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本書閱讀教學,通常有三個基本課型:讀前導讀課,讀中推進課,讀后提升課。其中,讀前導讀課的“度”較難把握。讀前導讀課不僅要激趣,要教給學生恰當?shù)拈喿x方法,還要緊貼文本,否則,就會失去導讀課應有的意義。以《昆蟲記》為例,探尋上好讀前導讀課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導讀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3-0038-03
【作者簡介】鄧薇,江蘇省豐縣華山鎮(zhèn)華山初級中學(江蘇豐縣,221700)教師,一級教師。
目前,整本書閱讀教學越來越被重視,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夠彌補單篇教學帶來的不足,能夠“提供相對完整的文化場域”“推動認識過程逐漸地完善”“促進閱讀策略的綜合運用”,并且能夠承載學生“綜合能力的進階發(fā)展”。[1]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開展主要是借助三種課型來落實:讀前導讀課,讀中推進課,讀后提升課。這三種課型中,相比較而言,讀前導讀課最不討巧,因為導讀的“度”很難把握。如果只是機械地教授閱讀方法而不結合具體文本,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并沒有太大的益處,因為這樣做只是帶著學生在整本書表面“滑行”了一遍;但如果結合文本太多,又會陷入讀前導讀課與讀中推進課的雜糅之中。法布爾的《昆蟲記》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
八年級上冊的推薦閱讀書籍,筆者以此為例,嘗試著從適度的“導”和適度的文本品析中探尋整本書導讀課的基本策略。
一、設計有效活動,引導學生從“有趣”到“有味”閱讀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的應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只有讓學生愿意去讀了,且讀出了興趣,才能品出書中獨有的“味道”。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些呢?這就需要語文教師設計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讓學生愿意去讀。
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了解哪些昆蟲呢?請說說它們的特點。
生:螞蟻有兩個觸角,六條腿,有的有翅膀,有的沒有翅膀。螞蟻喜歡吃甜味食品。
生:蟋蟀頭很圓,胸比較寬,觸角較為細長。
生:......
師:請說一說幻燈片中的昆蟲有哪些共同的特點?
生:昆蟲一般體型都比較小。
生:......
師:以下幻燈片中的動物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昆蟲呢?
生:......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墒?,我們真的知道昆蟲嗎?單單從數(shù)量上來看,目前我們已知的昆蟲約有100萬種,可謂種類繁多。可是還有很多昆蟲我們并不知曉。
上述教學活動,筆者旨在引領學生從“我們知道昆蟲!”走向“我們真的知道昆蟲嗎?”筆者這樣設計教學有兩個意圖:一是通過較為有趣的“說”昆蟲,燃起學生對昆蟲的好奇心;二是通過歸納昆蟲的特點以及它們的習性,讓學生意識到這是他們所未知的卻又是非?!坝幸馑肌钡闹R,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想去探究一番。這樣做,既掃除了學生的閱讀恐懼心理,又能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對生活在周圍的昆蟲的了解只是淺層次的,要想真正地了解它們,就要去認真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從而帶著“我們真的知道昆蟲嗎?”的疑問,在法布爾的“有趣”又“有味”的文字空間里盡情地遨游。
二、建構閱讀技能,引導學生從“一本”到“一類”閱讀
在讀前導讀課中,語文教師應該充當怎樣的角色?應該教給學生哪些“帶得走”且“用得了”的閱讀策略及方法呢?筆者以為可從這樣兩個方面進行一些探索。
1.重視對目錄的閱讀。
一本書的目錄能夠幫助學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這本書的內(nèi)容,能夠幫助學生對整本書的主題、呈現(xiàn)方式等形成初步的印象,進而作出恰當?shù)拈喿x選擇。導讀課應重視對目錄的閱讀。
【教學片段1】(多媒體展示相關目錄內(nèi)容)
師:這是老師從《昆蟲記》里挑出來的篇目,在這些篇目中你最想看哪幾篇?為什么?請同學們討論一下,然后回答。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所選的篇名提出自己的疑問,也可以試著去猜想答案。
生:我最喜歡《昆蟲的裝死》,我最想了解的是昆蟲是怎樣裝死的。
生:......
師:看來,目錄里有著太多的閱讀秘密。同學們,你們能從這里總結出一種閱讀整本書的方法嗎?
生:讀整本書之前,先要讀目錄。生:......筆者從人教版《昆蟲記》的“昆蟲的習性”和
“昆蟲的生活”中特意挑選了幾篇格外有意思的篇目讓學生讀。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初步了解《昆蟲記》的語言風格,而且還能從目錄中窺見這本書所要告訴讀者的有關昆蟲的那些秘密,從而讓學生習得閱讀《昆蟲記》以及這一類作品的“讀目錄”的策略。
2.精讀與聯(lián)想相結合。
通常來說,文藝性的科普作品大都運用文學手段來介紹科學知識,因此這類作品兼有“理趣”和“情趣”。閱讀時只有發(fā)揮想象力才能進入作品描寫的世界,體會其文字之美?;诳破兆髌返倪@個特點,筆者首先通過一個發(fā)揮想象力的活動引導學生總結出了閱讀科普類作品的策略,然后讓學生運用這樣的策略去閱讀文本。
【教學片段2】
(師生合作朗讀下面文字,要求:盡可能地讀出昆蟲的心理。)
師讀:兩只一起運送糞球的圣甲蟲,往往是同一性別的進入家庭的共同體,也無勞動的共同體,那么這種表面上的合作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讀:理由很簡單,純粹是想打劫。
男生讀:那個熱心的同伴假裝來幫一把手,其實是心懷叵測,一有機會便搶走糞球。把糞球制成球,既累人又要有耐心,如果能撿個現(xiàn)成的,或者至少強行入席,那可就合算得多了。
女生讀:如果主人沒有警惕,幫忙者就可搶了糞球逃之夭夭,如果主人的警惕性很高,那就以自己也出了一份力為由,而二人同席。
師:現(xiàn)在就請大家發(fā)揮想象,模擬勞動者和半路來的打劫者的對話,然后兩人一組來進行模擬對話。
生:......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作者在實踐觀察的基礎上揣摩到了小昆蟲豐富的心理活動,我們在閱讀其他作品時也可以適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趣味情味就更濃了!
上述教學設計有兩個意圖:一是訓練學生根據(jù)情境發(fā)揮想象;二是通過這個語文實踐活動,打通從“一本”到“一類”的壁壘,讓學生把閱讀《昆蟲記》習得的閱讀方法,遷移到這一類作品的閱讀中去。教學中運用“品讀細節(jié)聯(lián)想心理”的閱讀策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進入作品描寫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之中,體會作品獨特的文字之美。
三、運用“知”“意”結合,引導學生從“表層”到“深層”閱讀
文藝類科普作品的讀前導讀課僅僅教給學生“從目錄切入”和“從想象中進入”這兩個常規(guī)的閱讀策略,還是不夠的。因為文藝類科普作品跟單純的學術性作品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它的文藝屬性使得文本(著作)或多或少地帶有作者的印記。要閱讀這樣的作品,還需要引導學生知人論世。
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教師出示有關作者法布爾的相關材料)材料:6歲以前,被寄養(yǎng)在祖父母家,年幼的他已被鄉(xiāng)間可愛的昆蟲所吸引;6歲,幫家里放小鴨增加收入,發(fā)現(xiàn)沼澤中的生物和水晶云母等礦石;......92歲,入選諾貝爾獎候選人。
師:上面這則資料是老師查找并整理出來的,請同學們讀一讀,然后想一想。讀完資料以后,你發(fā)現(xiàn)法布爾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法布爾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不是很好。
生:......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查資料的好處,訓練了學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還讓學生對讀《昆蟲記》有了更多的期待,有了進一步認識作者法布爾的想法。在進一步的了解中他們會發(fā)現(xiàn)法布爾的天性與他筆下一只只渺小的昆蟲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樣,就為下一步的“讀中推進課”中學習《昆蟲記》的“以人性觀照蟲性,以蟲性反觀人性”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整本書閱讀的導讀課比其他的課型較難設計,特別是與《昆蟲記》題材類似的文藝性科普作品的讀前導讀課,需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總結閱讀方法,然后運用到相似的文本中,從而使學生獲得由“一本”到“一類”的通讀的策略及方法。
【參考文獻】
[1]吳欣歆.閱讀整本書,整體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J].中學語文教學,2017(1):11-14.
[2]羅浩宇.我們一起讀名著(八年級)[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