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
從詩詞題材的角度看,有表達回歸自然的山水田園詩,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說盡了回歸田園的自由安適;也有表達天涯游子的羈旅情懷,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道盡了天涯游子的無盡悲哀;更有懷古詩,如陳子昂追憶往事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也有對往事的唏噓感慨,如杜牧感嘆歷史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抒發(fā)了對歷史的無限感懷。但即使是類似的題材,不同的詩人由于不同的境遇,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懷古詩也不例外。本文以宋代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懷古詞為例進行賞析。
一、《念奴嬌·赤壁懷古》千古道盡,抒發(fā)功業(yè)未就的悲憤交加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品,是北宋詞壇最引人注目的詞作。當時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經(jīng)兩年有余,某一天他到黃岡赤壁出游以排解內(nèi)心的孤寂、無聊和惆悵,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懷古詞。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蘇軾筆下的赤壁并不是三國時候周瑜指揮的那場赤壁之戰(zhàn)的遺址,實際上應(yīng)該是“赤鼻磯”,但其屹立如墻壁,故也稱“赤壁”。所以只是名字相同,激發(fā)了蘇軾的聯(lián)想罷了,同學們在鑒賞本詞的時候需要注意。
詞的上闋從長江說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實際上,這也不是蘇軾的創(chuàng)新,畢竟很多詩詞都喜歡從長江或者黃河說起,所謂“有水則興,無水則亡”,它們承載著中華文化,向中華大地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血液和營養(yǎng),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當然,蘇軾也是即地寫景,有感而發(fā):滾滾逝去的長江水,多少英雄、多少輝煌的歷史事件都在這里演繹,長江是他們英雄事跡的見證者。站在這里的赤壁,三國時候的英雄人物馬上浮現(xiàn)在蘇軾眼前——“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就是大家熟悉的赤壁之戰(zhàn)了。詞人仿佛看見遠古戰(zhàn)場上,周瑜在長江邊上指揮作戰(zhàn),他站在高高的懸崖邊,浪花不斷拍打著,好像冬日的千堆雪一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一句也勾勒了古戰(zhàn)場的險要地勢,寫出了赤壁的雄奇壯麗景象,當然此時也涌現(xiàn)了數(shù)不清的英雄人物,比如曹操、孫權(quán)、呂蒙、孔明……悉數(shù)登場,他們?yōu)榱俗鎳膲邀惿胶蛹娂姟案傉垩?。上闋主要緬懷英雄人物,將我們帶進了歷史時空,也讓我們認清蘇軾的博大胸襟和精神,引發(fā)無盡想象。
下闋直接從周瑜這個人物入手——“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為什么赤壁之戰(zhàn)中那么多的英雄人物,蘇軾單單從周瑜寫起呢?當然是周瑜有過人的膽識和本領(lǐng)。首先,他婚姻美滿。小喬是他的嬌妻,郎才女貌,羨煞旁人。其次,他能力出眾。據(jù)《三國志》記載,建安三年(198年),東吳第二代領(lǐng)軍人物孫策親自迎請24歲的周瑜,并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再次,他少年英俊。豐姿瀟灑、韶華似錦,有的是超人的抱負。最后,他談笑自如。只見他束裝儒雅地指揮著軍隊對號稱百萬大軍的曹操發(fā)起了進攻態(tài)勢,談笑之間,就摧毀了曹軍,讓曹操倉皇逃竄,后終其一生也沒有涉足江東?!督韨鳌愤@樣記載這場戰(zhàn)爭,當時周瑜指揮吳軍,用輕便戰(zhàn)艦裝滿干燥的浸以魚油的柴木駛向曹軍,一時間“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所以蘇軾用“灰飛煙滅”四字描述曹軍的慘敗情景,周瑜確實讓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時,蘇軾又看了周邊,頓時愣了一下回到了現(xiàn)實——但此刻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其實什么也做不了,“我”想像周瑜一樣建功立業(yè),但是可惜白發(fā)已有,于是又開始多愁善感:如何能比肩周瑜呢?不如放眼長江,舉酒敬月亮聊以安慰。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讓蘇軾的內(nèi)心產(chǎn)生極大的反差,聯(lián)想自己被貶為百無一用之人,幾千年來引發(fā)了無數(shù)人的共鳴。
二、《永遇樂》借古道今,寄托老驥伏櫪的雄心壯志
雖然說蘇軾向往成為英雄,但他終究不過是一個士大夫而已,就算讓他上戰(zhàn)場也不會是沖鋒陷陣的猛將,所以他想象、他渴望成為周瑜似的人物正如像他說的不過是“夢”;而辛棄疾不但是一個寫詞高手,還是一個難得的武將。年輕時的辛棄疾在祖父的耳濡目染下,立下了恢復中原的志向。后來,21歲的他參加了抗金起義軍,并負責起草檄文,參與機密要事,再后來他參與平叛,讓南宋朝廷大為震動,“圣天子一見三嘆”成了美談;23歲的他被宋高宗任命為江陰簽判,稱得上是“雄姿英發(fā)”;后來,南宋偏安意味濃厚,他還向南宋朝廷上書《御戎十論》和《九議》,提出了周密詳盡的恢復中原的大計和克敵制勝的戰(zhàn)略,但是他的滿腔熱忱并未引起統(tǒng)治者的重視,這是他的悲憤之處。
那么,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具體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先看詞的上闋:“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弊髡呦葟娜龂鴷r候的孫權(quán)說起,在辛棄疾的心中,孫權(quán)是一位英雄人物,他力挽狂瀾,堅決御敵,但是這個人物如今已經(jīng)尋覓不到了,隱隱地表達出他對時局的憂慮,暗指南宋統(tǒng)治者偏安江南,沒有當年的進取之心。接下來的“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追憶孫權(quán)的基礎(chǔ)上,悲傷的情感更進一步,現(xiàn)在不但找不到孫權(quán)這樣的英雄人物,連當年他修建的繁華的歌頌功績的舞榭歌臺都隨著風吹雨打而杳無蹤跡了,可惜,更可悲,也意味著英雄的年代、抗爭的年代似乎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下三句以場景帶入(“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再次引入另外一位英雄人物——劉裕(寄奴),想當年,他以京口為基地,削平內(nèi)亂,取代東晉。還曾兩度北伐,滅掉南燕、后秦,收復洛陽、長安,幾乎可以說是恢復了中原,可謂氣勢恢宏、膽識過人,這種功績真是千古英雄的偉業(yè),讓辛棄疾心中涌現(xiàn)無限的景仰之情,當然他希望自己也能如此。
相比于上闋樂觀的情緒和開闊的意境,下闋的感情略為沉重和感慨。下闋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祝鹭傡粝?,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作者深刻記得四十三年前的戰(zhàn)爭,當年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元嘉帝)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抓住戰(zhàn)機,重創(chuàng)劉義隆集團,讓他戰(zhàn)時失利,倉皇逃命,這是一場恥辱的、悲傷的戰(zhàn)爭,真是不堪回首。更不堪回首的是,當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修建的行宮(佛貍祠)居然被老百姓當作一般的祠廟來供奉,言外之意就是這里的百姓已經(jīng)認可了異族的統(tǒng)治,安于生活在這片土地,這才是辛棄疾最擔憂的地方。假以時日,這片土地將永遠不能收回,字里行間充滿著厚重的危機意識,可惜的是南宋統(tǒng)治者只知道醉生夢死,不再圖謀中原,這更加重了辛棄疾的傷感之情。于是,他大聲疾呼,只要南宋朝廷起用自己,自己會像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奮勇爭先,勇武不減當年,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這種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熱情的詩詞在當下的中國尤為適用。
重讀這兩首詞,心中不覺再次涌現(xiàn)明代楊慎的《臨江仙》,其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幾句話說盡了中華幾千年來的歷史興衰,沉浮了多少英雄往事?;厥捉裉斓募言~,我們不妨靜靜欣賞、體味:蘇東坡的《念奴嬌》讓我們體味到他在感受人生、描繪人生。但世事往往無常,即使他的心中有千般不舍,縱使他有過人的才能,也只能在某個夜晚,望著朗朗星空,想象月下的周瑜“羽扇綸巾”的英姿,幻想自己成為他那樣的英雄人物來聊以自慰,但回到現(xiàn)實他也只能借酒消愁,感慨“人生如夢”。辛棄疾的《永遇樂》讓我們感悟到他對現(xiàn)實的憂慮和憤慨,字字珠璣,有現(xiàn)實的沉痛,但即使歲月不再、年華已逝,還有幻想金戈鐵馬、收復山河、征戰(zhàn)沙場的雄心壯志。兩位人物在筆者的心中其實都是英雄,蘇東坡是敢于踐行改革、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的英雄,辛棄疾是樂于征戰(zhàn)還民族美好未來的英雄,只是時局的局限沒有給他們一個良好的平臺,他們只能望月懷古,懷古中有他們的思想,懷古中有他們的情懷,而懷古題材的詩詞更因他們而熠熠生輝,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