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董新明,從事中學語文教學38年,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學語文教師。系湖北省特級教師,海南省引進特級教師,海南省正高級教師。
對于一個起點學歷為“中師”的人來說,像我,從來就沒有為這一學歷而自慚形穢,相反地,我十分看重它。因為,在全國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三年——1979年,在當年考生數(shù)為468萬、錄取率僅為6 .1010的競爭激烈的年份,我能成為28萬中的一個,把學歷由高中變?yōu)椤爸袔煛保@是相當幸運的。
那一年我奮戰(zhàn)高考,并不是為了如今所說的“教師夢”,只是努力地想著“跳農(nóng)門”——因為我在農(nóng)村干過一年農(nóng)活,品嘗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與酸澀。
回憶高考往事,品味“中師”情懷,我首先要感謝的是畢業(yè)班班主任王抒揚老師。
王老師是1979年1月?lián)挝目瓢喟嘀魅蔚?。上任之后,他認真分析了文科班的班情和學情之后,決定利用春節(jié)家訪。第一站就到了我家。他頂風冒雪走了20多分鐘。王老師跟我爸媽聊了我的學習情況。為了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備戰(zhàn)高考,他建議我在學校住讀,由他落實床鋪問題。我們一家都非常感激王老師。果然,開學之后,我就搬進了王老師只有20平方米的單人宿舍里。為了幫我增加營養(yǎng),他還經(jīng)常送給我加餐票,讓我去教工食堂“打牙祭”。我是生長在農(nóng)村的貧困家庭的孩子,求學年月能得到王老師真誠無私的幫助,我感到無比的幸福!于是,我渾身鉚足了勁,全身心投入高考備考。我想,只有好好努力,用優(yōu)異的成績報答王老師和其他任課老師的培養(yǎng)和教育,才是我這個農(nóng)家孩子的責任和擔當。
三天高考過后,我和眾多考生都在焦灼中等待高考結(jié)果。大概是8月20日的那一天,我與父母一起頭頂驕陽在做磚坯,準備改造房子。這時,只見學校分管畢業(yè)年級的謝主任風塵仆仆地來了。他興奮地告訴我高考分數(shù),說可以錄取中專,通知我明天下午去學校填寫志愿。這時,一位給我家?guī)兔Φ挠H戚勸我去復讀,說是中專起點低,又沒有什么好學??蓤蟆8赣H打量了我一眼:“愿意復讀么?”我說拿不定主意。母親說:“那你明天去學校問問王老師?!?/p>
第二天下午,我去學校時,在街上遇見了王老師。我征詢他的意見。他略為思忖了—下,拍拍我的肩膀說:“如果你愿意吃苦,就來復讀;如果你選擇中專,就填報師范。”王老師真是快人快語!我想:既然上了中專,有了,個鐵飯碗,就別復讀了。填寫志愿表時,我直接把“松滋師范”填在了第一志愿欄里。看看周圍的同學,他們有的填“糧食學?!?,有的填“商業(yè)學?!保械奶睢柏敃W?!?,填報師范的寥寥可數(shù)。我采納了王老師給出的第二個選項,我的“中師”情懷也在1979年的夏天悄悄萌芽。
1979年國慶節(jié)過后,我收到了松滋師范錄取通知書。爺爺捧著通知書,左看右看,老眼里滿是喜淚。父親做了幾個好菜,一家八口人像過節(jié)似的,其樂融融。雖然沒有寧夏作家季棟梁歷經(jīng)三次高考,最后一次“及第”,與父親胡喝海飲大醉到互稱“兄弟”的“慘烈”場景,但那天父親破例多喝了一杯,爺爺喝得搖搖晃晃的,由我和弟弟扶到床上。這喜慶的場面,皆因為董家出了一個文化人,出了一個教書匠。
這里,我還要感謝我已故的田世漢前輩(曾任松滋縣沙道觀小學校長)。1977年盛夏,在我初中畢業(yè)輟學回家干了一年農(nóng)活后,他及時動員我返校就讀,并幫我辦妥插班事宜,還聯(lián)系學校領(lǐng)導給我減免了部分學雜費。他在關(guān)鍵時刻給予我的幫助,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我能考上中師,田前輩功不可沒。
1979年10月14日這天,母親帶著我搭車去縣城的師范學校報到。從此,我兩年的師范生活開啟了航程,我的“中師”情懷也一天天飽滿起來。
我的記事本上清楚地記載著我1979年的高考分數(shù):
語文63.5、數(shù)學35、政治47、歷史73.5、地理50.9,總分:269.9分(英語未計入總分)。
每每摩挲著微微泛黃的紙張,蟄伏在我心底的“中師”情懷,便會倏地化作一股藍色的烈焰。每每此時,我都會想,要是沒有1979年的“中師”,就不會有1987年的“華師”(1984年7月至1987年7月,我經(jīng)過三年的中文函授學習,取得了華中師大中文本科學歷)。盡管我已取得華師本科文憑32年,但我的那份“中師”情懷永遠不老。前不久,一位當年填報“商業(yè)學?!薄㈦S后下崗十多年的同學與我在網(wǎng)上聊天時,不無羨慕地說:“你當初填中師,算是填對了。你在湖北評了特級,來海南后又評了正高級。不過,這都是你勤勉努力的結(jié)果,真讓人佩服??!”我饒有興致地與他交流,我說我從參加教育工作的第一天起,父親就叮囑我:要好好干,別誤人子弟。而黨組織的培養(yǎng)、親友的幫助,讓我進一步愛上了教育。從“跳農(nóng)門”的滿足,到“筑夢教育”的欣慰,我的教育經(jīng)歷愈來愈豐富,我的“中9幣”情懷愈來愈厚重。過年嘍(三)
老舍過年喜歡熱鬧
1951年,老舍用優(yōu)美的筆調(diào)寫過一篇《北京的春節(jié)》,描繪了老北京春節(jié)前后的日程、活動、玩意兒、吃食、禮儀、景觀,被譽為是一幅活脫脫的老北京民俗風情畫卷。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lián),屋里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p>
這樣的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猶如在聽一位長者拉家常、講故事,讓人回味無窮。
透過這些文字,我們真切地看到,老舍過年喜歡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