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霍冀與《軍政條例類考》
      ——兼論明代清勾制度的變化

      2020-01-19 13:02:20劉永晉周曉光
      關鍵詞:軍政衛(wèi)所宣德

      劉永晉,周曉光

      (安徽大學 歷史系,安徽 合肥230039)

      明朝上承蒙古族統(tǒng)治的元朝,下啟滿族統(tǒng)治的清朝,雖有恢復唐宋舊制的宏愿,無奈“一困于也先,再困于滿洲,三困于倭,四困于流寇”[1],命運多舛。嘉靖二十六年以來興起的東南倭患以及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戍之變,進一步暴露了明朝在軍事上的腐敗無能。有鑒于此,明代中后期一部分文人士大夫熱衷于軍政,“除卻研讀經(jīng)典、闡發(fā)理論外,文人墨客還樂于收集整理具有時政新聞價值的軍報訊息”[2]。

      《軍政條例類考》作為明代士大夫修兵書的典型代表和軍事律令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不少文章和著述將其作為重要參考文獻予以引用,但對此書進行專門研究的尚不多見①。吳艷紅詳細梳理了明代《軍政條例》的發(fā)展脈絡,重點介紹了宣德和萬歷年間《軍政條例》的內(nèi)容,而對《軍政條例類考》只做了簡單介紹。楊晨宇結合《軍政條例》和《問刑條例》,分析了明代中后期的衛(wèi)所和法律,但研究所及是官修《軍政條例》,并未將《軍政條例類考》納入其中。

      由此可見,學術界對明代《軍政條例》的關注度不高,且集中于宣德本和萬歷本《軍政條例》。《軍政條例類考》的專門性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這影響了該書在研究明代軍政尤其是清勾制度方面重要價值的認識,故專述于下,以期引起學界的重視。

      一、《軍政條例類考》輯錄者霍冀生平

      《軍政條例類考》由明人霍冀輯錄,共六卷?;艏剑?516—1575),山西孝義人,字堯封,號思齋,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甲十二名進士。根據(jù)“三甲在內(nèi)評事、太常寺博士、中書舍人、行人等官,在外除推官、知縣”[3]的一般規(guī)定,霍冀初授永平府(今河北省盧龍縣)推官,正九品。

      推官,自明初設立時就被賦予“專掌刑名,不預他政”[4]《明太祖實錄》卷53,洪武三年六月辛巳條,第1054頁的職責。這一定性直至萬歷年間仍被廣泛認可,被譽為萬歷年間“三大賢”之一的呂坤認為“推官則專理刑名者也”[5]。和其他士人一樣,大多數(shù)推官在就職之初并無充分的法律知識儲備。但由于職責所在,輔以考核機制的激勵,他們在任職期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法律知識?;诠ぷ魈厥庑缘目紤],都察院和按察司的官員不僅需要實際理政的經(jīng)歷,還需要司法經(jīng)驗的積累??频拦僖坏┏霈F(xiàn)空缺,要“從起碼一任三年期滿的推官和縣令中選拔”[6]。因自身的優(yōu)勢,推官在明朝中后期逐漸成為監(jiān)察御史的重要后備人選。

      霍冀在永平府推官任上的政績?nèi)绾?,不得而知。但根?jù)其后來擢升為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正七品)來推斷,他的政績應該不俗?,F(xiàn)有史料中未能找到擢升的具體時間,若按“一任三年”來推斷,他任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的時間最早應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最晚應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梢源_定的是,嘉靖二十九年時霍冀的職務已是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當年是照刷文卷之期,因可堪差的御史數(shù)少,都察院特意提交了題為“為議處清軍刷卷差官以修復憲政事”的奏章,提到“查得廣西等道監(jiān)察御史霍冀等,南京河南等道監(jiān)察御史繆文龍等,俱各勘以差委清理軍伍,兼管照刷文卷。”[7]102嘉靖三十年(1551),霍冀任巡按浙江監(jiān)察御史,奉命清理兩浙軍政。關于“嘉靖三十年”這個時間點,吳艷紅教授認為,霍冀任巡按浙江監(jiān)察御史的時間是嘉靖三十一年[8]140。那么,霍冀究竟是何時擔任此職務的?霍冀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職務是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前文所提的圣旨批準的確切時間是嘉靖二十九年閏六月初一日,任命霍冀等人以清軍御史的身份兼管刷卷。刷卷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短期之內(nèi)不可能完成。按照黃才庚的研究,監(jiān)察御史刷卷以北京為中心,明確規(guī)定了往返期限,其中廣東、廣西的往返時間為128 天[9]。而且,刷卷結束三個月后還要進行復查。由此推論:霍冀最早在嘉靖三十年才可能履任新職位。嘉靖三十年四月,兵部尚書趙錦在給嘉靖帝的奏疏中明確提到“巡按浙江監(jiān)察御史霍冀題前事”[10]485,說明霍冀此時已經(jīng)就任巡按浙江監(jiān)察御史,而不是從嘉靖三十一年(1552)才擔任此職。嘉靖四十年(1561),霍冀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十二年(1563)任南京兵部侍郎,同年調任南京工部右侍郎。隆慶元年(1567)十月晉升兵部尚書,因議憲臣功罪和與閣老趙貞吉就營制不和①具體經(jīng)過可參見《明史》“列傳”第八十一《趙貞吉傳》和《明儒學案》卷三十三《泰州學案二》中“文肅趙大洲先生貞吉”的相關內(nèi)容。的問題,隆慶四年(1570)二月乞歸。

      霍冀的一生只有六十年,歷官卻超過了三十載,從正九品推官做到了正二品兵部尚書,證明了此人的非凡才干。三十多年的從政經(jīng)歷,他的足跡遍布了廣西、山東、陜西、兩浙等處,對基層政務尤其是軍政狀況十分熟悉?;艏皆趦烧惴蠲謇碥娬畷r,感觸于“條例之散見,事體有異同,而一時奉行者不免得此遺彼,而經(jīng)紀之未周”的現(xiàn)狀,“究觀典章,博采群情時事”[10]485,參酌成書,即《軍政條例類考》。

      二、《軍政條例類考》輯錄的背景

      洪武三十年(1397),在《大明律》刊布的同時,明太祖下令“其余榜文禁例悉除之”[11]469,強調“群臣稍有議更改,即坐以變亂祖制之罪”[12]2279。后代君王不敢輕易挑戰(zhàn)“祖制”權威,從而使得太祖制定的律文“歷代相承,無敢輕改”[12]2287。然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變,律典也不例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明初的律典已然不適應現(xiàn)實社會的需要。囿于“祖制”之限,又要彌補法令之不足,明仁宗之后的君臣們開始探索出一條“曲線救國”之路,即在法令之外修訂條例。

      軍士逃亡問題自明朝立國之初就已經(jīng)非常嚴重。為此,明廷采取的主要應對之策就是“清勾”,即:拘補逃軍正身歸伍的“根補”和取戶下壯丁補伍的“勾補”②(明)申時行、李東陽:《大明會典》卷154《軍政一》有“根補”和“勾補”二項,項下分別有簡單的定義?!案a”項下的“拘戶丁補伍”是指在逃軍正身未獲之前先勾戶丁補役,這時亦稱作“勾補”,因此有時以“勾補”泛稱二者。。刊行于宣德四年(1429)的《軍政條例》就是以“清勾”為中心的。彼時兵部尚書張本認為“天下衛(wèi)所遞年以來勾取逃亡等項軍人,為因比先未曾奏定條例頒布申明”[10]497,奏請將兵部訂立的33 款條例③具體內(nèi)容參見張本《為條例事》,《皇明名臣經(jīng)濟錄》卷17《兵部四》,《四庫禁毀從刊》第9冊,第316-321頁。抄發(fā)至各都司衛(wèi)所和各布政司府州縣。同時,張本擔心抄寫錯誤會造成日久埋沒不遵的問題,因此請示朝廷刊印成書,要求各地永為遵守。宣宗圣旨予以恩準?!盾娬l例》作為明朝最早的關于軍政條例的集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起到了穩(wěn)定軍伍的作用,也備受明廷重視,成為明朝開展清勾工作的主要依據(jù)。

      宣德本《軍政條例》編造之時,清勾工作剛剛開始,許多事前無法預想到的狀況頻頻出現(xiàn),既然暫無相關條例可以遵循,只好在碰到問題之時一一提出請示。請示結果便成為《軍政條例》一部分,以供往后遇到同樣問題時可為憑借。如宣德元年、三年清理各衛(wèi)軍人時出現(xiàn)了因正軍在逃未獲,暫將戶丁收發(fā)附近衛(wèi)所帶操的情況。按照規(guī)定,這些正軍一旦自首,必須解發(fā)至原衛(wèi)所著役,同時要將在帶操衛(wèi)所著役的戶丁取回。但在實際工作中,各衛(wèi)所官吏并不遵制施行,推稱收操年久而占恡不發(fā)。對此,正統(tǒng)二年(1437)規(guī)定,“但有此等軍丁不行勘是實,別無另項,即便發(fā)回原籍聽繼原衛(wèi)軍役,帶操衛(wèi)所除豁名伍,不許占恡。若有故違者,清理軍政監(jiān)察御史查問?!盵13]再如宣德三年(1428)清出的軍士,因路遠收發(fā)附近衛(wèi)所帶操,其中一些奸潑之徒,不知感激,再次出逃,導致官吏被欺誑,里鄰受擾害。正統(tǒng)二年規(guī)定,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不須再差長解,止連妻小牢固鎖項,著令有司遞解原衛(wèi)所補伍,即將印信收管,繳報原籍官司查照。沿途有司剝削財物不即遞者,清軍御史體實拿問。若有受財脫放者,問發(fā)該衛(wèi)所充軍補伍,挨獲正軍問斷邊遠充軍。”[7]28

      除宣德年間的勾軍條例外,正統(tǒng)年間也刊布了清軍條例。鎮(zhèn)江丹徒縣刻本《皇明制書》①按照日本學者山根幸夫的研究,《皇明制書》有多種刊本,其中保存較完善的有三種,分別是萬歷七年由保定巡撫張鹵選刊的大名府刊本(共二十卷),萬歷四十一年由鎮(zhèn)江知府康應乾補刻的丹徒縣刻本(共十四卷)和無名氏不分卷刻本。第12卷為《軍政條例》,包括宣德年間條例33條(宣德三年11條、宣德四年22條)和正統(tǒng)年間條例31條(正統(tǒng)元年的軍政榜文14條、正統(tǒng)二年的計議事例14條、正統(tǒng)三年的計議事例3條)。吳艷紅認為,“正統(tǒng)條例只按年代順序一并排列在后,并未與宣德四年《軍政條例》的正文一起編排,這些后續(xù)條例看來并未正式增入《軍政條例》?!盵8]133-134這一觀點在《南樞志》所載之萬歷本《軍政條例》中得到了印證。萬歷本《軍政條例》認為《軍政條例》有宣德四年、嘉靖三十一年和萬歷二年共三個版本,并未提及正統(tǒng)年間的《軍政條例》。

      隨著清勾工作的推進,宣德本《軍政條例》的滯后性凸顯?;艏秸J為,軍政條例自刊行以來已有百余年,“中間亦有節(jié)年各該衙門議奏及我皇上新定條例數(shù)多,或未盡行增入。其宣德三年以后嘉靖元年以前各項事例就中亦有一二或意有所專指,而情法之該載未甚協(xié)乎人情;或例有所偏重,而擬議之牽和多有礙于事體;或時有變易,宜于今者;或制有沿革,宜于此而不宜于彼者。”[7]150他的意思是,宣德以后的舊例中固然有可供后世參考的條令,但也有為救一時一地之弊而采取的臨時措施。所以,宣德以來的勾軍條例中應是存在很多不適合時代發(fā)展的內(nèi)容。薛應旂在給《軍政條例類考》所做的“序”中也提到了該書輯錄的背景乃“承平日久,漸次廢弛,營伍缺乏。雖時厪清理,率難復舊。亦以條例之散見,事體有異同,而一時奉行者不免得此遺彼,而經(jīng)紀之未周,亦其勢然也?!盵10]485-486由此可以看出,宣德到嘉靖年間,明廷沒有正式修訂《軍政條例》,宣德本《軍政條例》已無法發(fā)揮其應有作用。

      本著軍民以冊籍為先的原則,明廷一直較為重視冊籍的編造和管理,“凡在有司,理當收貯洪武元年以來軍民等項戶口,俱以版籍為定,每次重造一樣五本。戶部及司府州縣各收一本存照,以備日久吊查。俾奸巧移易者,不得售其私。避重就輕者,不得更其役。立法之意,至矣備矣。”[14]263然而,法久弊生,政弛人玩。嘉靖年間,明代軍政大壞,不僅各項冊籍多所散亡,甚至連《軍政條例》一書也不多見?;艏皆谡憬鞲謇碥娢闀r,發(fā)現(xiàn)所到之處如臨海等縣都聲稱沒有《軍政條例》。他認為,《軍政條例》乃“法紀所關”,對清勾工作具有指導性作用。于是,他上書請求將宣德以來和嘉靖元年以后的欽定事例,通行備細查出,“或舊例有所當更,或新例有所當入,逐一因事搜檢,隨宜酌議。各要條款切當而人俱易曉,惰罪適均而法可久行,倫次參附,括成一書刊布,大小清軍衙門一體永為遵守”,想以此達到“在上有畫一之規(guī)而法不至于紛擾,在下知趨避之路而人得藉以寡過”[7]150的目的。

      加之,嘉靖十一年(1532)以來,兵部為清軍事宜陸續(xù)奏準了許多事例。為使將來有所遵守,嘉靖三十一年(1552),對于霍冀所提出的重修《軍政條例》的請求,兵部予以肯定答復,并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將見行條例通行備細查出,或舊例當停,或新例當入,或近日題議,止一時權宜之計者,仍改正從舊?;蚶鄢笞啵礊楹笫啦灰字ㄕ?,則益損惟宜,務要寬嚴適中,規(guī)畫精當,俾人皆易曉而法可久行,概括成書,移咨工部支送官銀前來刊刻頒布,仍照問刑條例,兩京各衙門各發(fā)一部,直隸行各府州縣,各省行布政司,照式翻刻給發(fā)所屬有司衛(wèi)所官吏軍民人等一體遵照施行,如則法守畫一而軍政可舉矣。”[7]151霍冀接納了兵部的意見,《軍政條例類考》的輯錄方式就是去陳補新,即與時代嚴重不符的,要予以廢除;尚能適應清勾工作需求的,則摘其大要編纂成書,交與工部刊刻印發(fā)。工部頒發(fā)直隸各府州縣和布政司衙門各一部,再由直隸各府州縣和布政司翻刻印發(fā)各所屬有司、衛(wèi)所。

      總之,《軍政條例類考》是在宣德本《軍政條例》基礎上輯錄而成,除了納入宣德、正統(tǒng)年間的條例外,還增補了成化至嘉靖四朝,尤其是正統(tǒng)以來的相關規(guī)定,修訂的契機“正是宣德四年《軍政條例》長期未得重修之際”[8]140。

      三、《軍政條例類考》的體例

      在輯錄內(nèi)容上,《軍政條例類考》不僅包括宣德年間(洪熙元年、宣德三年、宣德四年)的勾軍條例、正統(tǒng)年間(正統(tǒng)元年、正統(tǒng)二年、正統(tǒng)三年)的清軍條例,還有正統(tǒng)至嘉靖年間兵部為清軍事宜陸續(xù)奏準的各項事宜?!盾娬l例類考》在輯錄時采取了分類方式,并按照內(nèi)容在各條之前標上小標題。稍顯不足的是,在進行分類時,霍冀未能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整理。

      《軍政條例類考》共六卷,其中前四卷為條例,即“軍衛(wèi)條例”“逃軍條例”“清審條例”和“解發(fā)條例”。前三卷均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輯錄的相關條例,后半部分是《大明會典》的相關規(guī)定?!败娦l(wèi)條例”共計53條,其中《大明會典》“附考”12條;“逃軍條例”26條,《大明會典》“附考”9條;“清審條例”67 條,《大明會典》“附考”13 條;“解發(fā)條例”25 條(無《大明會典》“附考”)?;艏酱伺e或是想借《大明會典》以彌補《軍政條例》的不足,這間接印證了霍冀在任職永平府推官和監(jiān)察御史期間,具備了熟悉各類律典的基本素養(yǎng),也說明薛應旂對其“深惟憲度、究觀典章”“邃抱宏猷,融識遠覽”[12]485-486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每一個條例后大都會備注頒發(fā)的具體時間,最早為宣德四年(1429),最晚為嘉靖三十一年(1552)。其中,“軍衛(wèi)條例”內(nèi)容相對廣泛,包括存恤與管理解到的新軍,禁止衛(wèi)所官吏役占、賣放軍丁,嚴禁重勾、妄勾軍人,軍士的籍冊管理等等。而且還涉及到了和清勾制度幾乎沒有直接關系的“督造軍器”“操練軍旗壯快”等內(nèi)容,應是明中期后新軍制出現(xiàn)的反映?!疤榆姉l例”以對逃軍及里鄰、窩家的懲治為主,也有鼓勵逃軍自首的條款?!扒鍖彈l例”是對清軍官、軍戶、軍冊、勾補特殊身份軍人(如僧道、力士等)的詳細規(guī)定?!敖獍l(fā)條例”則對軍丁解發(fā)補伍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具體規(guī)定?!败娦l(wèi)條例”是總論,凡是與清勾制度相關的軍政內(nèi)容都納入其中?!疤榆姉l例”“清審條例”和“解發(fā)條例”是分述,涉及到了清勾制度的具體環(huán)節(jié)。

      后兩卷為題準事例。卷5 共13 條,時間以正德、嘉靖兩朝為主。除兵部主事王學益和兵科給事中馮亮的上書外,其他11 條均是各地監(jiān)察御史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針對明代清勾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而進行的上書。這些監(jiān)察御史分管的地域極其遼闊,涵蓋了浙江(3 條)、陜西(2 條)、河南(2條)、廣東、福建、直隸等地。卷6 共11 條,時間集中在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前3 條是都察院的奏疏,后8條是兵部的奏疏。兵部奏疏回應了浙江、山東、四川、山西、湖廣、江西等處監(jiān)察御史們的上書,其中浙江出現(xiàn)了兩次,分別是嘉靖三十年和嘉靖三十一年兵部尚書趙錦回應巡按浙江監(jiān)察御史霍冀的奏章。每條奏疏的最后都毫無例外地加上了一句“奉圣旨準議,欽此”。作為清勾工作主要負責人的監(jiān)察御史們,在實際工作中洞察到了清勾制度的問題所在,提出的解決之策也是切中時弊。

      就編寫體例而言,該書的前四卷是制度規(guī)定,后兩卷則側重于制度實施。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結構安排,與該書的輯錄者霍冀有密切的關系,當然也與清勾制度有關。在明代,主持清勾工作的主要是清軍御史(全稱為“清理軍政監(jiān)察御史”,也稱“清軍監(jiān)察御史”“清理軍伍監(jiān)察御史”等)。他們是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中負責清勾工作的專職人員,隸屬于都察院。如前所述,霍冀曾擔任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浙江監(jiān)察御史等職務,有著豐富的實政經(jīng)驗,熟悉清勾工作。因此,他所輯錄的《軍政條例類考》以清勾為中心,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同時,明代實行配戶當差制,政府需要盡可能地固定各類人員,不同的人員由不同的部門負責,雖然軍戶屬于五軍都督府管轄,但當軍士缺員,需要進行勾補時,則由兵部的武庫司負責①武庫司除了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學、薪隸之事”外,也負責清勾,即“以跟捕、紀錄、開戶、給除、停勾之法,核其召募、垛集、罪謫、改調營丁尺籍之數(shù)”。詳見:(清)張廷玉:《明史》卷48《職官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753頁。。明代軍戶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世代肩負著軍役,是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兵部兼管責任重大。

      因此,監(jiān)察御史作為清理軍政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員,最熟悉明代軍政,深知問題所在,是上疏最多的群體。而都察院作為清勾工作負責人員的派出機構,兵部作為清勾對象的管理機構,也自然成為關注清勾工作的主體力量。

      四、《軍政條例類考》所反映的明代勾補軍役制度之變化

      《軍政條例類考》對于萬歷重修《軍政條例》來說,“實有承上啟下之功”[8]140。“承上”,指的是《軍政條例類考》與宣德本《軍政條例》有共同之處,反映制度規(guī)定的一貫性?!皢⑾隆?,則說明《軍政條例類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尤其是清勾制度所發(fā)生的變化。如,正統(tǒng)以前軍役替補,是以在營壯丁,即與正軍血緣最近的人為首要考慮的。如果在營無丁,則須回原籍勾取。勾補替役的對象就由正軍本房擴大到正軍同戶內(nèi)他房戶丁。也就是說,軍戶戶役的繼承,除了血緣的關系,還有同籍的關系。而正統(tǒng)以后關于勾丁補役的規(guī)定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關于軍戶戶下多余人丁的規(guī)定。景泰元年(1450)規(guī)定,“若一家有三五人、十余人,只用一二人寄籍有司,而將余人隱蔽在家者,不分年歲久近,除該納糧草,仍于有司上納,其人丁盡數(shù)發(fā)回軍衛(wèi)?!盵7]25成化十二年(1476)規(guī)定[7]18,余丁寄籍之后,若有調衛(wèi)等情況,從而使得原籍衛(wèi)分田宅墳營無人看守的話,則在余下人丁中留一丁在寄籍有司看守田產(chǎn),辦納糧差。其余人丁都要在原衛(wèi)所操守城池。正軍如有缺伍,則先在后調衛(wèi)分在營人丁中選補,無丁時則須勾原衛(wèi)本軍余下人丁,不許回原籍勾擾。弘治十六年(1503),又規(guī)定將官軍舍余全部造入戶口冊內(nèi),令其經(jīng)常在營差操。原本寄籍者,除寄籍年久且該征糧草多者可以留一二丁在有司辦納外,其余人員都允許回衛(wèi)。如果是原先寄籍,不是在營所生之子,則止許行文查勘,命令其在寄籍之所聽繼幫貼。

      其二,關于繼丁和軍妻的規(guī)定。軍裝盤纏的征收和解送,都由應繼人丁負責。軍裝盤纏由繼丁親送到衛(wèi),五年一次,交與本軍收領?!叭舯颂庈娭惺指蛔悖辉腹┧驼?,聽其告明本衛(wèi)備開粘結批廻,以免下次再去供送”[7]43。按照規(guī)定,補役戶丁需攜帶妻子一同赴役。無妻者則由里老親鄰出資為之娶妻,一同解送赴衛(wèi)。但繼丁的情況比較特殊,屬于突發(fā)性的。在赴衛(wèi)送軍裝盤纏時,繼丁存在著無妻或者有妻但并未一同前往兩種情況。如送到之時本軍故絕,營中又無丁可繼,則要立即將該名繼丁收之補伍。若繼丁尚未娶妻,準許在衛(wèi)所婚娶。若繼丁在原籍已經(jīng)婚娶,則要開報妻室姓名和年歲,原籍親屬負責將其妻子送至衛(wèi)所完聚。與此同時,繼丁原籍戶丁要再指定一丁充作繼丁,負擔同樣的義務。平時則可免除差役,作為補償。軍妻同行,既可以減少軍人對原籍的留戀,也可以在衛(wèi)所繁衍子嗣。一旦出現(xiàn)缺軍,不用去原籍勾擾,便可立即勾取營丁補役。想法雖好,但軍妻的姓名由軍士自報,解軍者又不仔細分辨誰是真正軍妻。軍丁們便常在解補之前,臨時雇買假妻。無妻者在臨行前匆匆婚娶,夫妻間并無感情基礎。因此,軍士到衛(wèi)之后立即逃走的情況應該比較普遍,假妻留在衛(wèi)所不知如何安身。這對于衛(wèi)軍的繁衍不僅毫無作用,甚至還造成了軍解在解送途中逼奸軍妻的不法舉動。

      其三,關于營房的規(guī)定。雖然軍妻同行給明代軍政帶來了一定的好處,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其中最為迫切的就是營房問題。正統(tǒng)初年任兵部尚書的王驥在《京衛(wèi)勾軍疏》中奏道:“在京衛(wèi)所勾補軍士,多無房屋居住,及被官旗侵害,乞勅行在工部相撥空地,起蓋營房,然亦不能濟目前之急。宜差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各一員,督五城兵馬,于原分定衛(wèi)所地方,將新到軍士,暫于軍民等家借住,給與月糧,修整營房。仍令原委官員不時巡視,敢有私役科差者,具奏問罪。仍移文在外都司衛(wèi)所一體存恤?!盵14]204這里的“在京衛(wèi)所”指的應是北京各衛(wèi)。此乃正統(tǒng)二年七月的奏疏,明英宗“以所言切當,命即行之”[4]《明英宗實錄》卷27,正統(tǒng)二年二月乙未條,第557 頁。新軍到衛(wèi),除了給與月糧外,還要起蓋房屋。這一系列的舉措都是為了存恤軍士,以期保證軍士的數(shù)量。南京各衛(wèi)也大致如此,“國初于南京設為四十八衛(wèi),每衛(wèi)各有營,營兩際各為門,本衛(wèi)官軍就居其中。遇有警急,起集為易?!┙窬熒w襲勝國之舊,街坊里巷,參錯不齊,而衛(wèi)所散處。而士卒之名隸尺籍者,聚散無常,甚者野處在數(shù)十里之外,幸而承平無事,一旦不幸而有意外之變,出于倉卒之間,急欲有所召集,豈不難哉?!盵14]641可知,北京城因承襲了元代的舊建筑,街坊里巷參錯不齊,不但衛(wèi)所散處各地,士卒更是集散無常,營房設備不夠,軍士常租賃民家居住。而南京城因為經(jīng)過有計劃的建設,衛(wèi)所軍士的營房也就頗具規(guī)模。這也是丘濬所言之“夫南京之衛(wèi)四十八,今京衛(wèi)七十有余,其衛(wèi)署隨處散置,中亦有未置署者,且共軍士雖系籍衛(wèi)中食糧。至其操練以待調發(fā),則分在各營,必欲使每衛(wèi)各為一處,聯(lián)比其居,決有不能者。今名籍在衛(wèi)所,隊伍在將領,而其所居之地方,則各屬兵馬司也?!盵14]641兩京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各衛(wèi)才有如此的建置和規(guī)模,但營房建設不完備的衛(wèi)所應是比比皆是。嘉靖三十年,戶科給事中何光裕奉詔清理陵衛(wèi)軍士,因條上護衛(wèi)陵寢事宜:“一、飭營務,謂陵衛(wèi)軍士原未設有營房,旅處艱卒,號召不便,宜衛(wèi)為一區(qū),軍為一室,各令妻小隨住。”[4]《明世宗實錄》卷369,嘉靖三十年正月丙申條,第6597 頁無營房的軍士或租賃民房而居,或自覓地建屋。但軍戶與民戶雜居在一起,發(fā)生糾紛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

      由上看出,正統(tǒng)以后,明廷通過促使軍丁在衛(wèi)所生根的方法來達到扼制軍戶逃亡的目的。之所以有此改變,也是緣于之前鼓勵逃軍自首之策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之故。同時,加強繼丁和在營正軍的關系,從而使得在營正軍無后顧之憂,以謀得軍政和民政的雙贏。而營房的正規(guī)化建設,也是基于此點考慮的。

      結語

      作為清勾官員輯錄的、以清勾為中心的一部軍事律例,《軍政條例類考》涉及到了明代軍政的諸多方面。輯錄該書時,霍冀的身份是巡按御史,其工作的重心之一即為清勾。加之,明中期以后軍士逃亡問題愈發(fā)嚴重。因此,《軍政條例類考》高度關注了明代的清勾制度,不僅記載了相關規(guī)定,還記載了清軍御史、巡按御史在執(zhí)行過程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他們基于問題本身所提出的解決之策,甚至記載了他們對于清勾制度并不完全認可的態(tài)度。書中諸如“清軍一事,積弊已久”[7]70、“清解一節(jié),恐屬虛文,隨解隨逃,又成宿弊”[7]120的說辭比比皆是。然而,由于清勾制度所要維護的是世襲軍戶制這一祖制,加之“勾補重干軍政,實關系安攘之要務”[7]101,所以他們所提出的解決之策往往都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并未從根本上廢除清勾制度或者世襲軍戶制度。

      總之,從形式上看,《軍政條例類考》是一部軍事律例匯編;從內(nèi)容上看,它反映了明代軍政前后期的過程及其重大變化。作為明代《軍政條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部值得重視的明代軍政條例著述。

      猜你喜歡
      軍政衛(wèi)所宣德
      洪武、永樂、宣德、成化古瓷鑒定技巧
      藝術品鑒(2020年10期)2020-11-27 01:54:04
      清宮藏瓷中為何少見宣德蟋蟀罐?
      藝術品鑒(2019年7期)2019-09-02 01:50:40
      開創(chuàng)輝煌
      清代東南四省衛(wèi)所裁撤研究
      清代衛(wèi)所裁并總論
      史志學刊(2017年3期)2017-06-29 08:06:21
      宣德爐為何是文房首器
      公關世界(2017年8期)2017-05-30 02:23:11
      WU軍政觀察社:在正經(jīng)中爆發(fā)宇宙
      學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09
      宣德爐
      寶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39
      衛(wèi)所、藩王與明清時期的宗族建構——以韶山毛氏為中心的考察
      新中國大行政區(qū)軍政委員會的緣起與演變
      大余县| 潜山县| 和平县| 郎溪县| 丹棱县| 苗栗县| 绥江县| 溆浦县| 平果县| 会昌县| 玉山县| 河津市| 庆元县| 延安市| 新兴县| 扎囊县| 二连浩特市| 宜州市| 长顺县| 广南县| 广元市| 香港 | 醴陵市| 噶尔县| 天柱县| 旺苍县| 疏勒县| 高碑店市| 万州区| 锡林郭勒盟| 彭泽县| 云安县| 基隆市| 双江| 黔南| 通化县| 抚顺市| 江源县| 库尔勒市| 鸡泽县|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