。未來,中國應打好“海南牌”,鞏固、發(fā)展與南海周邊各國的睦鄰友好關系,積極應對機遇與挑戰(zhàn),使南海成為我國與域內各國的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同時,海南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出發(fā)點和支撐點,為歐亞航線所必經,將之建成對外自由貿易港,具有不可比擬的開放優(yōu)勢。海南省須立足自身實際,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實現(xiàn)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
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數(shù)十年提攜并進,海南歷史上的民族隔閡已不復存在,島內黎、苗等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文化差距亦漸趨縮小。但由于基礎薄弱及歷史因素等方面原因,海南省比于內地文教發(fā)達省份,島內中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比于???、三亞等沿海漢族聚居區(qū),文教發(fā)展水平仍存較大差距。因此,倡議力圖發(fā)展海南文教事業(yè)與推行民族平等的文化政策等主張至今仍具借鑒意義,亦為應繼續(xù)堅持和努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