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小時候,我對端午節(jié)沒有概念,更沒有吃過粽子。直到有一年夏天,母親從舅舅家?guī)Щ亓巳齻€用綠葉包裹并用細線繩綁扎著的東西。母親說這叫粽子,很甜很香,說著就把線繩解開,剝開一層層包裹的綠葉,露出了里面的白米。頓時,一股香味兒撲鼻而來,煞是誘人。那是我第一次吃粽子。
母親進過學(xué)堂,能簡單地識文斷字。我從母親的講述中知道,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而端午節(jié)是一個與粽子有關(guān)的節(jié)日,一個與屈原有關(guān)的節(jié)日。
香甜的粽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吃完粽子很久,那種甜而粘牙的感覺還讓我回味無窮。
第二年臨近五月初五,我便不停地翻看著日歷,一邊翻還一邊數(shù)著離端午節(jié)差多少天。母親很了解我的心情,但她的眼神有些憂郁。
五月初五的前一天,應(yīng)該準(zhǔn)備做粽子的食材了,但是母親跟往常一樣,該干啥干啥,并沒有做包粽子的準(zhǔn)備工作,這讓我感到很疑惑。
端午節(jié)當(dāng)天,我按捺不住性子,就問母親:“您怎么不包粽子?”
母親長長地嘆了口氣,說:“咱家哪兒有做粽子的材料啊,粽葉、糯米、紅棗一樣都沒有,怎么做?家里就有點兒白砂糖!”
我一聽就不干了,又哭又鬧,我想用這種辦法讓母親給我包粽子。
這招果然奏效,母親望著我企盼的眼神,心有些軟了。她哄著我說:“好啦好啦,我給你包,給你包!”
五月初五的第二天,端午節(jié)已經(jīng)過了,母親開始準(zhǔn)備包粽子的食材。她找來一些干透了的玉米葉浸泡在水里,沒有糯米便淘了點兒大米,找出幾顆蜜棗替代紅棗。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能淘來這些食材,母親算是使出登天的本領(lǐng)了。
母親要將泡軟的玉米葉折成圓錐狀,將米裝入其中,再折攏,最后用細線繩綁扎好,這樣,一個粽子才算完成。
可是,玉米葉經(jīng)不起捏弄,一不小心葉片就會爛,母親不厭其煩地折弄,不知努力了多少次,最終也沒包出一個像樣的粽子。實在沒轍了,母親只好把包粽子的食材裝進小碗里,然后用籠屜蒸出兩碗“粽子”。
我守在爐子旁邊寸步不離,眼瞅著大股大股的熱氣從蒸籠縫隙里冒出,一絲絲香甜的氣息也隨之傳入我的鼻孔,讓我有種控制不住的喜悅。
盡管這樣的粽子不是粽子,但我依然吃得津津有味,小嘴咂吧得啪啪直響,吃完后,還把碗邊舔得干干凈凈。
時光飛快地流逝,如今,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物質(zhì)生活極為豐富,母親包粽子再也不用為食材問題發(fā)愁了。我也可以每年吃到母親用粽葉、糯米和大紅棗做成的粽子,那味道依舊香甜。
但母親用碗蒸粽子的記憶令我難以忘記,每當(dāng)想到母親為了讓我吃上粽子,一遍遍地折玉米葉的動作,我的淚水就會情不自禁地流下。
那是一個母親暖暖的愛,讓人心生懷念,心生敬畏,那粽子的香甜味兒飄過了遠離的那個時代,卻從未消減……