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研究所BUD
Joshua 3歲左右時,有段時間很討厭安全座椅,一把他放進安全座椅,整個人就好像炸掉的火爐一樣,焰火四射。有一次孩子上車后爆發(fā)了非常大的抗議。但是不坐安全座椅怎么行呢,我基本上還是不接受任何異議地把孩子的安全帶系好了。
實際上那天的旅程不長,也就15分鐘的車程,但是簡直是史上最煎熬的一段路程了。孩子瘋狂踢著安全座椅,然后嚎叫大哭,沖我喊著說:“我要下車!我要下車!你不能強迫我坐,媽媽你是一個壞媽媽!”
我心里也明白越是去回應只會讓事情變得越糟糕,于是憋著一股氣,集中精神把車開回了家,解開了安全座椅后,孩子的暴脾氣才算告一段落。
如果你也曾經在不同的場景遇到過這種心力交瘁的“地雷炸彈”,那么這篇文章,希望可以成為你的“拆彈”指南。
面對氣話的整體策略
我之前向媽媽們收集過生活中常討論的幾個高頻的氣話,里面就有“媽媽,我最討厭你了” “你真是一個壞媽媽” “你別管我” “你走開” “我恨你” “我不在乎你”等等,這些你有沒有踩雷過呢?
如何回應孩子的氣話,有一些大原則我們可以做起來,這有利于我們在不同情況下都能更好地應對:首先,你要先感受自己的反應。
其次,拒絕意氣用事的回復。
不要讓自己陷入跟孩子的口舌之爭里,特別是成人的邏輯性可能比孩子強,如果用自己的邏輯思路來碾壓孩子的情緒狀況,那么只會讓這個情況更加惡劣、關系更加糟糕。
最后,不要只盯著孩子的行為。
之所以是氣話,意味著孩子找不到更正確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當時的感受,所以其實最關鍵的是幫助孩子明白如何用正確的方式來識別、交流需求和感受,這才是根本性解決口舌之爭、意氣用事的方法。
所以回到第一點,為什么父母自身要提高對自己情緒的感知力,恰恰是因為你只有先知道如何不讓自己陷入“生氣”“氣炸”的情緒氛圍,你才能夠深層次看到在“生氣”背后的“委屈”和“傷心”等其他情緒,才能夠引導孩子正確地識別和表達情緒。
三個典型的氣話例子和應對策略
如果下一次你聽到孩子真的這么說,要認真去觀察孩子內心真正想說的是什么,在每種情況下你能做什么。當一切恢復平靜后,你可以跟孩子如何討論它,這些都會幫助你跟孩子更好地去溝通。
1.“別管我!”/“你走開!”/“讓我靜靜!”
孩子內心的含義是:“我的情緒已經失控了,我為我所做的事情感到傷心和難過,所以我不想別人看到我脆弱的樣子。”
父母更好的選擇是:繼續(xù)保持跟孩子密切的聯系,不要走開或者真的不管孩子的感受和行為。反而是需要持續(xù)提醒孩子他們是被愛的,父母是來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的。
保持跟孩子一定的距離是可以的,比如孩子咆哮著說讓我靜靜,那么你可以在孩子的附近坐下來,然后跟孩子說,“我會坐在這里,就在旁邊陪著你,不管你經歷了什么,我都會陪著你。”
在這件事情結束后,別忘了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就可以跟孩子談談“獨處”這個話題。比如問問孩子,如果下一次也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想怎么做?如果不想一個人待著的話,怎么樣的表達方式也是孩子覺得可以接受的呢?
開放式的討論往往可以幫助孩子辯證去看這個議題,但是忌在復盤的時候講大道理,這會讓孩子更加難受的。
2.“我恨你!”/“我討厭你!”/“你是世界上最壞的人!”
孩子內心的含義是:“你做的這件事情深深地傷害了我,以至于我想不出更好的方式來描述我內心的憤怒?!?/p>
父母更好的選擇是:在當下讓這件事情盡早翻篇。
就好像我開頭說的安全座椅的例子,如果因為我強行讓孩子坐安全座椅這件事情,導致孩子覺得自己被深深傷害了,那么結束了這段旅程之后,也是對安全座椅這件事情的翻篇。
但這里有一個原則我們需要明白,翻篇不等于妥協。比如孩子在超市里大哭大鬧要玩具,不給就說恨你,那是不是立刻給孩子買玩具就算翻篇呢?不是的,這是妥協。
很多時候讓孩子覺得難受的點,并不是這件事情本身,而是我們達成這件事情的方式和過程。
舉個例子,孩子可能反對的不是安全座椅,而是我強行讓孩子在特定的時間坐安全座椅這件事情,孩子可能介意的不是父母不給他買玩具的事情,介意的是父母拒絕買玩具時的態(tài)度和方式,所以只有等這件事情告一段落,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和處理。
在這件事情結束后,一定要跟孩子重新溝通這件事情,因為孩子往往會在憤怒中表達了一些正確的觀點。
比如最開始安全座椅的例子,孩子反復強調的“你不能強迫我坐”就是他情緒的爆炸點。
對孩子的感受產生共鳴和進行合適的回應,會有利于幫助孩子把真實的感受用更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比如“當媽媽強行幫我系上安全帶,我坐的一點都不舒服,但媽媽又沒有幫助我調整好位置就開車了,我很傷心,感覺自己一點都不被重視,我很不舒服。”
3.“我不知道怎么樣冷靜下來!”/“你根本就不懂我!”/“我就是很生氣??!”
孩子內心的含義是:“目前的感受太可怕了,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它,我是不是一輩子都得面對這樣子的情緒,一直忍受著這么可怕和糟糕的感覺呢?”
父母更好的選擇是:首先自己得冷靜下來,先注意讓自己保持冷靜的心態(tài)很關鍵,而不是讓孩子立刻冷靜下來。
如果情緒崩潰這件事情對你來說仍然是不穩(wěn)定的因素,那么對孩子來說這份緊迫感和壓力只會更甚,所以先學會冷靜策略,然后再邀請孩子跟你一起放松。
事后一定要跟孩子多練習一些冷靜的方式,平時多練,關鍵時候才知道如何更好地應用起來。比方說列一個想法清單、在房間里制定一個安全的區(qū)域、準備能讓孩子恢復平靜的材料和布置,都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心靈上的歸屬感。
記得跟孩子討論感覺是如何產生和消失的,這個有利于孩子提高自己的情緒感知力,也讓孩子始終覺得,你會跟他一起去面對任何的情緒旋渦。
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比什么都重要。
當孩子脫口而出威脅的話,我們更需要保持平靜和溫柔,雖然這點很難,但如果能做起來,我們傳遞給孩子的就是滿滿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