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
安徽六安毛坦廠中學一個叫劉猛的爸爸,因為放下事業(yè)陪孩子上了熱搜。原來,剛上高一的兒子成績不知為何大幅下滑。劉猛幾經考慮之下,決定關掉正在經營的農莊,來學校專心陪孩子。劉猛包攬了后勤,還做得一手好菜。
視頻里,常見孩子津津有味地吃著,父子倆歡快地聊著,其樂融融。精心陪伴之下,孩子的成績也取得了可喜的進步。當被問及被耽擱的事業(yè)時,劉猛摘著菜,樂呵呵地說,“孩子需要就值得放下??!”錢可以再掙,但陪伴卻刻不容緩。這位爸爸豁達的態(tài)度令人動容。難怪有網友感慨:有這樣的爸爸真是太讓人羨慕了!如果當年父母也能像這樣認真陪陪我該多好呀!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長中最好的禮物。陪伴一旦缺失,后果不堪設想。
陪伴缺位,讓孩子變成“精神孤兒”
在綜藝《少年說》里,有個叫賀振宇的大男孩令人印象深刻。他控訴自己有一對“只生孩子卻不陪孩子的父母”。原來,賀振宇從小就被放在姨媽家寄養(yǎng)。父母在外打工,一兩年才來探望一次。
姨媽家有兩個哥哥,經常欺負他。小小的賀振宇,深知寄人籬下,從不敢反抗。一開始,他巴望著父母來電話。沒想到,每次他們都是匆匆打發(fā)他,沒等他開口就掛了。這樣欲言又止了幾次,他決心難過時再也不求助父母了。他常告訴自己:父母在不在身邊真的不重要,畢竟我也長大了不是嗎?
而今,作為哥哥的他,發(fā)現(xiàn)5歲的弟弟越來越像自己:性格越來越懦弱,遇到陌生人總是往身后躲,被人打了卻什么也不肯說……他喊話父親:今天我站在這里,不為我自己,只為弟弟。我希望他有個美好的童年,長大后陽光開朗。我希望你們親自照顧他長大!高臺上的他平靜地敘述著,稚氣未脫的臉上,顯露著少有的內斂老成。然而,他為弟弟發(fā)聲,卻把自己藏起來的樣子,讓人格外心疼。
有網友說:下大雨我需要一把傘,你卻讓我獨自淋雨。當我終于學會在雨中奔跑,小時候那把缺位的傘將成為烙在心底的傷痛,再也抹不去。陪伴缺失對孩子的傷害是長期而不可逆的。他們內心會產生被“拋棄感”,自身價值感和歸屬感也會越來越低,極易由此變得敏感、孤僻,或者暴躁、叛逆,進而做出一些對內攻擊或對外攻擊的行為。孩子的心,猶如一座小小的城,沒有父母的陪伴,就成了空落落的孤城。當孩子習慣了黑暗和無助,不再尋求父母的幫助??此啤蔼毩ⅰ钡谋澈螅谴笕擞H手將孩子推向深淵,變成“精神上的孤兒”。
“空降”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話語權
前些天,朋友麗娜跟我訴苦:“我女兒一點都不聽我的!”原來,從女兒三個月起,麗娜就匆匆斷奶投身工作。又因常年出差在外,孩子由家里老人帶,母女倆有時一個月都見不到面。這樣的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女兒上小學。
如今,她終于從工作中解放出來了。為了彌補之前的缺席,麗娜想盡辦法拉攏女兒:給她買零食、買玩具,她的極盡討好卻總是換來女兒的愛答不理??粗畠撼鹑税銓Υ约?,麗娜無數(shù)個夜晚悄悄抹眼淚。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依戀關系”,它是嬰兒和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系。0-12歲,依戀關系伴隨著養(yǎng)育者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逐漸形成,而3歲內是建立緊密依戀關系的關鍵時期。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和信賴感,自覺自愿地接受依戀對象的管教。因為沒有建立起緊密的依戀關系,麗娜作為“空降媽媽”出現(xiàn)了管教乏力的狀況。事實上,這種教育困局,到孩子青春期時還將繼續(xù)爆發(fā)。
在節(jié)目《變形計》中,有個叫高肖男的17歲男孩,就因為童年時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從一個陽光帥氣的乖孩子,變成了一個愛頂撞、不服管教、甚至離家出走的叛逆孩子。父母大傷腦筋,卻對他束手無策。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青春期存在許多危險,但它并不能真正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只是讓潛隱之物顯露出來。孩子在青春期時猙獰的面目,恰是童年時期缺乏陪伴壓抑的“病灶”。因為當年父母的疏忽,導致本應解決的“小病”被耽擱;如今“大病”爆發(fā),父母試圖指正時,孩子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孩子,他們對父母缺乏依賴和信任,更不愿意接受管教?!拔业耐隂]有你,為什么長大要聽你的?”正是孩子對“空降父母”們最直接的抗議。
父母的陪伴,藏著孩子的未來
兒童心理學家安斯沃思把依戀分為3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其中,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最健康。他們往往比較自信、安全,很容易建立起成熟的交往能力;青春期時,這類孩子也因其較好的情緒控制力,不容易出現(xiàn)叛逆行為。
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得益于0-12歲父母的認真陪伴。所以,明智的家長,再苦再難也會騰出一只搬磚的手,親自陪孩子成長。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女兒圓圓出生后的前幾年,就算夫妻倆走南闖北也一直帶孩子在身邊。 尤其在圓圓1歲多時,由于丈夫工作調動,沒有老人幫忙的尹建莉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她拒絕了老人把孩子送回老家寄養(yǎng)的要求,在家附近找了個靠譜的奶奶幫忙搭把手,工作之余始終親力親為,不放過孩子的點滴成長。
盡管很辛苦,尹建莉從未后悔過。用她的話說“單為親眼見證孩子一天天成長,我也要自己帶孩子”。她用古詩滋養(yǎng)孩子,每天都有固定時間進行親子共讀;她用“開小賣部”的辦法,教女兒數(shù)學和交際,把學習當作酒心巧克力;她和孩子站在一個陣營,善于接納和傾聽孩子,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麻煩和困難……
彩蛋和驚喜,總是悄悄藏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之中。良苦用心之下,母女之間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戀關系,圓圓不僅成績優(yōu)異,16歲時就被清華錄取,還成長為一個善良敦厚、積極樂觀、樂于分享的孩子。
心理學家曾指出,陪伴在孩子身邊,是建立親密關系的最佳方式,更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fā)展都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父母的陪伴里,藏著孩子的未來。它就像黑夜里熊熊燃燒的火把,照亮孩子精彩的生命旅程,成為她面對世界的勇氣和力量。
愛默生曾說,家庭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孩子的樂園。有父母的守護,孩子的夢豈不香甜?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給孩子充足的愛和陪伴就夠了。因為陪伴的每一個瞬間,都將為托起孩子的安全感,當他踏入人生的星河,信心十足,自由開闊;因為陪伴的每一個時刻,都將串成璀璨的鏈子,烙印在生命的塵埃里,溫暖一生,治愈一生。
生活實苦。許多人感嘆:放下磚頭養(yǎng)不了你,搬起磚頭陪不了你??扇说囊簧欢际窃谧鲞x擇嗎?所以,為人父母,再苦再忙也不要錯過孩子的陪伴,多傾聽他的心聲,多關心他的成長。
惟其如此,當孩子長大成人,他才能載著愛和自由飛翔;當我們年紀老去,才能獲得一份安心體面的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