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如果說一個人的成就可以為全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托底,那么這個人便值得全人類去學習他、銘記他。
今年九十歲高齡的袁隆平老先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本期《幼兒畫報》繪本故事《最愛做的事》帶領(lǐng)孩子走進袁隆平老先生的故事里,讓一位樸素的科學家的品質(zhì)與精神植根在孩子們的心中。
我最喜歡本期繪本的封面——袁隆平老先生蹲在稻田里,目光平靜地注視著手心里的麥穗。手中的麥穗成就了袁老先生一生的功績,而這僅僅是他“最愛做的事”而已,是袁老先生“稻下乘涼”的夢想在手中實現(xiàn)了而已。一個成功的科學家之所以能夠成功,想必就是將時間與精力傾注于最愛做的事情上,讓夢想得以實現(xiàn)。
翻開繪本,故事是以自述的形式展開的,從袁老先生小時候講起,帶領(lǐng)我們穿越時空,回顧夢想的緣起。
一個人的夢想離不開成長經(jīng)歷和原生家庭的啟蒙與引導。出生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袁老先生親眼目睹過戰(zhàn)亂帶來的滿目瘡痍和饑荒導致的尸殍遍野。繪本中一幅灰色的畫面十分搶眼,荒涼的田野間,一隊難民艱難行走在干裂的土壤上,老老少少們相互攙扶,被疲憊與饑餓拖住他們原本就沉重的步伐,這可能只是小袁隆平兒時記憶里關(guān)于戰(zhàn)亂饑荒帶來的苦難畫面的冰山一角?!耙涣<Z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你們年輕人沒有經(jīng)歷過饑荒不知道,上個世紀饑荒的時候餓死人,大家都吃不飽飯,我親眼見過?!边@是袁老先生在一次采訪中說過的,可見這段苦難的記憶是多么深刻地烙印在他的心里。
本期繪本故事告訴我們袁老先生小時候,他的母親常在稻谷飄香的時候帶著孩子們?nèi)タ吹咎铮斑@是我們祖祖輩輩的田野,是爺爺?shù)奶镆?,是爸爸的田野,將來,也是你們的田野”,媽媽對孩子們這樣說,這樣的叮嚀流入孩子的心里,孩子對田野的情懷油然而生。父母的教導之下,小袁隆平經(jīng)常和爸爸在春天里和農(nóng)民學習插秧,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他也在母親讀的童話故事里憧憬一個連雪地里都能長出稻谷的不愁溫飽的世界。袁老先生的夢想也許就是在這個時候悄悄生根發(fā)芽了。
從成長到成功的路徑彎彎曲曲,且有著不同的岔路口,每一個岔路都通往不同的終點。小時候的袁隆平也并非一直泡在田野中。出生于城市的他,家庭條件相對優(yōu)越,他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很多知識、技藝,比如畫畫、跳舞、游泳、打排球、踢足球、拉小提琴……這就意味著,他有很多條道路可以選擇,他甚至差點成為一名飛行員。然而心里最想做的事情引導著他選擇了一條更加艱辛的道路,就像媽媽告訴他的,這是一條“一輩子都會很苦”的道路。
選擇只是開始,堅定走下去是每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必備的品質(zhì)。袁隆平的工作不是在可以遮風避雨的實驗室里展開的,他的實驗室在田野里,每一株稻谷都是他親密無間的戰(zhàn)友。他披星戴月地出沒于田疇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將汗水傾注于腳下的土壤;他淡泊名利,一心付諸雜交水稻技術(shù)的研究。繪本故事中我們看到袁隆平老先生自從成為農(nóng)學院的一名大學生后便扎根于田野這個美麗的課堂中,星空下、陽光中他守著一株株稻谷,無論成功與失敗,他就像長在了土壤里一樣堅定的不離開他熱愛的這份事業(yè)。正是這份堅持,袁隆平培育出我國第一批可應用于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的“南優(yōu)2號”,他也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