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不管是免,還是收,都關乎千家萬戶,需要說個明明白白。不論有何等難處和苦衷,“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曖昧態(tài)度都絕不可取。
幾句閑言絮語,隨風遍滿東南;
不算文思所及,見笑各位看官。
數(shù)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
一盞香消茶冷,半生身老心閑。
近期最重磅的新聞之一,莫過于4月28日晚間,交通部門“閃電”宣布5月6日零時起恢復全國收費公路收費。
其實這事在行內人眼中稱不上“閃電”,畢竟早在4月初,就有某省交通集團會議紀要在網上瘋傳,提到“上級已經明確恢復收費的時間節(jié)點在4月30日前”;跟著,4月25日0時起,全網收費公路恢復“落桿”狀態(tài),此舉傳達的信號也不言自明。
但在絕大多數(shù)公眾看來,這個消息還是顯得特別突然。筆者此前曾撰文批評過關于《高速公路免費時間暫定至6月30日》的假新聞,但顯然它早已謬種流傳。所以,對公眾關切,不但要回應,而且要回得又快又準。試想如果當時假新聞一冒頭,行業(yè)就迅速發(fā)聲,正本清源,也不至于今天全網拿一個系統(tǒng)參數(shù)來興師問罪。
平心而論,對社會關切,咱們行業(yè)還是有回應意識的。4月28日當晚,第一時間發(fā)布《收費公路恢復收費若干問題回答》,內容涉及恢復收費時間、助力抗疫優(yōu)惠政策、收費標準、注意事項等。這些問題公眾關心嗎?當然。但它們是公眾當時最關心的嗎?顯然不是。免費要有依據(jù),恢復也要有由頭。當時公眾最想知道的是“恢復收費,為什么,憑什么?”這是一個前提,沒有它,隨后的細節(jié)安排和技術問題都無從談起。偏偏對于這個大前提,我們缺乏正面說明。對公眾關切,回應夠快,但不夠準。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首先,“630”傳聞來源不是官方口徑,真實性站不住腳,狠懟即可,一擊即潰。再看此前“至國務院批準的疫情防控工作結束”這一時間節(jié)點,既然目前防控已進入常態(tài)化階段,甚至很可能在數(shù)年內都難以界定出一個明確、徹底的結束時間點,一直免費顯然并不現(xiàn)實,那么,交通部門在制定好配合防疫工作的政策基礎上,有序恢復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是合情合理的,這項工作安排也經過國務院同意,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昭告天下??上袠I(yè)明明占理,卻對由此引發(fā)的各種質疑避而不談,甚至在隨后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也沒有相關正面表述,著實令人惋惜。
公眾想知道,你卻不說,他們第一反應就是“猜”,既會猜到底什么時候恢復,還會猜你為什么不敢說——是不是心虛?
緊接著,是“編”,畢竟外界僅靠猜得到準確答案的幾率太小了。編的過程中,難免有人渾水摸魚,信息傳播漸漸失真,很多謠言就此產生。例如不少人稱:高速全面免費根本不是為了助力抗疫,而是因為撤站后全國收費系統(tǒng)沒調試好,必須利用這段時間調試,這階段想收費也收不了——多么讓人寒心?
除了“編”,還有“偷”??傆腥瞬粷M足于道聽途說,于是“內部爆料”就有了市場。不管是“630事件”的內部操作指南,還是“430事件”的會議紀要,都是最先以截圖形式在網上傳播的。這一方面反映出部分公路從業(yè)者缺乏職業(yè)紀律和保密意識,另一方面也說明,公眾想知道的事,你不說,總有人替你說。如果回應公眾關切的問題得不到改善,今后類似“泄密”事件恐怕只會越來越多。
除了“偷”,還有“怨”。如果公眾靠“猜”“編”“偷”都得不到滿意的消息,焦慮、不安、疑惑等情緒交織在一起,就變成了強烈的怨憤,無處釋放,一有導火索,很容易被點燃。最可怕的是,這種怨憤并不會通過某個輿情事件一次性發(fā)泄出去,而是會慢慢堆積,變成對一個行業(yè)的誤解、猜疑、成見和反感。多年來,我們的行業(yè)形象一直不夠正面,不得不說在一定程度上有這方面原因。
信息公開是人民的基本需求,也是值得重視和尊重的民意,對此,行業(yè)主管部門不能回避。又快又準回應公眾關切,發(fā)出行業(yè)聲音,既是責任,也是義務,對人對己,都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